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常用手段。教学活动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反馈几乎是每堂数学课都要经历的过程,它是教学中最灵动、最有活力的环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反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随时针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反映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后面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反馈;最大效果
一、课前预设反馈内容,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不但要制定详实的各个教学环节及过程,更要有教学反馈的预设。教学反馈的意图、时机、内容,在教学设计预设时都应整体布局,精心准备,计划妥当。只有在课前有了完善的计划,动态的课堂才能为教师所掌控,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实际,及时对一些不妥当的预设作出相应的调整。
如“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我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并预设好反馈的内容——(增加了学生操作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操作,并鼓励那些动作慢的、搭的形体变化较少的学生,要求他们仔细观察那些搭的又快又多的周围同学,并要积极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果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动静结合、快慢搭配。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合情合理的探究激起了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搭出的长方体约有18种之多,而且大部门学生还能自主探索出体积的公式来。反馈的精心预设高效率的课堂,更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调整反馈顺序,完善建构认知
(一)先正本后清源:学生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是多方面的。在反馈时,要先对正确的答案先进行反馈,这样能让正确信息先入为主,给学生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负面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干扰,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保持长久的正确认识。在解决了正确的材料后,再反馈错误的,更能起到对新知的强化的作用。
(二)先顾主后辅次:课堂上,教师收到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是多方面的,教师据此一一作出回应,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不同的教学资源对达成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教师在善于抓住其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进行反馈,进行有的放矢教学,减少在无意义的教学反馈上耗费精力。
如一位老师在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中,让学生计算“8 5=?”时,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
方法一:8 5=9 1 1 1 1=13(数的)
方法二:8 5=8 2 3=13(凑十法)
方法三:8 5=5 5 3=13 (凑十法)
方法四:8 5=10 5-2=13(多加再减)
方法五:因为10 5=15,所以9 5=14,8 5=13(倒退)
面对这么多的生成性资源时,教师不能一一道来,因先先考虑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即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所以在反馈时,这位老师就重点反馈了方法二,进而帮学生梳理“凑十法”的过程,并再通过一些练习要求学生思考、理解、掌握“凑十法”。对其他解法反馈时,只做简单的略讲。
(三)先基础后拔高:由于学生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等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所以他们反馈的学习资源水平有高低优劣之分。面对这些差异的生成性资源,一般地,教师应先反馈基础的生成资源,照顾弱小群体,使他们有所学成,使中低水平学生在有了铺垫后易于接受高水平的学习资源。再处理高学习水平有难度的资源,倾斜尖子优生。这种先基础后拔高的反馈方法能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妙捕捉反馈信息,生成精彩课堂
(一)抓亮点,生精彩: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火花。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又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果教师不会及时利用反馈,这些资源将会稍纵即逝。教师在课堂中要观察、要倾听,更要随时抓取有用信息、精彩的亮点,进行反馈。使课堂教学在亮点和意外中一路精彩。
(二)现错误,促理解: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材料。面对“错误”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在“吃一堑、长一智”的反馈中增长才干和智慧。
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当讲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后。我拿了三个纸袋,里面各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都露出一个角,当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钝角时,学生很顺利地判断出露着直角和钝角的这两个袋分别装着的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当我拿出露着一个锐角的纸袋,问学生纸袋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喊出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我把三角形抽出来,学生一看,不是锐角三角形,显然这次猜错了。于是我叫学生思考:为什么露出一个锐角不能判断其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学生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因为三种三角形都有锐角,所以,只露出一个锐角是不能判定是什么三角形。在数学学习中,有些基本概念学生可能会背述其意义,甚至会举例,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了,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发生错误时,让学生反思、纠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
四、适度提升反馈资源,发展思维能力
(一)巧点拨,诱思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自主探索也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对教材理解到位的基础上,抓住实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巧妙地点拨。教师恰当的“点睛之言”,可以帮助学生拨乱反正、由小见大,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变化中获得抽象的规律,在感到困惑时找到探究的方向。
(二)善引导,拓思维: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往往希望能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教育智慧,见机反馈,巧妙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也使学生的思维拓展,更上一层。
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如下图),要求学生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长×宽(a×b)。接着我又在图旁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学生由于受长方形面积的负迁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用两边相乘(a×b)。这时,我没有评判对错,也没有去讲面积的推导,而是从学生的错误想法进行引导。接下来我运用课件巧妙地将平行四边形左移至长方形图上,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哪个大?大多少?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长方形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的部分。既然面积不一样大,那刚才的用(a×b)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错误的,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么计算呢?学生就会很自然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教师从学生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使其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使学生的思维更深一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反馈;最大效果
