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动态模拟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本文以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例,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的思路、模型建构,并对北京山区森林龄林结构变化趋势和人工林采伐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影响进行了情景分析,为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和政策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北京市山区
中图分类号:F1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18-07
动态模拟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动态模拟研究的是问题而不是实际系统本身。因而研究的问题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思路和动态模型。我们曾先后采用动态模拟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西部牧区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西部省区退耕还林与粮食供需平衡、天然林保护工程、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吕晓英等,2001,2003,2006,2007)。本文以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例,再对区域动态模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
山区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单元和行政辖区。在北京都市经济的建设中,北京市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要动态地把握具有复杂反馈机制的大系统的行为趋势,不仅停留在传统定性描述阶段的“这种只是叙述的分析形式对揭示系统的真实性是不够的”,即使“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已经被用于建立知识结构的数学,在处理重要的社会系统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方面,也不是完全适应的”(福瑞斯特,1968)。因而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而动态模拟尤其是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建立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展示2005年到2025年期间,北京市山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并通过各种情景下的发展方案比较分析,为山区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以下就山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研究思路、模型建构以及政策模拟等作一简介。
1.山区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它要求的是,不仅当前的发展是可持续的,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对于下一代来说,同样应该是可持续地发展。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判断。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山区林业、畜牧业、种植业、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山区作为首都绿色屏障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不断持续增长。这是研究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的基本内涵和研究的重点内容。山区可持续发展有许多评价指标。根据北京山区的功能定位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最基本和核心的评价指标是,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和农民以及乡、村收入这两大类指标。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指标,主要是指随着北京山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的防止水土流失、固碳制氧、净化空气和净化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变化趋势。收入指标包括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以及乡、村两级企业和农村私营企业的收入变化趋势。这两大类指标值的不断增加,反映了随着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山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同时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可以看出,只要突出研究这两大类基础性指标变化的趋势,就可以对北京市山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
2.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思路
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要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北京市政府提出的山区发展规划为依据,通过调整农林牧结构和加快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在实现山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要促进山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不断增长,构筑和强化山区对北京市的绿色屏障作用。
为此,本项研究建立了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展示从2005年到2025年未来20年间,北京市山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乡村两级和私营企业、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及山区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多种情景的方略比较和分析,为政府和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由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乡村两级和私营企业以及人口、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等六个模块构成。这六个模块之间的基本关联,如图1所示。种植面积、种草面积、荒山造林面积及其变化过程都要受到现存荒山荒地面积的制约,而且它们相互之间也存在使用面积的制约,例如林业中的退耕还林会直接减少耕地面积,荒山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也会使荒地中可用作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同时减少。草场和种植业为家畜提供饲草并对家畜存栏数量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市场条件下,还可以通过异地购进饲草饲料减轻本地饲草料对饲养家畜的制约)。从生产函数来看,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劳动力、农业产品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生产要素的影响。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取决于林地面积和质量。环境受到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乡村和私营企业污染排放和治理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就是上述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促进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就是以山区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极性为依据,通过上千个方程构建而成的大型模型,使上百个变量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展示出未来20年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3.山区可持续发展动力学模型
