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缺失极大地影响新农村建设。本文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源入手,找出落后地区农村金融缺失的原因,同时指出了构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体系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金融 缺失 有效供给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血液,血液的缺失导致的农村经济主体融资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从根源上寻找落后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源
1.现有金融体制缺陷与改革的滞后导致了农村资金供给不足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具有“二元”结构,金融抑制普遍存在。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得不加强对金融的控制,在控制手段上,则采取了利率管制下的信贷配给。银行的资金会被导向政府所特别扶持的行业和企业。这就使得原本脆弱的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广大的农村,现有正规金融机构不仅服务网点明显减少,而且,支农金融功能弱化。农村金融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多集中在县城、中心集镇,且除了农村信用社以外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几乎都是只吸存、收贷、不放款,其它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2.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农村地区资金的外流
资本嫌贫爱富的特征导致了它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特征的。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在三大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土地是最为重要的要素,而劳动力对资本构成了替代,也就是大规模的投资并不必然地与产出增加以及农民增收联系在一起。劳动力的密集投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因而资本回报率低就不足为奇。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必然向城市集中,向工业集中,就必然导致了资金流出农村。即使是农民的资金也最终通过银行而流入城市,不会在农村本体之内循环。这种资金外流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失衡,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带来的资本“马太效应”使农民的金融更加弱化。
3.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出与农村有效需求的减少
劳动力是农村的主要生产要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要素市场流动性增强,人口约束逐渐放松,在城市工资水平相对高农村,沿海地区收入高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诱导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到东南沿海进行大规模转移。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移出提高了移出地的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形成的收入成为农村家庭劳动者报酬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量转移的另一面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造成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上升缓慢、有效需求相对萎缩。
4.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的需求特征导致了对金融有效需求的不足
温铁军等一些学者通过实际的调研对农户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总是来说,农户的金融需求分为生活性借贷需求和生产性借贷需求,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户的生活性借贷需求比较高,农户对生产性借贷需求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正相关关系,低收入农户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户家庭融资是对基本生活的资金需求,而收入偏高的农户融资更多意义是追求扩大生产使产出最大化。出于资产安全性和赢利性的保证,金融机构无疑偏好生产性资金需求。正是由于经济越落后的农村地区,生产性融资需求越不足,而这此地区恰好往往又是剩余劳动力集中转移外出的地区。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落后→生活性资金需求增加、外出打工→金融有效需求减少→金融供给减少,加上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极弱,农民收入水平低,贷款缺少足够的抵押品,无疑使得金融机构在配置金融资源时不愿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二、构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体系的路径选择
1.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有效填补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空缺
欠发达地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市场失灵”,纯粹依赖商业性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必须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填补这个空缺。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是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焦点,农发行的政策性是先于金融性的,实行“保本经营”。目前是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贷款为一翼,以支持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一体两翼的支农格局。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特殊性,急需、小额、低利率的贷款是落后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这与农发行目前的支农格局有所不同。农发行如何直接或间接的满足这一类贷款需求是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的关键。农发行要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支农功能,逐步建立农村政策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使农发行具备进一步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条件。
2.通过金融组织的创新,增加农村的有效金融供给
依据2006年底《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的发布为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新型的金融组织发展模式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要靠民间力量自发组织起来的金融机构,这类机构以发放扶贫贷款的方式、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属于非盈利性民间社团组织,比如:河北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第二类是按照相关法规政策组建的以服务三農为宗旨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子公司和村镇银行。这两种形式的支农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了运作,比如:包商惠农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和包商惠农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第三类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由民间资本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如: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小额贷款组织。这三类创新型的金融组织的出现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可选的路径。关键的一点是依据不同落后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金额供给方式,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有效供给,而不仅仅是摆设。
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有效的金融需求
前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贫困农户的生产性融资需求导致了农村有效需求的不足。那么,农村的有效金融需求增加会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的增加,在此背景下,可以通过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有三条渠道:一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欠发达地区落户。二是农产品经营企业在农村地区设立生产和深加工基地,通过增加非传统农业比例的形式形成一定的乡镇企业群体。三是发展特色旅游业。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改变农民保守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积极参与扩大再生产活动。不仅积极培养金融有效需求,同时落后的经济也得到了提高,应该看到,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资源不足的内在动力。
4.对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增加落后地区的金融供给量
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弊端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工行、中行、建行已经逐步撤出农村领域,农业银行也有逐步撤出之势,以争取更大的收益。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吸不贷,农业发展银行新的业务拓展缓慢,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非常有限,目前来看,农村信用社还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尽管农信社扎根农村,以从事小额信贷业务为主,但是成本较大,收益不高,风险很大,正在为多年以来积累的呆坏账而整治。因此,要增加落后地区的正规金融供给,必须要改革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建立一个真正为农村服务的农村金融体制。对于农业银行来说,适当下放基层农行信贷审批权限,鼓励基层农行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前提下,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邮政银行由于网点遍布城乡,可以定位于社区银行,为区内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供给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对农村金融的监管机制,防范农村的金融风险,保证农村金融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解凤敏:“回波效应”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源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3
[2]人民银行乌兰察布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重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华北金融,2006.5