一、课前预设反馈内容,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不但要制定详实的各个教学环节及过程,更要有教学反馈的预设。教学反馈的意图、时机、内容,在教学设计预设时都应整体布局,精心准备,计划妥当。只有在课前有了完善的计划,动态的课堂才能为教师所掌控,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实际,及时对一些不妥当的预设作出相应的调整。
如“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我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并预设好反馈的内容——(增加了学生操作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操作,并鼓励那些动作慢的、搭的形体变化较少的学生,要求他们仔细观察那些搭的又快又多的周围同学,并要积极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果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动静结合、快慢搭配。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合情合理的探究激起了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搭出的长方体约有18种之多,而且大部门学生还能自主探索出体积的公式来。反馈的精心预设高效率的课堂,更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调整反馈顺序,完善建构认知
(一)先正本后清源:学生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是多方面的。在反馈时,要先对正确的答案先进行反馈,这样能让正确信息先入为主,给学生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负面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干扰,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保持长久的正确认识。在解决了正确的材料后,再反馈错误的,更能起到对新知的强化的作用。
(二)先顾主后辅次:课堂上,教师收到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是多方面的,教师据此一一作出回应,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不同的教学资源对达成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教师在善于抓住其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进行反馈,进行有的放矢教学,减少在无意义的教学反馈上耗费精力。
如一位老师在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中,让学生计算“8 5=?”时,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
方法一:8 5=9 1 1 1 1=13(数的)
方法二:8 5=8 2 3=13(凑十法)
方法三:8 5=5 5 3=13 (凑十法)
方法四:8 5=10 5-2=13(多加再减)
方法五:因为10 5=15,所以9 5=14,8 5=13(倒退)
面对这么多的生成性资源时,教师不能一一道来,因先先考虑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即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所以在反馈时,这位老师就重点反馈了方法二,进而帮学生梳理“凑十法”的过程,并再通过一些练习要求学生思考、理解、掌握“凑十法”。对其他解法反馈时,只做简单的略讲。
(三)先基础后拔高:由于学生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等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所以他们反馈的学习资源水平有高低优劣之分。面对这些差异的生成性资源,一般地,教师应先反馈基础的生成资源,照顾弱小群体,使他们有所学成,使中低水平学生在有了铺垫后易于接受高水平的学习资源。再处理高学习水平有难度的资源,倾斜尖子优生。这种先基础后拔高的反馈方法能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妙捕捉反馈信息,生成精彩课堂
(一)抓亮点,生精彩: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火花。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又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果教师不会及时利用反馈,这些资源将会稍纵即逝。教师在课堂中要观察、要倾听,更要随时抓取有用信息、精彩的亮点,进行反馈。使课堂教学在亮点和意外中一路精彩。
(二)现错误,促理解: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材料。面对“错误”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在“吃一堑、长一智”的反馈中增长才干和智慧。
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当讲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后。我拿了三个纸袋,里面各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都露出一个角,当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钝角时,学生很顺利地判断出露着直角和钝角的这两个袋分别装着的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当我拿出露着一个锐角的纸袋,问学生纸袋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喊出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我把三角形抽出来,学生一看,不是锐角三角形,显然这次猜错了。于是我叫学生思考:为什么露出一个锐角不能判断其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学生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因为三种三角形都有锐角,所以,只露出一个锐角是不能判定是什么三角形。在数学学习中,有些基本概念学生可能会背述其意义,甚至会举例,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了,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发生错误时,让学生反思、纠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
四、适度提升反馈资源,发展思维能力
(一)巧点拨,诱思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自主探索也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对教材理解到位的基础上,抓住实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巧妙地点拨。教师恰当的“点睛之言”,可以帮助学生拨乱反正、由小见大,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变化中获得抽象的规律,在感到困惑时找到探究的方向。
(二)善引导,拓思维: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往往希望能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教育智慧,见机反馈,巧妙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也使学生的思维拓展,更上一层。
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如下图),要求学生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长×宽(a×b)。接着我又在图旁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学生由于受长方形面积的负迁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用两边相乘(a×b)。这时,我没有评判对错,也没有去讲面积的推导,而是从学生的错误想法进行引导。接下来我运用课件巧妙地将平行四边形左移至长方形图上,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哪个大?大多少?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长方形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的部分。既然面积不一样大,那刚才的用(a×b)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错误的,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么计算呢?学生就会很自然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教师从学生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使其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使学生的思维更深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