下面概略地介绍种植业模块、乡村和私营企业模块、林业和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模块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结构。
3.1 种植业模块介绍
种植业模块主要研究荒地、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以及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收入变化状况。
3.1.1 荒地面积。根据有关资料,2004年北京市荒地总面积为77.75万亩。今后荒地主要用于人工造林和作为草场,少量通过流域治理后形成耕地。荒地面积等于上年面积减去当年荒地减少的面积。荒地减少的面积主要是京津风沙工程造林面积、水源涵养林面积、山地种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新增耕地面积。今后,每年可能新增加的京津风沙造林面积、水源涵养林面积和耕地面积,都采用表函数形式来赋值,而且通过变化这些表函数值可以达到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的目的。
3.1.2 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是流位变量。当年耕地面积等于上年末耕地面积加上当年新增加面积,再减去减少的耕地面积。每年可能新增耕地面积以表函数形式赋值。每年可能减少的耕地面积主要包括:用于水源涵养林占用的耕地面积,耕地种草面积,果园新增面积,非农占用耕地面积,都以表函数形式赋值。
粮食作物中主要研究小麦、玉米和其它粮食作物的占用耕地面积、产量及收入。经济作物面积通过其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求得,主要研究油料和药材等。耕地面积减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后等于其他农作物面积,主要研究蔬菜、瓜果类、青饲料和其他作物。在完成上述计算后,最后汇总得到粮食总收入、经济作物总收入、其他农作物总收入以及种植业总收入。
3.2 乡村和私营企业收入模块介绍
从货币角度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一种资金周而复始,不断流转的过程。企业依赖一定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购买原燃、材料而开始进行生产,销售产品获得收入,除去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包括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营业外收支等,形成企业可分配利润,然后再提取企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应付利润等,最后形成企业未分配利润。利润是企业投入资本的增值,也是企业可以自有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筹资部分。企业上述资金流转过程,形成了资金流转回路,如图2所示。北京市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运转过程及其扩大生产和增加收入的动态模拟,基本都按照这种分析思路所展开。由于企业资金流转和扩大生产的机理和过程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采用系统动力学中高级DYNAMO的宏函数(宏指令)进行描述,然后在乡、村和私营企业的运算过程中逐一调用。 宏指令MACRO是具有特定功能和相应的指令名的一组方程。宏指令常常在下述情况时应用,即当模型中的一块结构多次重复出现,唯一的差别是可能具有不同的参数或输入值。把这些方程用一个单一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命名,即形成用户自定义的宏指令。自定义宏指令简化了描述过程,缩短了程序请单,更便于阅读和理解模型。
3.3 林业模块
和其他生物体一样,林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是一种具有反馈机制的动态过程。从整个群体而言,无论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当成过熟林枯死被采伐后,经过人工造林或迹地更新,林木便开始进入了幼龄林,再经过中龄林组、近熟林组后,又转入到成熟林和过熟林组。各个林龄组依次周而复始地循环,构成了森林群体不断繁衍再生的完整的大回路。
在这种往复循环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按林龄划分的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的变化都是一种累积过程,因而它们在系统动力学中被看做是流位变量。而林木的自然增长和枯损以及前一个林龄组向后一个林龄组的转移速度,还有人们对林木的各种方式采伐等,都具有流率(或速率)变量的特征。森林林分变化的过程和轮伐周期很长,因此特别适宜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建立相应的林龄结构模型,开展林分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过程的动态模拟和政策分析。
按照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林分来源,模型划分为天然林、人工林和飞播林,在每一林分中,又划分为幼龄林(1~2)、中龄林(3)、近熟林(4)、成熟林(5~6)、过熟林(7)等7个林龄组。以天然林为例,林龄结构动力学流程图,如图3所示。图中只包括了林龄面积和蓄积量及其与主要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在逐年计算出各林种的林龄面积和蓄积量之后,再根据林龄面积或蓄积量,利用不同计量公式,十分方便地计算出历年森林的直接价值、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以及人工造林和森林管护投资等多项指标。
4.动态模拟的政策分析——以林分变化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为例
4.1 林分变化趋势
4.1.1 龄林面积变化趋势。北京市山区荒地面积为77.75万亩,主要用于栽植生态林、果园、牧草地和少量耕地。2005年,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总面积为573.1万亩,从扩大牧草地为主、适当扩大林地角度,预计2010年有林地总面积可能增加到580万亩,新增面积6.9万亩,年均递增率为0.24%,2020年可能增加到586.5万亩,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0.11%,到2025年有林地总面积可能为587.1万亩,比2005年增加14万亩。
在上述方案下,总体看,林分面积结构将逐步趋于合理(图4)。有林地面积中,幼龄林地面积将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总趋势,2005年幼龄林地面积为336.1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8.64%;2010年预计为292.23万亩,2005年减少43.77万亩,所占比例下降为50.40%;2020年减少到198.91万亩,所占比例下降到33.91%;2025年再减少到160.54万亩,25年间共减少了175.56万亩,所占比例下降到27.34%。总体看,中龄林地面积变化较小,2005年中龄林面积为141.1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4.63%;2010年面积略有增加,预计为141.63万亩,2020年略有减少,预计为141.16万亩,到2025年预计减少到133.2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2.69%。近熟林、成熟林和过成熟林地面积都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它们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由2005年的9.10%、6.28%、1.34%,提高到2010年的13.24%、9.51%、2.43%;到2025年分别提高到19.51%、21.61%和8.86%。