[3]董华民:论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欠发达地区三农资金供给中的作用.菏泽学院学报,2006.4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金融 缺失 有效供给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血液,血液的缺失导致的农村经济主体融资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从根源上寻找落后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源
1.现有金融体制缺陷与改革的滞后导致了农村资金供给不足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具有“二元”结构,金融抑制普遍存在。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得不加强对金融的控制,在控制手段上,则采取了利率管制下的信贷配给。银行的资金会被导向政府所特别扶持的行业和企业。这就使得原本脆弱的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广大的农村,现有正规金融机构不仅服务网点明显减少,而且,支农金融功能弱化。农村金融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多集中在县城、中心集镇,且除了农村信用社以外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几乎都是只吸存、收贷、不放款,其它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2.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农村地区资金的外流
资本嫌贫爱富的特征导致了它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特征的。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在三大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土地是最为重要的要素,而劳动力对资本构成了替代,也就是大规模的投资并不必然地与产出增加以及农民增收联系在一起。劳动力的密集投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因而资本回报率低就不足为奇。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必然向城市集中,向工业集中,就必然导致了资金流出农村。即使是农民的资金也最终通过银行而流入城市,不会在农村本体之内循环。这种资金外流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失衡,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带来的资本“马太效应”使农民的金融更加弱化。
3.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出与农村有效需求的减少
劳动力是农村的主要生产要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要素市场流动性增强,人口约束逐渐放松,在城市工资水平相对高农村,沿海地区收入高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诱导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到东南沿海进行大规模转移。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移出提高了移出地的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形成的收入成为农村家庭劳动者报酬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量转移的另一面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造成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上升缓慢、有效需求相对萎缩。
4.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的需求特征导致了对金融有效需求的不足
温铁军等一些学者通过实际的调研对农户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总是来说,农户的金融需求分为生活性借贷需求和生产性借贷需求,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户的生活性借贷需求比较高,农户对生产性借贷需求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正相关关系,低收入农户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户家庭融资是对基本生活的资金需求,而收入偏高的农户融资更多意义是追求扩大生产使产出最大化。出于资产安全性和赢利性的保证,金融机构无疑偏好生产性资金需求。正是由于经济越落后的农村地区,生产性融资需求越不足,而这此地区恰好往往又是剩余劳动力集中转移外出的地区。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落后→生活性资金需求增加、外出打工→金融有效需求减少→金融供给减少,加上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极弱,农民收入水平低,贷款缺少足够的抵押品,无疑使得金融机构在配置金融资源时不愿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二、构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体系的路径选择
1.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有效填补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空缺
欠发达地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市场失灵”,纯粹依赖商业性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必须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填补这个空缺。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是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焦点,农发行的政策性是先于金融性的,实行“保本经营”。目前是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贷款为一翼,以支持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一体两翼的支农格局。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特殊性,急需、小额、低利率的贷款是落后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这与农发行目前的支农格局有所不同。农发行如何直接或间接的满足这一类贷款需求是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的关键。农发行要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支农功能,逐步建立农村政策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使农发行具备进一步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条件。
2.通过金融组织的创新,增加农村的有效金融供给
依据2006年底《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的发布为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新型的金融组织发展模式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要靠民间力量自发组织起来的金融机构,这类机构以发放扶贫贷款的方式、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属于非盈利性民间社团组织,比如:河北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第二类是按照相关法规政策组建的以服务三農为宗旨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子公司和村镇银行。这两种形式的支农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了运作,比如:包商惠农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和包商惠农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第三类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由民间资本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如: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小额贷款组织。这三类创新型的金融组织的出现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可选的路径。关键的一点是依据不同落后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金额供给方式,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有效供给,而不仅仅是摆设。
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有效的金融需求
前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贫困农户的生产性融资需求导致了农村有效需求的不足。那么,农村的有效金融需求增加会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的增加,在此背景下,可以通过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有三条渠道:一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欠发达地区落户。二是农产品经营企业在农村地区设立生产和深加工基地,通过增加非传统农业比例的形式形成一定的乡镇企业群体。三是发展特色旅游业。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改变农民保守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积极参与扩大再生产活动。不仅积极培养金融有效需求,同时落后的经济也得到了提高,应该看到,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资源不足的内在动力。
4.对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增加落后地区的金融供给量
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弊端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工行、中行、建行已经逐步撤出农村领域,农业银行也有逐步撤出之势,以争取更大的收益。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吸不贷,农业发展银行新的业务拓展缓慢,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非常有限,目前来看,农村信用社还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尽管农信社扎根农村,以从事小额信贷业务为主,但是成本较大,收益不高,风险很大,正在为多年以来积累的呆坏账而整治。因此,要增加落后地区的正规金融供给,必须要改革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建立一个真正为农村服务的农村金融体制。对于农业银行来说,适当下放基层农行信贷审批权限,鼓励基层农行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前提下,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邮政银行由于网点遍布城乡,可以定位于社区银行,为区内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供给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对农村金融的监管机制,防范农村的金融风险,保证农村金融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解凤敏:“回波效应”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源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3
[2]人民银行乌兰察布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重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华北金融,2006.5
[3]董华民:论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欠发达地区三农资金供给中的作用.菏泽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