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转移的名片——“7+1”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916720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后“7+1”代表的不仅仅是1家科研机构和7家企业,有可能是“70+1”、“700+1”……
  
  市场之困
  
  “在联合体成立之前,一项植酸酶技术的转让十分困难。第一次转让出去花了3~4年的时间,当时受让方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广阔市场。由于市场环境和一家企业单独作战等因素,直接导致了产业化失败。”“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以下简“联合体”)秘书长罗发洪说。
  一项植酸酶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然而技术熟化过程很漫长。在国外,大型企业研发一项新的技术一般在半年到1年的时间,实现产业化最多不会超过3年。国内研发一项技术往往需要2~3年,产业化的时间更是漫长,而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广阔的市场长期被国外技术占据着。
  农业技术主要是以工艺、配方、数据的形式存在,随着人员的流动和一些数据文章的发表,这些技术就被无偿地转化,因此很难看到经济效益。然而,实施技术产业化后新增了很多就业岗位,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农业技术转移一直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难衡量。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加快农业技术在市场上有效利用,成为摆在广大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倘若国家科学技术不能实现产业化,那么一切将是纸上谈兵,变得毫无意义。面对国内外紧迫形势,2003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发起,联合行业内排名前10名的企业进行商讨,最后与其中的7家企业达成共识一同组建了“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该联合体的创建对我国饲料行业的技术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人才之忧
  
  目前,我国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比例是1:5:10,也就是说越是后期资金投入越大,然而国家对前期研发的投入很大,但是后期投入却严重不足,单个企业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而导致科技成果产业化十分困难。“7+1”联合体的成立,有效地整合了资金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推动了这一问题的解决,为后期的中试熟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技术与市场的问题也是困扰我国技术成果转化的又一大难题。据罗秘书长介绍,目前在我国科研机构中有60%~70%的技术不能实现产业化,技术与市场严重不对路。针对这一问题,联合体吸纳了一批具备中试条件和商业营销能力的企业,通过联合体对这些企业的技术需求进行调研,并以调研结果为出发点,进行一系列的产业化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另外,饲料所技术转移中心为解决技术与市场的不一致,专门建立了数据库,为科技成果转化做了全方位的准备,有效地利用了各种社会资源,节省了成本。
  过去农业技术转移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以下岗、分流人员居多,然而对于技术转移工作来说,需要的是懂技术、知法律、擅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罗秘书长告诉我们,技术转移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对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非常高。例如,最初他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后来去研究生院读动物营养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又到饲料所搞研发,从2003年开始做技术转移工作。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战,感觉自己还是才刚刚入门。
  可见大学很难培养出技术转移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技术转移机构只能靠自身去培养。而人员的培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对企业和个人而言都要有很长一段的适应期。国家为应对这方面加大了对技术转移机构从业人员的支持力度,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成果之显
  
  最初,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技术转移中心采取“以科研机构先研究出科研成果,技术转移机构对技术项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去找市场”的模式,不但技术转移周期长,而且往往会形成技术与市场相脱节的结果。
  “7+1”联合体成立之后主要采取两种技术转移模式:一是由饲料所独立开发,联合体成员有优先购买权,然后由购买企业实施产业化;二是饲料所和联合体内成员共同开发,联合体内成员有优先购买权并实施产业化。这种模式使技术在联合体内迅速转化,省去了“拿着技术找市场”这一环节。在这一模式实施一年之后,技术转移收入比联合体成立之前的12年(1991~2003年)技术转移收入总和还要高。
  联合体从成立至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成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联合采购机制的建立,大大降低了联合体成员的采购成本。联合参展、大型论坛和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极大地提升了成员企业以及“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的影响力。通过联合体转移出来的科技成果大概占全国市场的60%。
  “7+1”联合体的运作模式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关注,他们认为“7+1”联合体不但成功地将产业界与科技界串联在一起,而且还能够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把市场需求与科研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和转化效率。另外,联合体也在配合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国家正式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技术转移中心为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
  目前,联合体正在逐步扩大规模探索更新的发展模式,在原料来源方面,将整个农蓄牧业产业链串起来,培育全国最大的种猪基地、种鸡基地。技术来源方面联合体已经跳出农科院系统,逐步加强同国内外其他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经正式加入联合体。今后“7+1”它代表的不仅仅是1家科研机构和7家企业,有可能是“70+1”、“700+1”……
  