4.1.2 林地蓄积量变化趋势。和林地不同龄林面积变化趋势一样,不同龄林的活立木蓄积量结构,也逐步更加合理(图5)。2005年以前,北京市山区林分龄林蓄积量结构很不合理,林分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幼龄林和中龄林地面积较大且活立木蓄积量较多,而近熟林和成熟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都较少。2005年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活立木总蓄积量约为884.55万米3,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地蓄积量分别为255.71万米3和263.58万米3,分别占有林地总蓄积量的28.91%和29.80%,而近熟林、成熟林和过成熟林分别占总蓄积量的15.26%、19.66%和6.37%。到2010年,幼龄林和中龄林地的蓄积量合计占到总蓄积量的51.43%;到2025年,幼林龄和中龄林地的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比例,才分别降低到17.68%和16.72%,届时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地的蓄积量分别占总蓄积的19.24%、29.64%和16.71%,龄林立木蓄积量结构变得比较合理,林分质显著提高。
4.1.3 天然林地龄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2005年北京市山区天然林地总面积为276.59万亩,今后基本保持不变。天然林地龄林面积的构成很不合理(图6)。2005年幼龄林地面积占天然林地总面积的64.39%,也就是说,在天然林地中,约有2/3是近些年里成长起来的幼龄林; 中龄林面积占27.88%,近熟林和成熟林才各占5.38%和2.11%。到2025年,天然林中的幼龄林面积可能减少到99.5万亩,仍然占天然林面积的35.97%,也就是说,经过25年的龄林转化,幼龄林面积还要占到天然林面积的1/3以上。中龄林面积基本上保持在77万~79万亩之间,所占比例大体在29%左右。2025年,近熟林和成熟林面积分别占天然林面积的20.25%和13.98%。可见,虽然经过25年的生长,天然林各龄林面积结构仍然不合理,表明对北京市山区天然林需要进行更长时期的保护和加强抚育。
天然林地各龄林立木蓄积量结构也很不合理(图7)。2005年幼林蓄积量占天然林总蓄积量的47.01%,中龄林蓄积量占37.38%,幼龄林和中龄林地合计蓄积量占到总蓄积量的84.39%;而近熟林蓄积量占10.62%,成熟林蓄积量仅占4.52%,可见,幼、中龄林蓄积量明显偏大。到了2025年,幼龄林蓄积量所占比重仍然达到38.63%,中龄林蓄积量比重为25.04%,近熟林蓄积量比重上升到19.39%,成熟林蓄积量比重也仅上升到14.75%,即经过25年的生长和抚育,天然林各龄林立木蓄积量结构仍不合理,林分质量仍然较差。
4.1.4 不采伐方案人工林地龄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2005年人工林总面积为262.53万亩,2010年可能增加到268.74万亩,年均增长0.47%,2020年可能增加到274.77万亩,年均增长4.45%,2025年可能达到275.13万亩,比2005年增加12.6万亩。从各龄林面积来看,2005年人工林龄林面积结构极不合理,幼林和中龄林地面积所占比重过大(图8),幼龄林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49.31%,即人工林地中将近有一半是幼林地;中龄林面积占到22.92%,近熟林面积占13.60%,成熟林面积仅占11.50%。到2025年,预计幼林地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比重将下降到18.91%,中龄林面积比重下降到17.14%,近熟林面积所占比重上升到18.41%,成熟林面积比重提高到29.11%,过成熟林面积所占比重也上升到16.43%,龄林面积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2005年,人工林地立木总蓄积量为511.93万米3,2010年增加到620.24万米3,年均增长3.91%,2025年可能达到1013.8万米3,25年中年均增长率为2.77%。人工林龄林蓄积量相对比较合理(图9),2005年,幼龄林蓄积量占人工林总蓄积量的15.59%,中龄林蓄积占24.55%, 近熟林蓄积占18.35%,成熟林蓄积占30.82%,过成熟林蓄积占10.68%。此后,龄林蓄积量结构逐渐向过成熟林演化,到2025年,幼龄林蓄积占人工林总蓄积量的比重下降到4.34%,中龄林蓄积比重下降到11.25%,近熟林蓄积比重为19.02%,成熟林蓄积比重为39.11%,过成熟林蓄积比重上升到26.27%。龄林蓄积量结构的这种变化表明,人工林可以适量采伐,以便减少过成熟林蓄积量所占比重。
4.2 人工林采伐方案的林分变化趋势
根据前面对人工林龄林立木蓄积量分析,设计从2005年开始,对人工林的成熟林(第6级)和过成熟林的立木蓄积量分别按其存量的10%进行采伐,并叫做方案2。采伐以后,对有林地林分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动态模拟情景分析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4.2.1 采伐总面积和总蓄积量变化趋势2005年采伐总面积和立木蓄积量为1.81万亩和12.46万米3,2010年为1.92万亩和11.62万米3,2020年为2.96万亩和14.43万米3,2025年将达到3.50万亩和17.22万米3。可以看出,采伐面积将逐年增多,采伐立木蓄积量先是逐年减少,到2010年以后,又逐年增多。
4.2.2 采伐后龄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由于采伐后迹地更新,新造林面积增多,方案2幼龄林地面积比不采伐时呈逐年增多趋势(图10)。2010年,方案2幼龄林面积为121.09万亩,比不采伐面积(112.36万亩)增加8.73万亩,2025年方案2达到83.66万亩,比不采伐面积(50.03万亩)增加了31.63万亩。与不采伐方案相比较,采伐后成熟林面积和过成熟林面积将比不采伐时的面积逐年减少。2010年方案2成熟林面积比不采伐时面积减少了4.32万亩,2025年减少面积扩大到13.44万亩。2010年方案2过成熟林面积比不采伐时面积减少了4.56万亩,2025年减少面积扩大到33.01万亩。
与不采伐时相比,采伐方案2人工林立木总蓄积量减少数量呈逐年扩大趋势。2010年方案2立木总蓄积量比不采伐时减少了59.84万米3,2020年减少量继续增加到182.61万米3,2025年减少数量进一步扩大到257.53万米3。
4.3 人工林采伐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
一般认为,森林资源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大部分。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指与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利用直接相关的价值,例如木材、非林木产品、游憩等。间接使用价值指人们间接从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中获得的效益,例如流域保护、固碳制氧、净化空气等。选择价值是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森林资源的某种服务功能所意愿支付的价值。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存在所意愿支付的价值。遗产价值是人们为子孙后代将来利用森林资源所愿意支付的价值。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还很不规范,计算结果相差很大。李忠魁等(2001)对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作了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林地价值、木材和果品产出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及社会效益价值四大部分的现值分别为20.8亿、159.16亿、2 119.88亿和13.53亿元人民币,总计为2 313.37亿元。其中,环境资源价值占总价值的91.63%。余新晓等(2002)对北京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面积为4 056.64km2 的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每年为167.78 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为91.67亿元,净化水质价值为15.3亿元,保持土壤价值为2 806.92万元, 固碳制氧价值为2.24亿元。净化环境价值为48.65亿元,游憩价值为9 074.98万元,林果品价值为8.73亿元。高云峰等(2005)对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结果是,2003年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整体价值(现值)为3 143.51亿元。其中,使用价值为2 974.96亿元,占94.64%;非使用价值为168.55亿元,占5.36%。在年直接使用价值中,林地总价值为7.47亿元,林木总价值为23.58亿元,经济林产出价值为12.23亿元。间接使用价值中,涵养水源总价值为50.46亿元,保育土壤价值为1.01亿元,净化环境总价值为17.74亿元,固碳和制氧价值分别为4 781.60万元和3 541.93万元(合计为8 323.53万元,)防风固沙价值为602.88万元,游憩价值为7 543.34万元。
