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作的事情。”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努力挖掘创新因素,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如下着手。
一、利用情节的空白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语文材料中,有些课文留有情节空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情节空白,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总结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朋友,课文的最后,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景象,说些什么话呢?”
二、针对结果的多元处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教学中培训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教师可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可能出现多种结果的地方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求异思考,争取拿出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例如,《将相和》中有这样一句:“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是一个结果多元处,是一个求异思维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如果是真撞,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是假撞,结果又会怎样?”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并讨论。
三、结合方法的变通处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中所介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尽可能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流着泪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可设计“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学生可能会设想多种可能:贝多芬默认了;贝多芬谦虚;贝多芬着急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等。以上的回答,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学生的思维从求同达到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积極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
四、利用语言的模糊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人们常说:在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语言文字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一锤定音的标准化解说会限制儿童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几位学生解释“惊弓之鸟”,甲学生说:“害怕弓箭的鸟”;乙学生说:“不用箭,只拉弓,就把一只大雁吓怕了”;丙学生说:“被弓箭吓怕了的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惊恐不安的人”……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丙学生的答案,即字典中的答案,那么,以后学生碰到解释词语很可能是单一的背诵字典中的意思,其结果是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丧失自信,唯老师之命是从,不敢尝试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做与众不同的事情。
五、利用内容的形象性鼓励学生表演课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非常适合儿童表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抓住学生的表演欲让他们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创新。如教学《纸船和风筝》后,可设计这样的表演环节:让学生通过编儿歌、画画、创作小品等多种途径来展现文本内容和内涵。。低年级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可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这个表演训练过程中,融思想教育,语言内化,表达能力为一体,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六、利用教材的再创造性指导学生创新复述
复述是按一定的要求把课文内容处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的阅读训练方式。创新复述是改组原文的复述,要求对原文进行加工,将课文的内容、结果和语言表达作一些变更,甚而反映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这种复述就具有明显的创新因素,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复述可分为改变人称复述、扩展复述,改变结构复述和评述性复述。不管运用哪种方式进行复述,在复述前,教师都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认识,进而把这种感受和认识渗透于复述中。
七、利用练习的创新性促进学生积极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积极迁移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索,发现两种学习内容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的共同规律的练习,从而利用这些练习去发展、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都必须注意:在课堂气氛上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引导学生能包容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要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在教师态度上,要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特别重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要允许和接纳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学生正确地认识错误,并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走向成功。在教学技巧上,教法要因人、因课、因地而多变;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多设计一些开放性、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要多采用小组学习方式,通过“脑力激荡”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切实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情节的空白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语文材料中,有些课文留有情节空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情节空白,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总结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朋友,课文的最后,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景象,说些什么话呢?”
二、针对结果的多元处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教学中培训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教师可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可能出现多种结果的地方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求异思考,争取拿出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例如,《将相和》中有这样一句:“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是一个结果多元处,是一个求异思维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如果是真撞,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是假撞,结果又会怎样?”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并讨论。
三、结合方法的变通处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中所介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尽可能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流着泪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可设计“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学生可能会设想多种可能:贝多芬默认了;贝多芬谦虚;贝多芬着急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等。以上的回答,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学生的思维从求同达到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积極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
四、利用语言的模糊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人们常说:在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语言文字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一锤定音的标准化解说会限制儿童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几位学生解释“惊弓之鸟”,甲学生说:“害怕弓箭的鸟”;乙学生说:“不用箭,只拉弓,就把一只大雁吓怕了”;丙学生说:“被弓箭吓怕了的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惊恐不安的人”……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丙学生的答案,即字典中的答案,那么,以后学生碰到解释词语很可能是单一的背诵字典中的意思,其结果是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丧失自信,唯老师之命是从,不敢尝试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做与众不同的事情。
五、利用内容的形象性鼓励学生表演课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非常适合儿童表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抓住学生的表演欲让他们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创新。如教学《纸船和风筝》后,可设计这样的表演环节:让学生通过编儿歌、画画、创作小品等多种途径来展现文本内容和内涵。。低年级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可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这个表演训练过程中,融思想教育,语言内化,表达能力为一体,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六、利用教材的再创造性指导学生创新复述
复述是按一定的要求把课文内容处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的阅读训练方式。创新复述是改组原文的复述,要求对原文进行加工,将课文的内容、结果和语言表达作一些变更,甚而反映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这种复述就具有明显的创新因素,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复述可分为改变人称复述、扩展复述,改变结构复述和评述性复述。不管运用哪种方式进行复述,在复述前,教师都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认识,进而把这种感受和认识渗透于复述中。
七、利用练习的创新性促进学生积极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积极迁移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索,发现两种学习内容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的共同规律的练习,从而利用这些练习去发展、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都必须注意:在课堂气氛上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引导学生能包容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要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在教师态度上,要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特别重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要允许和接纳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学生正确地认识错误,并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走向成功。在教学技巧上,教法要因人、因课、因地而多变;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多设计一些开放性、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要多采用小组学习方式,通过“脑力激荡”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切实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