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荀子提出了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给今天的教学带来启示。本文从荀子由知入理的教学原则出发,深入理解和思考荀子关于教学的四个阶段,指出其对于现代教学的指导意义和自身局限性。
关键词:荀况 教学四阶段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105-01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讲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先秦时期,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教育学家,但从孔子,到墨子,始终没有提出一个较系统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直到荀子填补了这一空白。他结合前人的经验、理论和自身实际,从理论上高度概括,提出了教学四阶段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过程理论体系。
1 荀子的教学原则:由知入理
荀子强调以“闻”与“见”的感性认知为基础,使“知”进入理性阶段的原则。
在教学方法问题上,他要求以“闻”与“见”的感性认知为基础,使“知”进入理性阶段,再进一步去行或实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1]。这一闻、见、知、行的学习过程,据荀况的分析,是:“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2]
2 对荀子教学四阶段的理解
2.1 第一阶段:“入乎耳”的阶段
荀子以为:“入乎耳”的阶段,老师须用适当方法,把一定范围内的知识,如“回声”那样答复学生,使其直接获得一定的概念,既不可“不问而告”,也不可“问一而告二”,他明白指出:“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3]在这阶段,荀况最着重的是:“一教”与“一学”,也就是教学双方,都要注意集中,因为“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2.2 第二阶段:“著乎心”的阶段
“著乎心”是教学的第二阶段。在这阶段,学生要与旧概念结合,用冷静头脑来判断是非,烛见真理。在这阶段,必须做好“解蔽”与“一好”的功夫。“解蔽”就是打破偶像或成见以解放思想,“一好”就是专心思索,克服一切幻想、错觉及感情的扰乱。做好“解蔽”与“一好”功夫,老师既不会固执偏见或心思不定地传授知识,学生也可毫无成见地专心致志地接受并领会各种知识。
2.3 第三阶段:“布乎四体”的阶段
“布乎四体”,是教学的第三阶段。这阶段,是把“著乎心”的概念或知识,列成系统,找出规律、作出结论,并用推理方法(主要是演绎法),使学生能“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能“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也就是使学生只有:由近及远,由具体推知抽象,由普遍推知特殊,由微末事像判断光明远景,由理论估计实践、据“大道”以考察一切问题,并进一步用所知之“道”,指导手足四体动作,进入教学的最后阶段。
2.4 第四阶段:“行乎动静”的阶段
荀子把“行乎动静”当作教学的最后阶段。这阶段是把学得的知识“见诸行事”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把列成系统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他要求“形乎动静”,就是要求把知识转化为行动;他认为只有“圣人”,善于用知识指导行动,也就是能够“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知而不行,必然引起教育教学工作中极大困难。荀子肯定了“圣人”这范畴,把圣人言行当作理想的行为标准(荀子称这标准为“坛宇”或“坊表”),他提倡从知到行,或者说,从理论到实践。
3 荀子教学四阶段的启示
3.1 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独立思考
荀子认为,教师应该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内容。檢索课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了检索的基本知识后,通过联想、比较、综合、概括等独立思考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这些知识。
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系统地设置一些问题,有系统的问题就像思维过程的路标,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深入地思考。
教师还可通过一题多解来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
3.2 荀子教学四阶段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映照
荀子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竟暗合了现代的学习理论。关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和与其对应的教学方法、现代学习理论等,笔者将其归纳为如表1的关系。
现代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再发展到建构主义。而早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就已产生了建构主义的先进理念。
4 荀子教学四阶段的局限性
荀子只要求从知到行,而不能更进一步,从行返知。他提倡从理论到实践,但是到了知识的实践阶段,荀子以为,已经登峰造极到此为止了,“学至于行而至矣”,而不从实践中检验结论,发展理论,应该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荀况.荀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 刘绪禹.荀子的教学过程理论初识[J].湖北大学学报,1987(4).
[3] 李婉.赫尔巴特与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之比较[J].教育探索,2009(7).
注释
①荀子.儒效篇.
②荀子.劝学篇.
③荀子.大略篇.