目前,在森林资源价值估算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大多以林地总面积和总蓄积量去计量功能价值,而很少从龄林组成角度进行估算。其二是,现有的价值计算中,有些功能,如涵养水源中森林蓄水功能与净化水质和调洪等功能价值重复计算。其三是,大都没有开展动态模拟,因而也很少进行有关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吕胜利等,2006)。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很多,从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目的考虑,我们以龄林变化为基础,动态地研究了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森林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固定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吸引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等)等主要功能及其价值。在不采伐森林情况下,2005年初步测算的上述森林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为32.34亿元,其中森林涵养水资价值为26.50亿元,保土价值为0.67亿元,保肥价值为3.68亿元,固定二氧化碳价值0.73亿元,制造氧气价值0.65亿元,净化空气价值0.11亿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也具有动态特征。到2025年预计北京市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将达到45.07亿元,比2005年增长39.39%,年平均增长1.34%
人工林采伐方案,虽然每年可得到一定数量的木材和薪柴,但是整个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将逐年减少(图11)。2010年预计方案2全市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为35.04亿元,比不采伐时生态价值减少近0.8亿元,减少了2.23%;2015年方案2生态价值为37.59亿元,将减少1.67亿元,减少了4.26%;2020年方案2生态价值为39.69亿元,将减少2.68亿元,减少了6.34%;2025年方案2生态价值约为41.24亿元,比不采伐时减少3.83亿元,减少了8.51%。可以看出,分别采伐成熟林和过成熟林地立木蓄积量的10%,在2015年以前对全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影响小于5%,而在此后影响将越来越大。所以,在2015年以后,对人工林的采伐比例应不超过成熟林和过成熟林立木蓄积量的10%,并要逐年有所减少。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又假设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100亿元,达到132.34亿元,但此后不进行人工林采伐,称之为不采伐方案3。同时,在方案3基础上,又假设和方案2一样进行采伐,并将此称为方案4。对方案3和方案4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2010年采伐方案4比不采伐方案3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2.16%,2015年减少了4.19%,2020年减少了6.83%,2025年减少了8.84%。这说明,即使在估测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增大的情况下,在2015年以后,北京市山区人工林地成熟林和过成熟林的立木蓄积采伐比例,同样不能超过10%,否则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将显著下降。
5.结语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用于了解系统行为和设计系统,并非用于预测未来。实际上,用模型去设计一个系统也就是在创造未来(福瑞斯特,1987)。系统动力学导取内部的观点,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政策变量引起的。因此,系统动力学研究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出哪些政策变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改善系统的行为。同时,在现实社会里,经济、社会、科技的管理和发展的决策,都面临着长期目标和短期行为之间的抉择。几乎每项决策或政策,如果从长远来看它是有利的话,则它的短期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反过来也一样,有利于短期利益的政策,则往往使长期发展的环境恶化。因而判断某项政策或决策是否恰当的标准,一般来说,不应着重于它的短期效应,而应着眼于是否能促进系统的中、长期发展(福瑞斯特,1987)。通过上述对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建模思路、模型结构的介绍,尤其是对林分龄林结构变化以及人工林采伐方案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影响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意图,不是偏重于一般的经济数字预测,而是在于通过对各种可能情景下的系统行为趋势的比较,寻求更加有利山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如何在情景分析中能够体现决策层的经验和想法,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强的重要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农学院三项基金资助项目“京郊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模拟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吕晓英等.退耕还林与西部省区粮食供需动态平衡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1.(2):10~14.
[2]吕晓英等.中国主要牧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2):115~119.
[3]吕胜利,吕晓英.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价值的动态模拟与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开发研究,2006,(3):11~16.
[4]吕晓英等.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综合治理方略的动态模拟.甘肃社会科学,2007.(3):114~118;新华文摘,2007,(16):28~31.
[5]Forrester,Jay W.1968.Principles of Systems.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
[6]Forrester,Jay W.1987.系统动力学及其在城市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深圳:华夏文化交流中心编.
[7]李忠魁等. 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初报[J].林业经济,2001,(2):36~42.
[8]余新晓等. 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5):783~786.
[9]高云峰等.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5,(7):19~29.
