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职业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2-0022-03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和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一样,是从40年前开始恢复发展的,并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弱變强、由被人看不起到稍稍被人认可,确立了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的确改变了中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清一色为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单一局面,至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教育,为许许多多适龄青少年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过去40年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各级各类政府的重视密不可分,也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使出了浑身解数努力的结果。还需要指出的是,过去4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不仅仅表现在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改进上。换言之,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动力。
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贯穿改革开放40年的主线
最近这几年,“质量”成为一个热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言谈中,人们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在它前面,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比如产品质量、生活质量、教育质量等。这样给大家的印象似乎是,最近我们才重视质量,以前不重视质量,实际并非如此。就拿教育来说吧,重视教育质量非自今日始,提高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贯穿改革开放40年始终。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几个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中“质量”一词出现的频率可以看得出来。1978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历史的正式开启之年,它不仅标志之前一个职业教育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的职业教育时代的开始。为什么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开办职业学校?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中等教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的关于发展的文件不知凡几,其中关键节点上有几个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如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7年初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据统计,在这四个文件中,“质量”一词出现的频率分别是4次、20次、51次、72次。从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我们能够看出,政府始终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包括职业教育质量),而且是越来越重视,对教育质量的重视,没有“最”,只有“更”。
在我看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经费投入、职责划分的措施指向的也都是职业教育质量。比如:1978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通知,将技工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由教育部划归国家劳动总局,教育部门在师资配备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给予协助。1983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发布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搞好协作。教育部门要……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的落实”。199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及中央与地方的各有关部门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分工负责”。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继续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还有后来出台的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以及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采取的各种措施,都是指向职业教育质量,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是统领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
什么叫职业教育质量?怎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从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官员、地方、国家等不同层面考虑有不同的回答和侧重,自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策略,有的时候强调课程教材质量,有的时候强调教学实习质量,还有的时候强调师资队伍的质量。不管人们对职业教育质量的定义多么不同,但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终归还是人才培养质量,即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其他的质量都服从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社会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
那么,如何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呢?我看,根本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满足社会当下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需求,又为未来发展做好必要的人才储备。特定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特定的劳动力素质,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特定素质的劳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动态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动态的。2015年6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指出:中国有13亿人,9亿多劳动者,如果大多数成为掌握高技能的人才,人口的压力就可以转化为人才的优势,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经济以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为主,与此相适应,中国的职业教育也以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为主,通过职业教育,把数以亿计的适龄青少年培养成具备基本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迅速把中国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体系完整、数十种工业产品产量名列前茅的工业大国。
二是看职业院校能否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既能保证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教育,可以帮助毕业生获得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可持续的成长。具体说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在校学习了解工作背后的知识、原理、规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是训练学生掌握通用技能。按照适用范围,技能可以分为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专门技能是从事某种特定工作需要的技能,比如模具制造技能之于机械工程,混凝土浇筑技能之于建筑工程;通用技能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技能,比如信息技能、测量技能、沟通技能。职业学校经过事先周密的计划安排训练学生掌握通用技能,通用技能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岗位转换最需要的技能。最后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15~21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其职业价值观、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学校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使学生认识职业岗位、形成职业意识、认同职业规范、养成职业习惯,这对于其尽快适应岗位很重要。 三、数量基础上的规模质量是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追求
在职业教育领域,我提出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这个说法,职业教育必须树立“质量第一、数量优先”理念,要看到“质”和“量”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变量,有数量不一定有质量,没有数量一定没有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是质和量的结合,量是质的基础,质是量的结果,数量和质量两者应该兼顾。这是近14亿人口大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由教育规律决定的。
中国人口大国决定了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这些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保持一定规模,是比较快地把庞大的人口变成人才的最佳途径。据统计,1978年我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4700多所,当年招生70.4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6.1%,在校生130万人。199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是指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在内的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占15~17岁年龄组人口数的比例)为26%,2000年,这一比率提高到42.8%,2010年提高到82.5%,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2个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0%,北京、上海等地都达到95%以上,江苏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从2016年的87.5%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这个公认的全面普及标准,尚需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2.5%的增长。把适龄人口从初中层次的教育水平提高到高中层次教育水平,这本身就不仅是受教育人口数量的增长,也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这个过程没有职业教育是万难做到的。在我国,还有一些人群也都需要职业教育,比如3~15岁的学生需要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职业意识、职业常识、职业能力和职业体验教育,为其后继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比如16~59岁(含不满60周岁)年龄段的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非在校学生(包括待业人群和在岗人群)需要适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再者,学生学习不仅是从教师身上学,还要从同辈群体中学,有时候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还更关键,保持一定规模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就是现代教育班级授课制的合理之处。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是江苏省乃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特点和成就。十九大报告“质量”出现的次数虽只有16次,且没有“教育质量”的表述,但是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辦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放在一起来理解,不难看出党和政府对下一步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的辩证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2-0022-03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和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一样,是从40年前开始恢复发展的,并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弱變强、由被人看不起到稍稍被人认可,确立了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的确改变了中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清一色为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单一局面,至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教育,为许许多多适龄青少年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过去40年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各级各类政府的重视密不可分,也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使出了浑身解数努力的结果。还需要指出的是,过去4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不仅仅表现在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改进上。换言之,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动力。
