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力无处不在
压力首先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和躯体的感受,例如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发育,就要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婴儿出生时被挤压的过程,犹如一场对心理和躯体的按摩,有助于激活其全部的心理、生理功能,增加其对疾病的耐受力。
压力效应是由于压力而导致的心理上的异常反应。压力因人而异,与一个人的知觉、经历、人际关系等有关。人的知觉不同,所体验的压力就不同。有一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可怕的风暴。面对险情,大家惊慌失措,而经验丰富的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一些年轻的水手颇感疑虑,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适得其反吗?尽管迷惑不解,大家还是照做了。因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货轮一寸一寸地下沉,但船面临的威胁却越来越小,渐渐平稳了。“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而那些根基轻的小船却常常被打翻。船在负重的时候最安全,空船最危险。”船长对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当然这种负重要根据船的承载能力界定,适当的压力可以抵挡暴风骤雨的侵袭,但如果是船不能承受之重,结果就会如你们担心的那样,消失在海面上。”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一定和某人本身的心理状况有关,即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它的确能带给人心灵的和躯体的双重伤害。说它是天使,在于它也有很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心理压力下,我们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二是在心理压力不是大到我们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它可以是一种享受。比如你工作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工作的压力就会暂时被取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用一种压力缓解另一种压力。
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没有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即空虚,这是一种比死亡更没有生气的状况,一种活着却感觉不到自己活着的巨大悲哀。为了消除这种空虚感,很多人选择了极端的举措来寻找压力,比如一些吸毒者是被空虚推上绝路的。
压力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不畏压力,迎“压”而上,就如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刻在手杖上的格言所说的:“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害怕压力,遇“压”而退,就会像奥地利作家费兰兹·卡夫卡在自白中所说的那样:“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
重新定义压力
压力是现代生活无法回避的话题。压力让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额头沾满汗珠。长久以来,压力被视为公众健康的敌人。然而新的研究表明,压力只有在你觉得它是健康威胁的时候才会对你的健康有不利影响。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分享压力带来的“福利”,只不过太习惯“压力有害”的观点,而忽略了它的好。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指出,无论从生物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压力都堪称朋友,给我们种种好处,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如果你懂得这点,那么在下次面临压力的时候你会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思考和应对,而不只是害怕和排斥。
化压力为动力
由于受压时脑垂体会分泌催产素,因此压力反应在给你力量的同时还鼓励你与人联结。
催产素最主要的功能是建立和强化社交纽带,常常释放于拥抱、性爱和哺乳过程中,因此又被称为“爱情分子”和“拥抱荷尔蒙”。催产素水平的提升不但会让你产生与他人交往和社会联系的愿望,而且还能使你更懂得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提升你的同理心和直觉,使你更愿意信任和帮助你在乎的人。催产素还能增强你关爱他人后获得的满足感。由此可见,压力本身会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压力帮助你学习和成长。压力的最后阶段是恢复,让身体和大脑回到无压状态。然而这种恢复不可能马上完成,在恢复期间,你会不间断地回想起刚刚在压力状态下发生的事情。你可能会通过脑子回放刚才的场面,并记住做的每件事,以及是怎么成功的,从经历中学習。当然你还会伴有各种可能的情绪反应,如喜悦、害怕、内疚或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大脑会将所经历的这些事件及感受储存起来。压力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迹,帮你处理未来遇到的相似压力。
“你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事实上,当你面对困难选择迎难而上而不是企图逃避或否认时,你就强化了应对压力的资源。如果你对处理生活挑战的能力更自信,你就建立了更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你拥有了应对压力的资源、社会支持系统以及能够处理压力的积极记忆,那么压力便真的被你善用且化解于无形之中。
当我们有慢性压力并感觉焦虑时,不自觉冒出负面想法的危险就会加大,继而更为焦躁、抑郁和愤怒。我们必须意识到,不能被压力以及因此引起的负面情绪支配。
为什么有的人在很危险的情况下仍然头脑冷静,有一些人却被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弄得坐立不安?美国心理学家基林·费尔南德斯教授从主持的一项研究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种基因能影响我们处理压力的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电影中的暴力镜头以及愤怒和恐惧的面孔制造压力,与此同时扫描人们应对压力时大脑的一系列反应。他们发现,携带压力基因的人大脑中负责调解情感的“原始”区域变得异常活跃,大约有50%的人携带“压力基因”,他们因害怕出乱子而极易感到压力。
压力并不是被科学家们“基因解码”的唯一情绪。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一个人的基因不但决定了他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而且还决定了是悲观者还是乐观者,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不断前进,有的人只会停在原地抱怨。
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心理学系的最新研究表明,男人在长期压力下,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女性高50%。心理学家通过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过巨大压力事件的人25年后的健康报告,发现男性在对抗压力方面比我们想象得更脆弱。参与研究的心理学博士舍温·阿萨利指出,以往的文献认为女性更容易抑郁,因为她们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而这项研究的结果让人们重新认识抗压能力的性别差异。
“男性之所以抑郁风险高,在于与女性相比更不爱倾诉,不太愿意谈论他们碰到的情绪问题和压力事件,而且社会上会把男性谈论压力看成是软弱的表现,这些都不利于男性排解压力。”他建议说,“男人应该重视自我减压,并在面对压力事件时找到疏解的渠道和方法。”
如果你想调节压力,可以尝试松弛疗法等训练,调整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和作息表,或者选择恰当的体育锻炼项目。更为有效的方式是,寻找能够带来积极情绪反应的人际社交支持。
当我们帮助别人或者接受别人的帮助时,我们的大脑都会分泌出催产素,这是可以产生幸福感和平静感的激素。“为家人减压,可以尝试制订家庭计划,让每个家庭成员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哈佛医学院博士约瑟夫·施兰德指出,“而在工作环境中,要积极争取所在的组织改进工作环境,设置减压环节,以减轻团队成员的压力,这也将有效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埃米莉·安塞尔的研究发现,当你总觉得压力大不开心时,为他人随手做点小事能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她聘请77名年龄在18岁——44岁之间的志愿者参与试验,让他们在两周内每天记下所经历的“压力事件”,给自己的精神状态打分,列举帮助过他人的行为,像指导同学做作业、帮人开门或提重物等。
“研究显示,帮助他人能提升幸福感,而且帮助的次数越多对情绪影响越积极。”安塞尔博士说,“帮助他人还能影响人对压力的反应——不常帮助他人的人对压力反应更消极,而经常对他人伸出援手的人会积极应对压力。”
编辑:夏春晖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