[作者简介]吕晓英(1976-),女,北京农学院经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
[收稿日期]2007-12-20(责任编辑:启方)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北京市山区
中图分类号:F1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18-07
动态模拟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动态模拟研究的是问题而不是实际系统本身。因而研究的问题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思路和动态模型。我们曾先后采用动态模拟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西部牧区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西部省区退耕还林与粮食供需平衡、天然林保护工程、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吕晓英等,2001,2003,2006,2007)。本文以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例,再对区域动态模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
山区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单元和行政辖区。在北京都市经济的建设中,北京市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要动态地把握具有复杂反馈机制的大系统的行为趋势,不仅停留在传统定性描述阶段的“这种只是叙述的分析形式对揭示系统的真实性是不够的”,即使“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已经被用于建立知识结构的数学,在处理重要的社会系统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方面,也不是完全适应的”(福瑞斯特,1968)。因而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而动态模拟尤其是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建立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展示2005年到2025年期间,北京市山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并通过各种情景下的发展方案比较分析,为山区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以下就山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研究思路、模型建构以及政策模拟等作一简介。
1.山区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它要求的是,不仅当前的发展是可持续的,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对于下一代来说,同样应该是可持续地发展。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判断。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山区林业、畜牧业、种植业、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山区作为首都绿色屏障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不断持续增长。这是研究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的基本内涵和研究的重点内容。山区可持续发展有许多评价指标。根据北京山区的功能定位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最基本和核心的评价指标是,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和农民以及乡、村收入这两大类指标。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指标,主要是指随着北京山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的防止水土流失、固碳制氧、净化空气和净化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变化趋势。收入指标包括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以及乡、村两级企业和农村私营企业的收入变化趋势。这两大类指标值的不断增加,反映了随着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山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同时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可以看出,只要突出研究这两大类基础性指标变化的趋势,就可以对北京市山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
2.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思路
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要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北京市政府提出的山区发展规划为依据,通过调整农林牧结构和加快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在实现山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要促进山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不断增长,构筑和强化山区对北京市的绿色屏障作用。
为此,本项研究建立了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展示从2005年到2025年未来20年间,北京市山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乡村两级和私营企业、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及山区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多种情景的方略比较和分析,为政府和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由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乡村两级和私营企业以及人口、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等六个模块构成。这六个模块之间的基本关联,如图1所示。种植面积、种草面积、荒山造林面积及其变化过程都要受到现存荒山荒地面积的制约,而且它们相互之间也存在使用面积的制约,例如林业中的退耕还林会直接减少耕地面积,荒山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也会使荒地中可用作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同时减少。草场和种植业为家畜提供饲草并对家畜存栏数量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市场条件下,还可以通过异地购进饲草饲料减轻本地饲草料对饲养家畜的制约)。从生产函数来看,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劳动力、农业产品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生产要素的影响。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取决于林地面积和质量。环境受到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乡村和私营企业污染排放和治理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就是上述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促进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就是以山区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极性为依据,通过上千个方程构建而成的大型模型,使上百个变量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展示出未来20年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3.山区可持续发展动力学模型
