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本文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日常主题教育活动管理和服务育人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和实践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途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72-02
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6.12.029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体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间相互交流碰撞,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趋势。不可否认,在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和冲击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意识弱化等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多元中求主导的过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有机统一和密切配合。
一、加强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
教师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教育影响。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完善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以及一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引领者。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高校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一)紧跟社会形势,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教学内容需要密切关注时事政治,解读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要抓住社会热点难点,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教学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从中受到启发;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多方兼顾教学对象的群体特点,才能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使得学生愿听爱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改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學方式方法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着和组织者,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时代的变迁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动去了解、研究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教师既要传承好的经验做法,又要积极优化、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表现形式。力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一灌输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互动模式下的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拓展课堂教学成效。
二、加强日常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管理,拓展网络教育途径
(一)开展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注重点、面双向结合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分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学生成长的时时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与渗透,奠定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如在党支部、团支部、班团委定期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课余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以强化大学生公民服务意识教育;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展开系列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主题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国际国内政治事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宣传先进模范的典型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号召大学生向先进学习,践行先进价值理念。号召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开展全面性教育的同时,还要考虑大学生现实差异。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难免出現个性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思想品德素养良莠不齐的情况。提高思想教育的成效,需要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群体,主动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道德认知水平,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有针对性地进行展开跟踪教育和面对面的指导。
学校对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注重发挥大学生群体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建构中的主体性、选择性作用,鼓励反思与追问,倡导独立思考,鼓励多样化的个性发展;要及时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善于发掘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事迹。要完善评价体系,及时对教育活动的成效组织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活动的内容、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提高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不断丰富方法,创新路径。
(二)打造网络教育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交流的渠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虚拟和现实不断交织的世界里,大学生的认知更容易受到误导。这要求教育者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期学生“机”不离手的新特点,不断完善网络教育平台,积极抢占政治传播和网络文化阵地。
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开展网上引导,要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贴近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不断完善大学校园网络载体的服务功能。通过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强化网络的正面教化功能,开展网上交流谈心、心理咨询活动,创新寝室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各种网络科技、文化活动,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了平台,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机会。
便捷的网络交流方式突破了身份、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校园网络舆情的管控难度加大。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运用和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善于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备网络舆情发现、预警、研判和处置能力。对此,学校既要注重网络的开发与维护,也要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监控机制。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相关法制、法纪方面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自尊、自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网络安全教育与监督工作。师生共同努力,打造民主、包容、积极、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
三、以生为本,服务育人
(一)注重人文关怀。以情感育人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想结合,用真心、爱心、细心和耐心为学生做好各方面服务工作。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自立、自信、自强,激发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心怀感恩之情和用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从“受助者”发展成“自助者”再成长为“助人者”。
(二)构建家校沟通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和渗透的思想防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阶段在空间上、内容上形成互动与共振,构建教育合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途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72-02
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6.12.029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体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间相互交流碰撞,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趋势。不可否认,在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和冲击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意识弱化等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多元中求主导的过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有机统一和密切配合。
一、加强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
教师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教育影响。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完善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以及一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引领者。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高校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一)紧跟社会形势,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教学内容需要密切关注时事政治,解读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要抓住社会热点难点,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教学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从中受到启发;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多方兼顾教学对象的群体特点,才能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使得学生愿听爱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改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學方式方法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着和组织者,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时代的变迁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动去了解、研究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教师既要传承好的经验做法,又要积极优化、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表现形式。力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一灌输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互动模式下的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拓展课堂教学成效。
二、加强日常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管理,拓展网络教育途径
(一)开展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注重点、面双向结合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分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学生成长的时时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与渗透,奠定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如在党支部、团支部、班团委定期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课余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以强化大学生公民服务意识教育;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展开系列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主题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国际国内政治事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宣传先进模范的典型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号召大学生向先进学习,践行先进价值理念。号召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开展全面性教育的同时,还要考虑大学生现实差异。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难免出現个性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思想品德素养良莠不齐的情况。提高思想教育的成效,需要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群体,主动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道德认知水平,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有针对性地进行展开跟踪教育和面对面的指导。
学校对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注重发挥大学生群体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建构中的主体性、选择性作用,鼓励反思与追问,倡导独立思考,鼓励多样化的个性发展;要及时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善于发掘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事迹。要完善评价体系,及时对教育活动的成效组织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活动的内容、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提高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不断丰富方法,创新路径。
(二)打造网络教育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交流的渠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虚拟和现实不断交织的世界里,大学生的认知更容易受到误导。这要求教育者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期学生“机”不离手的新特点,不断完善网络教育平台,积极抢占政治传播和网络文化阵地。
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开展网上引导,要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贴近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不断完善大学校园网络载体的服务功能。通过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强化网络的正面教化功能,开展网上交流谈心、心理咨询活动,创新寝室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各种网络科技、文化活动,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了平台,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机会。
便捷的网络交流方式突破了身份、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校园网络舆情的管控难度加大。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运用和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善于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备网络舆情发现、预警、研判和处置能力。对此,学校既要注重网络的开发与维护,也要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监控机制。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相关法制、法纪方面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自尊、自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网络安全教育与监督工作。师生共同努力,打造民主、包容、积极、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
三、以生为本,服务育人
(一)注重人文关怀。以情感育人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想结合,用真心、爱心、细心和耐心为学生做好各方面服务工作。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自立、自信、自强,激发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心怀感恩之情和用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从“受助者”发展成“自助者”再成长为“助人者”。
(二)构建家校沟通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和渗透的思想防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阶段在空间上、内容上形成互动与共振,构建教育合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