④荀子.劝学篇.
⑤荀子.非相篇.
⑥荀子.儒效篇.
关键词:荀况 教学四阶段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105-01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讲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先秦时期,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教育学家,但从孔子,到墨子,始终没有提出一个较系统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直到荀子填补了这一空白。他结合前人的经验、理论和自身实际,从理论上高度概括,提出了教学四阶段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过程理论体系。
1 荀子的教学原则:由知入理
荀子强调以“闻”与“见”的感性认知为基础,使“知”进入理性阶段的原则。
在教学方法问题上,他要求以“闻”与“见”的感性认知为基础,使“知”进入理性阶段,再进一步去行或实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1]。这一闻、见、知、行的学习过程,据荀况的分析,是:“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2]
2 对荀子教学四阶段的理解
2.1 第一阶段:“入乎耳”的阶段
荀子以为:“入乎耳”的阶段,老师须用适当方法,把一定范围内的知识,如“回声”那样答复学生,使其直接获得一定的概念,既不可“不问而告”,也不可“问一而告二”,他明白指出:“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3]在这阶段,荀况最着重的是:“一教”与“一学”,也就是教学双方,都要注意集中,因为“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2.2 第二阶段:“著乎心”的阶段
“著乎心”是教学的第二阶段。在这阶段,学生要与旧概念结合,用冷静头脑来判断是非,烛见真理。在这阶段,必须做好“解蔽”与“一好”的功夫。“解蔽”就是打破偶像或成见以解放思想,“一好”就是专心思索,克服一切幻想、错觉及感情的扰乱。做好“解蔽”与“一好”功夫,老师既不会固执偏见或心思不定地传授知识,学生也可毫无成见地专心致志地接受并领会各种知识。
2.3 第三阶段:“布乎四体”的阶段
“布乎四体”,是教学的第三阶段。这阶段,是把“著乎心”的概念或知识,列成系统,找出规律、作出结论,并用推理方法(主要是演绎法),使学生能“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能“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也就是使学生只有:由近及远,由具体推知抽象,由普遍推知特殊,由微末事像判断光明远景,由理论估计实践、据“大道”以考察一切问题,并进一步用所知之“道”,指导手足四体动作,进入教学的最后阶段。
2.4 第四阶段:“行乎动静”的阶段
荀子把“行乎动静”当作教学的最后阶段。这阶段是把学得的知识“见诸行事”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把列成系统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他要求“形乎动静”,就是要求把知识转化为行动;他认为只有“圣人”,善于用知识指导行动,也就是能够“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知而不行,必然引起教育教学工作中极大困难。荀子肯定了“圣人”这范畴,把圣人言行当作理想的行为标准(荀子称这标准为“坛宇”或“坊表”),他提倡从知到行,或者说,从理论到实践。
3 荀子教学四阶段的启示
3.1 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独立思考
荀子认为,教师应该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内容。檢索课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了检索的基本知识后,通过联想、比较、综合、概括等独立思考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这些知识。
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系统地设置一些问题,有系统的问题就像思维过程的路标,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深入地思考。
教师还可通过一题多解来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
3.2 荀子教学四阶段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映照
荀子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竟暗合了现代的学习理论。关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和与其对应的教学方法、现代学习理论等,笔者将其归纳为如表1的关系。
现代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再发展到建构主义。而早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就已产生了建构主义的先进理念。
4 荀子教学四阶段的局限性
荀子只要求从知到行,而不能更进一步,从行返知。他提倡从理论到实践,但是到了知识的实践阶段,荀子以为,已经登峰造极到此为止了,“学至于行而至矣”,而不从实践中检验结论,发展理论,应该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荀况.荀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 刘绪禹.荀子的教学过程理论初识[J].湖北大学学报,1987(4).
[3] 李婉.赫尔巴特与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之比较[J].教育探索,2009(7).
注释
①荀子.儒效篇.
②荀子.劝学篇.
③荀子.大略篇.
④荀子.劝学篇.
⑤荀子.非相篇.
⑥荀子.儒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