下面概略地介绍种植业模块、乡村和私营企业模块、林业和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模块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结构。
3.1 种植业模块介绍
种植业模块主要研究荒地、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以及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收入变化状况。
3.1.1 荒地面积。根据有关资料,2004年北京市荒地总面积为77.75万亩。今后荒地主要用于人工造林和作为草场,少量通过流域治理后形成耕地。荒地面积等于上年面积减去当年荒地减少的面积。荒地减少的面积主要是京津风沙工程造林面积、水源涵养林面积、山地种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新增耕地面积。今后,每年可能新增加的京津风沙造林面积、水源涵养林面积和耕地面积,都采用表函数形式来赋值,而且通过变化这些表函数值可以达到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的目的。
3.1.2 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是流位变量。当年耕地面积等于上年末耕地面积加上当年新增加面积,再减去减少的耕地面积。每年可能新增耕地面积以表函数形式赋值。每年可能减少的耕地面积主要包括:用于水源涵养林占用的耕地面积,耕地种草面积,果园新增面积,非农占用耕地面积,都以表函数形式赋值。
粮食作物中主要研究小麦、玉米和其它粮食作物的占用耕地面积、产量及收入。经济作物面积通过其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求得,主要研究油料和药材等。耕地面积减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后等于其他农作物面积,主要研究蔬菜、瓜果类、青饲料和其他作物。在完成上述计算后,最后汇总得到粮食总收入、经济作物总收入、其他农作物总收入以及种植业总收入。
3.2 乡村和私营企业收入模块介绍
从货币角度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一种资金周而复始,不断流转的过程。企业依赖一定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购买原燃、材料而开始进行生产,销售产品获得收入,除去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包括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营业外收支等,形成企业可分配利润,然后再提取企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应付利润等,最后形成企业未分配利润。利润是企业投入资本的增值,也是企业可以自有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筹资部分。企业上述资金流转过程,形成了资金流转回路,如图2所示。北京市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运转过程及其扩大生产和增加收入的动态模拟,基本都按照这种分析思路所展开。由于企业资金流转和扩大生产的机理和过程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采用系统动力学中高级DYNAMO的宏函数(宏指令)进行描述,然后在乡、村和私营企业的运算过程中逐一调用。 宏指令MACRO是具有特定功能和相应的指令名的一组方程。宏指令常常在下述情况时应用,即当模型中的一块结构多次重复出现,唯一的差别是可能具有不同的参数或输入值。把这些方程用一个单一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命名,即形成用户自定义的宏指令。自定义宏指令简化了描述过程,缩短了程序请单,更便于阅读和理解模型。
3.3 林业模块
和其他生物体一样,林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是一种具有反馈机制的动态过程。从整个群体而言,无论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当成过熟林枯死被采伐后,经过人工造林或迹地更新,林木便开始进入了幼龄林,再经过中龄林组、近熟林组后,又转入到成熟林和过熟林组。各个林龄组依次周而复始地循环,构成了森林群体不断繁衍再生的完整的大回路。
在这种往复循环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按林龄划分的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的变化都是一种累积过程,因而它们在系统动力学中被看做是流位变量。而林木的自然增长和枯损以及前一个林龄组向后一个林龄组的转移速度,还有人们对林木的各种方式采伐等,都具有流率(或速率)变量的特征。森林林分变化的过程和轮伐周期很长,因此特别适宜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建立相应的林龄结构模型,开展林分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过程的动态模拟和政策分析。
按照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林分来源,模型划分为天然林、人工林和飞播林,在每一林分中,又划分为幼龄林(1~2)、中龄林(3)、近熟林(4)、成熟林(5~6)、过熟林(7)等7个林龄组。以天然林为例,林龄结构动力学流程图,如图3所示。图中只包括了林龄面积和蓄积量及其与主要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在逐年计算出各林种的林龄面积和蓄积量之后,再根据林龄面积或蓄积量,利用不同计量公式,十分方便地计算出历年森林的直接价值、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以及人工造林和森林管护投资等多项指标。
4.动态模拟的政策分析——以林分变化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为例
4.1 林分变化趋势
4.1.1 龄林面积变化趋势。北京市山区荒地面积为77.75万亩,主要用于栽植生态林、果园、牧草地和少量耕地。2005年,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总面积为573.1万亩,从扩大牧草地为主、适当扩大林地角度,预计2010年有林地总面积可能增加到580万亩,新增面积6.9万亩,年均递增率为0.24%,2020年可能增加到586.5万亩,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0.11%,到2025年有林地总面积可能为587.1万亩,比2005年增加14万亩。
在上述方案下,总体看,林分面积结构将逐步趋于合理(图4)。有林地面积中,幼龄林地面积将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总趋势,2005年幼龄林地面积为336.1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8.64%;2010年预计为292.23万亩,2005年减少43.77万亩,所占比例下降为50.40%;2020年减少到198.91万亩,所占比例下降到33.91%;2025年再减少到160.54万亩,25年间共减少了175.56万亩,所占比例下降到27.34%。总体看,中龄林地面积变化较小,2005年中龄林面积为141.1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4.63%;2010年面积略有增加,预计为141.63万亩,2020年略有减少,预计为141.16万亩,到2025年预计减少到133.2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2.69%。近熟林、成熟林和过成熟林地面积都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它们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由2005年的9.10%、6.28%、1.34%,提高到2010年的13.24%、9.51%、2.43%;到2025年分别提高到19.51%、21.61%和8.86%。
