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种经营挤压文化空间
文/徐娟
日前,浙江绍兴市民赵先生陪儿子到市区某新华书店看书时,对近期刚调整的格局颇感新鲜,在卖的东西大多数并不是图书,感觉有点像综合文化商店了。据报道,在该书店的格局中,图书的比例已经非常小,除了保留热门、畅销图书外,基本被文具、音像制品、手机、手表、玩具等占据。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不少读者注意。(11月11日《天天商报》)
不可否认,网上书店和数字出版日益活跃,实体书店的生存的确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多种经营”成了许多书店另辟蹊径的优先选择,将书架换为货架,不少书店变得不伦不类,空有书店之名而无书店之实。有人甚至说,现在要在城市里找一两家大型的专营书店已经是一种奢求。
书店如果连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当然更谈不上创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换一种活法”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选择,我们也可以理解许多书店“多种经营”的无奈之举。但如果仅仅在书店里辟出点地方来卖咖啡和茶,尚可包容。如果将书店变成一个大卖场,这样的多元化经营只会使书店变味走样,离文化越来越远,甚至将动摇“书店姓书”的这一根本。
书店作为经营实体,需要扩大销售、增加赢利。在书店中增添商业元素,是国际图书营销企业的通行做法,其中不乏成功的经营范例。这些成功书店都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让增添的商业元素为书店服务,而不是压缩书店的文化空间。依发展趋势而言,今后数字图书将会越来越成为主流,但人们总会需要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这就是实体书店存在的最大现实依据。真正的多元化是要让书店成为都市人的文化生活空间,让他们在这里有归属感,愿意待下去。对书店来说,再怎么多元经营,也不能让图书成为附庸和摆设。
很多书业人士指出,现在书店卖的已经不是图书了,卖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只有把商业元素融于文化中,才能提高书店的附加值,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如果一家书店,书没有卖几本,而是主打销售玩具、电器。售书面积被挤压得很小,休闲服务区域却出手阔绰。看书买书的人没有几个,却成了人们逛街购物的喧闹场所,这种商业元素加入之下的“书店”还能称之为书店么?书店商业元素过分挤压文化空间得不偿失,这种见怪不怪之举,不仅不能实现实体书店的自救,而且有将实体书店彻底推向消亡之虞。
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更需要书店经营者们进行有益的探索。书是一个引子,从中引出与之相关的服务和文化。从简单的售卖图书场所到悠闲时光的消磨之地,再到提供多种文化服务的文化空间,书店无论如何变化,唯一永远不变的应当是保持那么一股浓郁的文化清香、一个实在的文化空间。这股清香、这个空间,在价值观不断嬗变的年代里,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去珍惜和呵护。
儿童发展指南 的意义与尴尬
文/ 廖水南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善于提炼“新闻点”的人们总是能将丰富的规则简化为吸引眼球的碎片噱头。显然,《指南》中整齐划一的标准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格格不入。《指南》成了舆论的靶心,矛头直指“评价体系”的教条化与不可操作性。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尽相同,却共用一个设定的成长标准,显然会陷入量化的窠臼,属于生搬硬套,而非我们一直提倡的因材施教。这不仅会抹杀孩子的个性,也将偏离教育的本义。
但这种劈头盖脸式的挑剔,更多的只是习惯性质疑,而非冷静状态下的辩证考量。《指南》发布时就已明确,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那么,既然《指南》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同时,也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标准化生产幼儿”、“世界上可以有两个相同的小孩”的戏谑,就偏离了议题本身,不仅缺乏对话的真诚和应有的立场,更误读了《指南》存在的制度善意和现实价值。
在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情境下,作为管理者的教育部门出台《指南》纠偏,冀求转变公众错误的教育观念,导向意义不容揶揄。而且,3~6岁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指南》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并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更是对尊重幼儿成长规律的路径探索。事实上,《指南》从一开始,就在努力避免脱离民意,偏离实境。今年5月份,教育部就研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且《指南》预设的成长标准,并非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强制性“标尺”,而仅作为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
不过,《指南》虽然经得起公众的质疑和推敲,但能否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却存疑。目前,由于优质小学教育资源有限,一些重点小学在入学時往往会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方面,并以此作为接收新生入学的依据。而幼儿园为了创造更高的“入学率”和迎合家长们的“起跑焦虑”,自然乐意根据“市场规律”推行幼儿园小学化。换言之,因为不管家长们有多开明,幼儿园有多自觉,只要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的现状不改观,就总会有人为了寻求更优质的教育而推动幼儿园小学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一再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管和惩戒,仍收效甚微、乏善可陈的根本原因。
