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电气类专业的特点,剖析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提出了电气类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分析了不同途径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电气类;创新;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F416.6
本文得到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培养计划”的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资助。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一个重大的科技创新甚至能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电气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出高素质的电气类创新人才也是摆在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重要使命。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伴随科技的日益进步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能否掌握已有的科学技术,能否传承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中获得的各种认知。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一、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
所谓的工程实践能力就是掌握一技之长,具备能适应工程类特殊岗位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在从事电气类专业工作中,通过在设计、开发、生产、设备、工艺、系统、操作或者维修服务等领域的实践,能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运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方法或者新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能够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够提出、审查、选择为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工艺、步骤和方法;能够在方案定型的情况下按照设计意图实现设计目标;对完工后的工程项目能够参与相关评价,具备判断力和提出改进的独立技术见解。
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现途径
1、工程实践教育。作为一个创新型人才,良好的工程素养不可或缺,良好的工程素养包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团结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工程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专门开设相关课程,由资深工程教育专家讲授,并在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生产现场进行观摩学习,感受电类工程实际活动,潜移默化。
2、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验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过程,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要求学生不但能验证已有的理论结果,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目前电类学生在单片机、plc及FPGA等课程中,都提出了相关的自主开发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重现实验结果,而且要开创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实训则是通过较大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设计则是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工程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更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在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活动中,要求学生积极做好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指导老师编制科学合理、难度适中、便于自主开发的相关指导书。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差异,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3、实习。实习是整个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大型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重要保障,学生实习的过程面对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包含很多在校内无法碰到的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实习内容、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能真正得到实践能力提高。当前很多高校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不分专业、不分行业,统一集中安排到企业进行流水线上作业,工厂也对学生仅作为一种廉价劳动力使用,让学生从事单一的无创造性劳动的生产过程。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独立分析、解决一般管理和工程实际能力;运用专业方法与手段获取信息和结果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调查研究、实验数据处理、阅读外文资料、使用计算机及文字表达能力。目前毕业设计的选题中往往假、大、空。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学生也往往是网上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在目前很多资料都谈到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个是学生数量众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有限,二来企业技术人员由于效益等原因不愿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指导老师应了解电类不同专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自己的科研状况,目前我校电类学生采用毕业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实习单位结合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指导的重心由学校指导老师向企业师傅转移,既考虑到学生的顶岗实际需要,也充分发挥企业师傅实践能力强的优势,效果较好。
5、学科竞赛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
学科竞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示,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中,在抓好基础训练的前提下,选拔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针对性强化培训。让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和FPGA等软件应用方面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国家也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最近两年我们都有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项目被批准立项。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较高的平台。
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重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为了克服过去在本科阶段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我们将本科阶段教育就定位为一线工程师培养。以电力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充分凸显“电”、“工程”特色。
2、改善和利用实验实训条件
实验實训基本条件的具备是学生在校期间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一步。通过实验印证所学书本知识的正确性,通过实训培养基本动手能力。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除了建设好基础实验室,如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等实验室外,还应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建设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实验室。选购或者自行设计与电力行业主流企业生产设备相近的机电设备,建立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操作系统,按照企业现场生产的操作规程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再现生产过程。
3、建立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作为校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是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的一个重要过渡,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构建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4、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现有师资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能力强于实践动手能力,这对于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言就相对短板,而企业中的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采取新进人员下企业、下实验室锻炼6个月到一年的做法是可取的。既能让新进的博士们熟悉本行业的工程现状,更加明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对于企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又能在日后的学生培养中做到课本与实际相结合,顺利实现本科生成长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是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既要做到动手能力的提升,又要克服那种单纯的师傅带徒弟的纯技能教育方式。在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现实面前,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张荣沂,须莹,付彦虹,陈树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6):126-128
【关键词】电气类;创新;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F416.6
本文得到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培养计划”的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资助。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一个重大的科技创新甚至能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电气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出高素质的电气类创新人才也是摆在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重要使命。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伴随科技的日益进步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能否掌握已有的科学技术,能否传承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中获得的各种认知。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一、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
所谓的工程实践能力就是掌握一技之长,具备能适应工程类特殊岗位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在从事电气类专业工作中,通过在设计、开发、生产、设备、工艺、系统、操作或者维修服务等领域的实践,能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运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方法或者新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能够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够提出、审查、选择为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工艺、步骤和方法;能够在方案定型的情况下按照设计意图实现设计目标;对完工后的工程项目能够参与相关评价,具备判断力和提出改进的独立技术见解。
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现途径
1、工程实践教育。作为一个创新型人才,良好的工程素养不可或缺,良好的工程素养包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团结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工程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专门开设相关课程,由资深工程教育专家讲授,并在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生产现场进行观摩学习,感受电类工程实际活动,潜移默化。
2、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验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过程,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要求学生不但能验证已有的理论结果,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目前电类学生在单片机、plc及FPGA等课程中,都提出了相关的自主开发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重现实验结果,而且要开创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实训则是通过较大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设计则是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工程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更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在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活动中,要求学生积极做好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指导老师编制科学合理、难度适中、便于自主开发的相关指导书。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差异,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3、实习。实习是整个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大型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重要保障,学生实习的过程面对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包含很多在校内无法碰到的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实习内容、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能真正得到实践能力提高。当前很多高校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不分专业、不分行业,统一集中安排到企业进行流水线上作业,工厂也对学生仅作为一种廉价劳动力使用,让学生从事单一的无创造性劳动的生产过程。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独立分析、解决一般管理和工程实际能力;运用专业方法与手段获取信息和结果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调查研究、实验数据处理、阅读外文资料、使用计算机及文字表达能力。目前毕业设计的选题中往往假、大、空。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学生也往往是网上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在目前很多资料都谈到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个是学生数量众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有限,二来企业技术人员由于效益等原因不愿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指导老师应了解电类不同专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自己的科研状况,目前我校电类学生采用毕业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实习单位结合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指导的重心由学校指导老师向企业师傅转移,既考虑到学生的顶岗实际需要,也充分发挥企业师傅实践能力强的优势,效果较好。
5、学科竞赛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
学科竞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示,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中,在抓好基础训练的前提下,选拔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针对性强化培训。让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和FPGA等软件应用方面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国家也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最近两年我们都有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项目被批准立项。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较高的平台。
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重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为了克服过去在本科阶段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我们将本科阶段教育就定位为一线工程师培养。以电力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充分凸显“电”、“工程”特色。
2、改善和利用实验实训条件
实验實训基本条件的具备是学生在校期间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一步。通过实验印证所学书本知识的正确性,通过实训培养基本动手能力。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除了建设好基础实验室,如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等实验室外,还应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建设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实验室。选购或者自行设计与电力行业主流企业生产设备相近的机电设备,建立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操作系统,按照企业现场生产的操作规程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再现生产过程。
3、建立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作为校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是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的一个重要过渡,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构建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4、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现有师资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能力强于实践动手能力,这对于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言就相对短板,而企业中的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采取新进人员下企业、下实验室锻炼6个月到一年的做法是可取的。既能让新进的博士们熟悉本行业的工程现状,更加明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对于企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又能在日后的学生培养中做到课本与实际相结合,顺利实现本科生成长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是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既要做到动手能力的提升,又要克服那种单纯的师傅带徒弟的纯技能教育方式。在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现实面前,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张荣沂,须莹,付彦虹,陈树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