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贯穿改革开放40年的主线
最近这几年,“质量”成为一个热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言谈中,人们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在它前面,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比如产品质量、生活质量、教育质量等。这样给大家的印象似乎是,最近我们才重视质量,以前不重视质量,实际并非如此。就拿教育来说吧,重视教育质量非自今日始,提高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贯穿改革开放40年始终。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几个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中“质量”一词出现的频率可以看得出来。1978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历史的正式开启之年,它不仅标志之前一个职业教育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的职业教育时代的开始。为什么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开办职业学校?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中等教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的关于发展的文件不知凡几,其中关键节点上有几个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如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7年初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据统计,在这四个文件中,“质量”一词出现的频率分别是4次、20次、51次、72次。从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我们能够看出,政府始终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包括职业教育质量),而且是越来越重视,对教育质量的重视,没有“最”,只有“更”。
在我看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经费投入、职责划分的措施指向的也都是职业教育质量。比如:1978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通知,将技工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由教育部划归国家劳动总局,教育部门在师资配备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给予协助。1983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发布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搞好协作。教育部门要……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的落实”。199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及中央与地方的各有关部门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分工负责”。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继续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还有后来出台的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以及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采取的各种措施,都是指向职业教育质量,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是统领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
什么叫职业教育质量?怎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从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官员、地方、国家等不同层面考虑有不同的回答和侧重,自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策略,有的时候强调课程教材质量,有的时候强调教学实习质量,还有的时候强调师资队伍的质量。不管人们对职业教育质量的定义多么不同,但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终归还是人才培养质量,即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其他的质量都服从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社会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
那么,如何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呢?我看,根本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满足社会当下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需求,又为未来发展做好必要的人才储备。特定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特定的劳动力素质,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特定素质的劳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动态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动态的。2015年6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指出:中国有13亿人,9亿多劳动者,如果大多数成为掌握高技能的人才,人口的压力就可以转化为人才的优势,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经济以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为主,与此相适应,中国的职业教育也以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为主,通过职业教育,把数以亿计的适龄青少年培养成具备基本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迅速把中国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体系完整、数十种工业产品产量名列前茅的工业大国。
二是看职业院校能否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既能保证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教育,可以帮助毕业生获得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可持续的成长。具体说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在校学习了解工作背后的知识、原理、规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是训练学生掌握通用技能。按照适用范围,技能可以分为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专门技能是从事某种特定工作需要的技能,比如模具制造技能之于机械工程,混凝土浇筑技能之于建筑工程;通用技能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技能,比如信息技能、测量技能、沟通技能。职业学校经过事先周密的计划安排训练学生掌握通用技能,通用技能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岗位转换最需要的技能。最后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15~21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其职业价值观、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学校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使学生认识职业岗位、形成职业意识、认同职业规范、养成职业习惯,这对于其尽快适应岗位很重要。 三、数量基础上的规模质量是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追求
在职业教育领域,我提出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这个说法,职业教育必须树立“质量第一、数量优先”理念,要看到“质”和“量”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变量,有数量不一定有质量,没有数量一定没有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是质和量的结合,量是质的基础,质是量的结果,数量和质量两者应该兼顾。这是近14亿人口大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由教育规律决定的。
中国人口大国决定了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这些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保持一定规模,是比较快地把庞大的人口变成人才的最佳途径。据统计,1978年我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4700多所,当年招生70.4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6.1%,在校生130万人。199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是指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在内的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占15~17岁年龄组人口数的比例)为26%,2000年,这一比率提高到42.8%,2010年提高到82.5%,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2个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0%,北京、上海等地都达到95%以上,江苏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从2016年的87.5%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这个公认的全面普及标准,尚需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2.5%的增长。把适龄人口从初中层次的教育水平提高到高中层次教育水平,这本身就不仅是受教育人口数量的增长,也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这个过程没有职业教育是万难做到的。在我国,还有一些人群也都需要职业教育,比如3~15岁的学生需要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职业意识、职业常识、职业能力和职业体验教育,为其后继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比如16~59岁(含不满60周岁)年龄段的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非在校学生(包括待业人群和在岗人群)需要适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再者,学生学习不仅是从教师身上学,还要从同辈群体中学,有时候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还更关键,保持一定规模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就是现代教育班级授课制的合理之处。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是江苏省乃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特点和成就。十九大报告“质量”出现的次数虽只有16次,且没有“教育质量”的表述,但是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辦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放在一起来理解,不难看出党和政府对下一步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的辩证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