  空间之大
  
  联合体今后将整合国内资源共同组建“中国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将在“7+1”联合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技术项目产业链。即采取由联盟内的企业提出技术需求,联盟内的相关单位将该需求反馈到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对企业的技术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之后利用联盟内有中试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熟化,然后在利用企业商业化营销网络进行技术的产业化,从而达到技术在联盟内转移。罗秘书长介绍这套系统一旦开始运作,将带动整个畜牧行业的发展。
  透过“7+1”模式我们看到,我国技术转移机构在技术与市场的这条鸿沟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强强联合必定会跨过这道鸿沟。技术转移在我国也推行了二十多年,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们还处在原始阶段,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决心。
其他文献
新世纪之初,国内由理工科大學建立的大學科技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以人文社会科學为重点的中国人民大學,也开始积极探索将人文社会科學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于是,我国第一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国家大學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园应运而生。  中国人民大學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學科人才培养和科學研究基地、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學重点研究基地,法學、新闻传播學、商學、经济學、哲學、社会學等學科在国内
期刊
快过年了,不少离乡的人虽未踏上回家之路,心却早已在路上。  “年”一年一年地过,可我一直在想: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生活越来越“提速”了,回家速度究竟是快了还是慢了,人们沟通的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年”究竟是热了还是冷了?  去年年底,武广高铁开通了。武汉到广州只需3个小时,人们兴奋过后是忧虑:“高铁”成了“贵铁”,一等座价格堪比飞机头等舱;高铁还“挤”跑了十余对普通列车。人们出行反而更贵了,更不方便
期刊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18岁的保定高新区走过产业化蝶之路,不仅风电、光电产业在这里风光无限,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大腕”,节电、输变电、储电等产业也孵化而出,渐成气候!
期刊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2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健康指数为6.57分,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产权结构混乱、经营行为短期化、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科学技术含量低、资金用途不合理、诚信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得银行出于审慎经营原则,不愿承担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带来的风险。  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将会面临怎
期刊
“在当前所处的后危机时代,针对遭受本轮危机重创的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对它们生存的社会环境进行脱胎换骨式地改善和优化,彻底破除大型央企、国企和中小企业之间实际上存在的双轨制待遇问题。如何化‘危’为‘机’,最佳途径就是抢占全球重新洗牌的良机,赋予我国中小企业轻装上阵的活力,疏通它们获取宝贵发展资金的源泉,让它们大力创新,整体崛起。”    人物档案:  李国魂管理学博士,工商管理学博士,研究员,高级经济
期刊
发展低碳经济,能源约束是内在要求,应对气候变化是外部压力,金融危机是催化剂。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化石能源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经济发展道路。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降低工业能耗,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创新力度;加强制度创新,转变
期刊
到哥本哈根讲童话故事  30多年前的哥本哈根   一个只能管自己一个人的羞怯的男人啊   因为胸中的气候美丽风趣得装不下   给我们留下的168篇童话     130多年后,也就是09年12月啊  100多个本国度最有权势的男人和女人   胸中装满了人民的欲火和怒气   来到哥本哈根的城下  讨论起了这个世界气候的可怕变化     100多个全世界最有权势的男人和女人啊  100多支最豪华的签字笔
期刊
采访徐明,你能听到一连串“危言耸听”的观点:“北极通航真有可能”;“地球在哭泣,只是我们听不到”;“发展低碳经济,更要提倡低碳社会,首先从我们的餐桌做起”;“好几个低碳城市退出来了,为什么,原来低碳好听不好用”;“不是中国能耗比日本高多少倍,是中国能耗的分母——GDP小,把日本的生产线搬到中国来,它的单位GDP碳排放量肯定高”;“应对气候变化,最现实的问题是适应”;“我们的风能中央掏钱,地方政府再
期刊
徐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马超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淡水项目主任,博士。    长江流域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经济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日益突出:污染加剧、水土流失严重、“蓝藻暴发”、旱涝等灾害性事件频发以及长江源区的冰川退缩、冻土消融和土地沙漠化加剧等。因此长江流域
期刊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如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在“产业立国”的新历史阶段,中国的工业化之路也面临新的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