就此而言,《指南》的真正尴尬在于,其抵御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量其实很羸弱。
快递信息泄露的冷思考
文/王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多家快递公司客户信息遭贩卖。近日,记者在淘单114等快递单号查询网站查询发现,申通、圆通、中通等快递公司青岛地区客户订单均可查到,其中地址信息甚至可精确到门牌号。(11月13日《福州日报》) 当下,快递单号外泄呈现五个可怕的趋势:上网搜索快递单号,没有技术障碍,一搜一大把;购买单号方便、价廉,在一些网站,从注册、充值到买单号,都是自助完成,24小时可操作,真实单号每条仅0.5元,价格便宜;单号信息详细,包括单号价格、快递单号、快递类型、是否扫描、发货地点、收货地点精确到门牌号码等;“服务”贴心,网站还用红色字体提醒“本站所有单号只限发布一次,出售一次,请放心使用”,购买空白真实有效底单,赠送复写纸;面广,涉及市场上多家主流快递公司。
快递单号信息大面积泄露,不只是信息被转卖这么简单。从目前来看,还存在四个危害:被用来“刷钻”,炮制虚假的“满意”和“好评”,进行信用炒作,欺骗消费者;催生假包裹,或用来骗取收货人的货款,引发“飞单”或被快递员“掉包”、侵吞货物,快递赔付不高,难以追回等价损失。快递单号信息交易已经形成了庞大的黑色的利益链条,被不法分子利用,比如出现“恶意订单”、引发入室抢劫案等。
为何会引发快递单号大面积泄露呢?一者,快递员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快递员或卖信息,或借漏洞炮制假包裹掉包,损害货主的利益;二者,网店或电商不负责,或者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需要,比如炒作信用,降低运营成本,疏于管理;三者,技术落后或失误,有的未加密,有的系统有漏洞,未能防止黑客介入,被黑客攻击,还有被内部人员非法获取;四者,网店(包括电商)泄露信息缺乏法律监督,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自然缺少保护用户信息的动力。
看起来,快递信息泄露缘于行业管理一地鸡毛,行业自律一盘散沙。但是,把这些问题的责任全算在快递公司、网店或电商头上,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事实上,快递、网店或电商作为市场主体,通常只是根据市场规律经营,不可能自定规则捆绑自己的手脚。相反,自定霸王条款,比如,不保值丢失包裹或损坏货物,只赔付10%,六台电脑变石头,价值两万多元的货物只赔付1000元。而依法打击泄露快递单号信息并不是快递公司、网店或电商的责任。可是这些问题又是完全可以预见的。这只能反映出一个问题,监管部门缺乏担当,缺乏主动和自觉,往往问题不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懒得理!
媒体曝光后,有的网站已关闭,“單号吧”的贴吧显示“暂不开放”,但会不会突然卷土重来,不得而知。某大型电商泄露70万用户信息敲响了泄露信息的警钟,但愿监管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补好漏洞,防止信息泄露蔓延和再次发生,这既是对广大消费者负责,也是对这个行业和社会负责,促进行业由“乱”到“治”,否则,令人十分不安。
编辑:薛华 [email protected]
文/徐娟
日前,浙江绍兴市民赵先生陪儿子到市区某新华书店看书时,对近期刚调整的格局颇感新鲜,在卖的东西大多数并不是图书,感觉有点像综合文化商店了。据报道,在该书店的格局中,图书的比例已经非常小,除了保留热门、畅销图书外,基本被文具、音像制品、手机、手表、玩具等占据。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不少读者注意。(11月11日《天天商报》)
不可否认,网上书店和数字出版日益活跃,实体书店的生存的确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多种经营”成了许多书店另辟蹊径的优先选择,将书架换为货架,不少书店变得不伦不类,空有书店之名而无书店之实。有人甚至说,现在要在城市里找一两家大型的专营书店已经是一种奢求。
书店如果连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当然更谈不上创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换一种活法”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选择,我们也可以理解许多书店“多种经营”的无奈之举。但如果仅仅在书店里辟出点地方来卖咖啡和茶,尚可包容。如果将书店变成一个大卖场,这样的多元化经营只会使书店变味走样,离文化越来越远,甚至将动摇“书店姓书”的这一根本。
书店作为经营实体,需要扩大销售、增加赢利。在书店中增添商业元素,是国际图书营销企业的通行做法,其中不乏成功的经营范例。这些成功书店都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让增添的商业元素为书店服务,而不是压缩书店的文化空间。依发展趋势而言,今后数字图书将会越来越成为主流,但人们总会需要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这就是实体书店存在的最大现实依据。真正的多元化是要让书店成为都市人的文化生活空间,让他们在这里有归属感,愿意待下去。对书店来说,再怎么多元经营,也不能让图书成为附庸和摆设。
很多书业人士指出,现在书店卖的已经不是图书了,卖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只有把商业元素融于文化中,才能提高书店的附加值,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如果一家书店,书没有卖几本,而是主打销售玩具、电器。售书面积被挤压得很小,休闲服务区域却出手阔绰。看书买书的人没有几个,却成了人们逛街购物的喧闹场所,这种商业元素加入之下的“书店”还能称之为书店么?书店商业元素过分挤压文化空间得不偿失,这种见怪不怪之举,不仅不能实现实体书店的自救,而且有将实体书店彻底推向消亡之虞。
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更需要书店经营者们进行有益的探索。书是一个引子,从中引出与之相关的服务和文化。从简单的售卖图书场所到悠闲时光的消磨之地,再到提供多种文化服务的文化空间,书店无论如何变化,唯一永远不变的应当是保持那么一股浓郁的文化清香、一个实在的文化空间。这股清香、这个空间,在价值观不断嬗变的年代里,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去珍惜和呵护。
儿童发展指南 的意义与尴尬