4.1.2 林地蓄积量变化趋势。和林地不同龄林面积变化趋势一样,不同龄林的活立木蓄积量结构,也逐步更加合理(图5)。2005年以前,北京市山区林分龄林蓄积量结构很不合理,林分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幼龄林和中龄林地面积较大且活立木蓄积量较多,而近熟林和成熟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都较少。2005年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活立木总蓄积量约为884.55万米3,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地蓄积量分别为255.71万米3和263.58万米3,分别占有林地总蓄积量的28.91%和29.80%,而近熟林、成熟林和过成熟林分别占总蓄积量的15.26%、19.66%和6.37%。到2010年,幼龄林和中龄林地的蓄积量合计占到总蓄积量的51.43%;到2025年,幼林龄和中龄林地的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比例,才分别降低到17.68%和16.72%,届时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地的蓄积量分别占总蓄积的19.24%、29.64%和16.71%,龄林立木蓄积量结构变得比较合理,林分质显著提高。
4.1.3 天然林地龄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2005年北京市山区天然林地总面积为276.59万亩,今后基本保持不变。天然林地龄林面积的构成很不合理(图6)。2005年幼龄林地面积占天然林地总面积的64.39%,也就是说,在天然林地中,约有2/3是近些年里成长起来的幼龄林; 中龄林面积占27.88%,近熟林和成熟林才各占5.38%和2.11%。到2025年,天然林中的幼龄林面积可能减少到99.5万亩,仍然占天然林面积的35.97%,也就是说,经过25年的龄林转化,幼龄林面积还要占到天然林面积的1/3以上。中龄林面积基本上保持在77万~79万亩之间,所占比例大体在29%左右。2025年,近熟林和成熟林面积分别占天然林面积的20.25%和13.98%。可见,虽然经过25年的生长,天然林各龄林面积结构仍然不合理,表明对北京市山区天然林需要进行更长时期的保护和加强抚育。
天然林地各龄林立木蓄积量结构也很不合理(图7)。2005年幼林蓄积量占天然林总蓄积量的47.01%,中龄林蓄积量占37.38%,幼龄林和中龄林地合计蓄积量占到总蓄积量的84.39%;而近熟林蓄积量占10.62%,成熟林蓄积量仅占4.52%,可见,幼、中龄林蓄积量明显偏大。到了2025年,幼龄林蓄积量所占比重仍然达到38.63%,中龄林蓄积量比重为25.04%,近熟林蓄积量比重上升到19.39%,成熟林蓄积量比重也仅上升到14.75%,即经过25年的生长和抚育,天然林各龄林立木蓄积量结构仍不合理,林分质量仍然较差。
4.1.4 不采伐方案人工林地龄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2005年人工林总面积为262.53万亩,2010年可能增加到268.74万亩,年均增长0.47%,2020年可能增加到274.77万亩,年均增长4.45%,2025年可能达到275.13万亩,比2005年增加12.6万亩。从各龄林面积来看,2005年人工林龄林面积结构极不合理,幼林和中龄林地面积所占比重过大(图8),幼龄林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49.31%,即人工林地中将近有一半是幼林地;中龄林面积占到22.92%,近熟林面积占13.60%,成熟林面积仅占11.50%。到2025年,预计幼林地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比重将下降到18.91%,中龄林面积比重下降到17.14%,近熟林面积所占比重上升到18.41%,成熟林面积比重提高到29.11%,过成熟林面积所占比重也上升到16.43%,龄林面积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2005年,人工林地立木总蓄积量为511.93万米3,2010年增加到620.24万米3,年均增长3.91%,2025年可能达到1013.8万米3,25年中年均增长率为2.77%。人工林龄林蓄积量相对比较合理(图9),2005年,幼龄林蓄积量占人工林总蓄积量的15.59%,中龄林蓄积占24.55%, 近熟林蓄积占18.35%,成熟林蓄积占30.82%,过成熟林蓄积占10.68%。此后,龄林蓄积量结构逐渐向过成熟林演化,到2025年,幼龄林蓄积占人工林总蓄积量的比重下降到4.34%,中龄林蓄积比重下降到11.25%,近熟林蓄积比重为19.02%,成熟林蓄积比重为39.11%,过成熟林蓄积比重上升到26.27%。龄林蓄积量结构的这种变化表明,人工林可以适量采伐,以便减少过成熟林蓄积量所占比重。
4.2 人工林采伐方案的林分变化趋势
根据前面对人工林龄林立木蓄积量分析,设计从2005年开始,对人工林的成熟林(第6级)和过成熟林的立木蓄积量分别按其存量的10%进行采伐,并叫做方案2。采伐以后,对有林地林分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动态模拟情景分析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4.2.1 采伐总面积和总蓄积量变化趋势2005年采伐总面积和立木蓄积量为1.81万亩和12.46万米3,2010年为1.92万亩和11.62万米3,2020年为2.96万亩和14.43万米3,2025年将达到3.50万亩和17.22万米3。可以看出,采伐面积将逐年增多,采伐立木蓄积量先是逐年减少,到2010年以后,又逐年增多。
4.2.2 采伐后龄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由于采伐后迹地更新,新造林面积增多,方案2幼龄林地面积比不采伐时呈逐年增多趋势(图10)。2010年,方案2幼龄林面积为121.09万亩,比不采伐面积(112.36万亩)增加8.73万亩,2025年方案2达到83.66万亩,比不采伐面积(50.03万亩)增加了31.63万亩。与不采伐方案相比较,采伐后成熟林面积和过成熟林面积将比不采伐时的面积逐年减少。2010年方案2成熟林面积比不采伐时面积减少了4.32万亩,2025年减少面积扩大到13.44万亩。2010年方案2过成熟林面积比不采伐时面积减少了4.56万亩,2025年减少面积扩大到33.01万亩。
与不采伐时相比,采伐方案2人工林立木总蓄积量减少数量呈逐年扩大趋势。2010年方案2立木总蓄积量比不采伐时减少了59.84万米3,2020年减少量继续增加到182.61万米3,2025年减少数量进一步扩大到257.53万米3。
4.3 人工林采伐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
一般认为,森林资源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大部分。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指与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利用直接相关的价值,例如木材、非林木产品、游憩等。间接使用价值指人们间接从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中获得的效益,例如流域保护、固碳制氧、净化空气等。选择价值是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森林资源的某种服务功能所意愿支付的价值。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存在所意愿支付的价值。遗产价值是人们为子孙后代将来利用森林资源所愿意支付的价值。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还很不规范,计算结果相差很大。李忠魁等(2001)对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作了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林地价值、木材和果品产出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及社会效益价值四大部分的现值分别为20.8亿、159.16亿、2 119.88亿和13.53亿元人民币,总计为2 313.37亿元。其中,环境资源价值占总价值的91.63%。余新晓等(2002)对北京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面积为4 056.64km2 的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每年为167.78 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为91.67亿元,净化水质价值为15.3亿元,保持土壤价值为2 806.92万元, 固碳制氧价值为2.24亿元。净化环境价值为48.65亿元,游憩价值为9 074.98万元,林果品价值为8.73亿元。高云峰等(2005)对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结果是,2003年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整体价值(现值)为3 143.51亿元。其中,使用价值为2 974.96亿元,占94.64%;非使用价值为168.55亿元,占5.36%。在年直接使用价值中,林地总价值为7.47亿元,林木总价值为23.58亿元,经济林产出价值为12.23亿元。间接使用价值中,涵养水源总价值为50.46亿元,保育土壤价值为1.01亿元,净化环境总价值为17.74亿元,固碳和制氧价值分别为4 781.60万元和3 541.93万元(合计为8 323.53万元,)防风固沙价值为602.88万元,游憩价值为7 543.34万元。