文/ 廖水南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善于提炼“新闻点”的人们总是能将丰富的规则简化为吸引眼球的碎片噱头。显然,《指南》中整齐划一的标准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格格不入。《指南》成了舆论的靶心,矛头直指“评价体系”的教条化与不可操作性。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尽相同,却共用一个设定的成长标准,显然会陷入量化的窠臼,属于生搬硬套,而非我们一直提倡的因材施教。这不仅会抹杀孩子的个性,也将偏离教育的本义。
但这种劈头盖脸式的挑剔,更多的只是习惯性质疑,而非冷静状态下的辩证考量。《指南》发布时就已明确,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那么,既然《指南》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同时,也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标准化生产幼儿”、“世界上可以有两个相同的小孩”的戏谑,就偏离了议题本身,不仅缺乏对话的真诚和应有的立场,更误读了《指南》存在的制度善意和现实价值。
在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情境下,作为管理者的教育部门出台《指南》纠偏,冀求转变公众错误的教育观念,导向意义不容揶揄。而且,3~6岁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指南》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并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更是对尊重幼儿成长规律的路径探索。事实上,《指南》从一开始,就在努力避免脱离民意,偏离实境。今年5月份,教育部就研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且《指南》预设的成长标准,并非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强制性“标尺”,而仅作为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
不过,《指南》虽然经得起公众的质疑和推敲,但能否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却存疑。目前,由于优质小学教育资源有限,一些重点小学在入学時往往会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方面,并以此作为接收新生入学的依据。而幼儿园为了创造更高的“入学率”和迎合家长们的“起跑焦虑”,自然乐意根据“市场规律”推行幼儿园小学化。换言之,因为不管家长们有多开明,幼儿园有多自觉,只要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的现状不改观,就总会有人为了寻求更优质的教育而推动幼儿园小学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一再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管和惩戒,仍收效甚微、乏善可陈的根本原因。
就此而言,《指南》的真正尴尬在于,其抵御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量其实很羸弱。
快递信息泄露的冷思考
文/王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多家快递公司客户信息遭贩卖。近日,记者在淘单114等快递单号查询网站查询发现,申通、圆通、中通等快递公司青岛地区客户订单均可查到,其中地址信息甚至可精确到门牌号。(11月13日《福州日报》) 当下,快递单号外泄呈现五个可怕的趋势:上网搜索快递单号,没有技术障碍,一搜一大把;购买单号方便、价廉,在一些网站,从注册、充值到买单号,都是自助完成,24小时可操作,真实单号每条仅0.5元,价格便宜;单号信息详细,包括单号价格、快递单号、快递类型、是否扫描、发货地点、收货地点精确到门牌号码等;“服务”贴心,网站还用红色字体提醒“本站所有单号只限发布一次,出售一次,请放心使用”,购买空白真实有效底单,赠送复写纸;面广,涉及市场上多家主流快递公司。
快递单号信息大面积泄露,不只是信息被转卖这么简单。从目前来看,还存在四个危害:被用来“刷钻”,炮制虚假的“满意”和“好评”,进行信用炒作,欺骗消费者;催生假包裹,或用来骗取收货人的货款,引发“飞单”或被快递员“掉包”、侵吞货物,快递赔付不高,难以追回等价损失。快递单号信息交易已经形成了庞大的黑色的利益链条,被不法分子利用,比如出现“恶意订单”、引发入室抢劫案等。
为何会引发快递单号大面积泄露呢?一者,快递员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快递员或卖信息,或借漏洞炮制假包裹掉包,损害货主的利益;二者,网店或电商不负责,或者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需要,比如炒作信用,降低运营成本,疏于管理;三者,技术落后或失误,有的未加密,有的系统有漏洞,未能防止黑客介入,被黑客攻击,还有被内部人员非法获取;四者,网店(包括电商)泄露信息缺乏法律监督,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自然缺少保护用户信息的动力。
看起来,快递信息泄露缘于行业管理一地鸡毛,行业自律一盘散沙。但是,把这些问题的责任全算在快递公司、网店或电商头上,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事实上,快递、网店或电商作为市场主体,通常只是根据市场规律经营,不可能自定规则捆绑自己的手脚。相反,自定霸王条款,比如,不保值丢失包裹或损坏货物,只赔付10%,六台电脑变石头,价值两万多元的货物只赔付1000元。而依法打击泄露快递单号信息并不是快递公司、网店或电商的责任。可是这些问题又是完全可以预见的。这只能反映出一个问题,监管部门缺乏担当,缺乏主动和自觉,往往问题不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懒得理!
媒体曝光后,有的网站已关闭,“單号吧”的贴吧显示“暂不开放”,但会不会突然卷土重来,不得而知。某大型电商泄露70万用户信息敲响了泄露信息的警钟,但愿监管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补好漏洞,防止信息泄露蔓延和再次发生,这既是对广大消费者负责,也是对这个行业和社会负责,促进行业由“乱”到“治”,否则,令人十分不安。
编辑:薛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