目前,在森林资源价值估算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大多以林地总面积和总蓄积量去计量功能价值,而很少从龄林组成角度进行估算。其二是,现有的价值计算中,有些功能,如涵养水源中森林蓄水功能与净化水质和调洪等功能价值重复计算。其三是,大都没有开展动态模拟,因而也很少进行有关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吕胜利等,2006)。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很多,从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目的考虑,我们以龄林变化为基础,动态地研究了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森林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固定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吸引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等)等主要功能及其价值。在不采伐森林情况下,2005年初步测算的上述森林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为32.34亿元,其中森林涵养水资价值为26.50亿元,保土价值为0.67亿元,保肥价值为3.68亿元,固定二氧化碳价值0.73亿元,制造氧气价值0.65亿元,净化空气价值0.11亿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也具有动态特征。到2025年预计北京市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将达到45.07亿元,比2005年增长39.39%,年平均增长1.34%
人工林采伐方案,虽然每年可得到一定数量的木材和薪柴,但是整个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将逐年减少(图11)。2010年预计方案2全市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为35.04亿元,比不采伐时生态价值减少近0.8亿元,减少了2.23%;2015年方案2生态价值为37.59亿元,将减少1.67亿元,减少了4.26%;2020年方案2生态价值为39.69亿元,将减少2.68亿元,减少了6.34%;2025年方案2生态价值约为41.24亿元,比不采伐时减少3.83亿元,减少了8.51%。可以看出,分别采伐成熟林和过成熟林地立木蓄积量的10%,在2015年以前对全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影响小于5%,而在此后影响将越来越大。所以,在2015年以后,对人工林的采伐比例应不超过成熟林和过成熟林立木蓄积量的10%,并要逐年有所减少。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又假设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100亿元,达到132.34亿元,但此后不进行人工林采伐,称之为不采伐方案3。同时,在方案3基础上,又假设和方案2一样进行采伐,并将此称为方案4。对方案3和方案4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2010年采伐方案4比不采伐方案3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2.16%,2015年减少了4.19%,2020年减少了6.83%,2025年减少了8.84%。这说明,即使在估测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增大的情况下,在2015年以后,北京市山区人工林地成熟林和过成熟林的立木蓄积采伐比例,同样不能超过10%,否则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将显著下降。
5.结语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用于了解系统行为和设计系统,并非用于预测未来。实际上,用模型去设计一个系统也就是在创造未来(福瑞斯特,1987)。系统动力学导取内部的观点,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政策变量引起的。因此,系统动力学研究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出哪些政策变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改善系统的行为。同时,在现实社会里,经济、社会、科技的管理和发展的决策,都面临着长期目标和短期行为之间的抉择。几乎每项决策或政策,如果从长远来看它是有利的话,则它的短期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反过来也一样,有利于短期利益的政策,则往往使长期发展的环境恶化。因而判断某项政策或决策是否恰当的标准,一般来说,不应着重于它的短期效应,而应着眼于是否能促进系统的中、长期发展(福瑞斯特,1987)。通过上述对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建模思路、模型结构的介绍,尤其是对林分龄林结构变化以及人工林采伐方案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影响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意图,不是偏重于一般的经济数字预测,而是在于通过对各种可能情景下的系统行为趋势的比较,寻求更加有利山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如何在情景分析中能够体现决策层的经验和想法,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强的重要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农学院三项基金资助项目“京郊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模拟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吕晓英等.退耕还林与西部省区粮食供需动态平衡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1.(2):10~14.
[2]吕晓英等.中国主要牧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2):115~119.
[3]吕胜利,吕晓英.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价值的动态模拟与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开发研究,2006,(3):11~16.
[4]吕晓英等.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综合治理方略的动态模拟.甘肃社会科学,2007.(3):114~118;新华文摘,2007,(16):28~31.
[5]Forrester,Jay W.1968.Principles of Systems.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
[6]Forrester,Jay W.1987.系统动力学及其在城市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深圳:华夏文化交流中心编.
[7]李忠魁等. 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初报[J].林业经济,2001,(2):36~42.
[8]余新晓等. 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5):783~786.
[9]高云峰等.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5,(7):19~29.
[作者简介]吕晓英(1976-),女,北京农学院经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
[收稿日期]2007-12-20(责任编辑: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