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琴帖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5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穆父的书法,今天能见到的,包括《致知郡工部尺牍》《书识语尺牍》在内,应是寥寥无几了。以致研究北宋书法的理论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他给忘却了,这让人感到遗憾。因为北宋一个时期的许多书家,有的后来成为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甚至巨匠的,都或多或少与他扯上一些关系。
  米芾和黄庭坚是“宋四家”里的人物,中国书法因他们而灿烂了许多。然而,在黄米的书法面临突围的关键时期,是钱穆父及时点拨了他们,才使得他们顺利地攀缘上了书法艺术的巅峰。
  时隔多年,黄庭坚依然不能忘记元祐初年的那次宝梵寺之游。那是一个初春的黄昏,苏轼、钱穆父、黄庭坚吃过斋饭,都来了雅兴,在寺院的东厢房挥毫赋诗。黄庭坚写了几张草书,其中两三张写的是苏轼新作的小诗。黄庭坚很虔诚地向苏轼请教笔墨的得失,苏轼微笑着,一连串地说:“好,好,鲁直草书当世无人能比。”
  钱穆父在一旁咳了一声,接过苏轼的话头,说:“鲁直的草书写俗了。”
  黄庭坚大感突兀,因为他向来把“俗”列为书法最大的敌人,以往都是他批评王某某的书法俗了,李某某的书法俗了。别人批评他的书法俗,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猛一下子有些接受不了。他不禁问道:“哪一点儿俗了?”
  钱穆父微笑,说:“不是哪一点儿哪一画俗了的事。”他忽然问黄庭坚:“你没有看过怀素草书真迹?”
  黄庭坚默然。因为给钱穆父说准了,他还真的没有见过怀素的草书墨迹。可他心里到底有挥之不去的疑惑:自己所自负的草书怎么会俗呢?
  若干年后,黄庭坚被贬涪陵,在一个姓石的乡绅家里第一次见到了怀素的草书真迹《自叙帖》。一见之下,黄庭坚对自己草书原有的自信犹如疾风中的破屋几乎坍塌。他这才打内心深处佩服钱穆父对于书法的见解和他那绝尘脱俗的品格。他知道,是钱穆父把他从书法的歧途上拉了回来,使他避免了在书法错误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黄庭坚寄宿在石姓乡绅家里,废寝忘食地临摹《自叙帖》,几乎到了入魔的境地。等他自认为已深得草书真谛,抑制不住狂喜修书答谢钱穆父的时候,他得到消息,钱穆父已经过世了。
  有关钱穆父与米芾书法上的渊源,后人多有提及,情节和黄庭坚大相类似,在此不多赘言。只是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颇能说明钱穆父对米芾书法的引导,辑录于下。米芾四十岁以前,以集古字为能事,所摹前人法帖几能乱真。据考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鹅群帖》等即为米芾所临写。米芾也常常以此为自豪。有一次,米芾去拜访钱穆父,谈论到自己的书法,不由面露自得之色。
  钱穆父及时给他泼了一瓢冷水。钱穆父说:“你书法里都是别人的东西,要有自己的东西才行!”
  米芾立即感到如醍醐灌顶,额头有大粒的汗珠滴落。自此,米芾书风大变。
  黄米这两位北宋书坛的巨匠,都这么相似地接受过钱穆父的指点,钱穆父在书法上的修为与参悟,就不需要花费笔墨去渲染了。
  早些年,钱穆父任开封府尹时,曾向欧阳修请教书法之事。那一天,欧阳修在书房接见了钱穆父,叫家仆沏一壶蔡襄送来的小龙团招待他。钱穆父说:“年轻的时候学书法,极普通的笔,极普通的纸,觉得技法掌握得很快,也感到很有情趣和快乐;现在练习书法,笔是徐堰笔,墨是李廷珪墨,全都是佳制,但觉得在书艺上总是裹足不前,达不到心中所期望的境界。”欧阳修斟上茶,茶的清香很快充溢了书房。欧阳修说:“今天不谈书法。”欧阳修又说:“我想给你讲个故事。”
  于是,欧阳修就给钱穆父讲了一个关于琴的故事。
  欧阳修说:”我做夷陵令的时候,朋友送我一张琴,那是一张普通的琴。政事之余,携着这张琴,去青山绿水间,弹琴以遣兴。琴虽普通,但琴音清越,超尘脱俗,其乐无穷。”
  欧阳修啜了一口茶,接着说:“后来,我到京城做了舍人,得了第二张琴,这是一张张粤琴,和第一张比,名贵多了。隔几年,我做了学士,得到了一张雷琴,这可是盛唐四川造琴名家雷氏的作品,属琴中珍品。说也怪,得到张粤琴的时候,还有一点儿弹琴的兴趣,但已经找不到弹第一张琴时的快乐了。到了第三张琴,虽说珍贵无比,可一点儿弹琴的兴致都没有了。”
  钱穆父很奇怪,问:“什么原因呢?”
  欧阳修低叹一声,说:“问题就在这里。”
  钱穆父告别的时候,欧阳修已把刚才的话抄录下来。他对钱穆父说:“送你吧,或许有点儿用处。”
  回到府上,钱穆父再三展读欧阳修所送的《论琴帖》。慢慢地,思绪的窗户透进了阳光。欧阳修看似论琴,其实是在论人啊!官越做得大,名利场也就越大,诱惑也就多起来。心静不下来了!乐在于心,心中无乐了,琴再好,又怎么能弹出快乐呢?
  钱穆父忽然大悟了。书法何尝不如此!琴法即书法,书法即琴法,自然界万物一理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
其他文献
大师年事已高,有意退隐江湖。  想成为大师弟子的俗世凡人一拨一拨地被大师的徒弟劝走,然而新的一拨又接踵而至。大师的弟子遍布天下,哪个弟子不是功成名就?在外面办事,只要一提是大师的徒弟,绿灯就会为他打开。  大师从二楼的窗台向外望去,只见门外挤满了各色人等,大师轻捏银须,摇摇头说,如果我执意不再收徒,恐怕要惹世人愤慨,可是,你们看看,外面想拜师的个个贪欲太重,如果收他们为徒,将来要鱼肉乡里,称霸一方
期刊
每年春节回老家白浦,我都会去看望李佛。说得确切点儿,是去看那间泥屋。  那间屋子早些年是李佛弹花用的一个作坊,早已落了锁,木质的门上浮着莹莹的绿苔。  弹棉花是白浦镇上一个古老的行当。李佛就是一个弹花匠。  你打听一下,镇上的老辈人准会感慨地对你说,龙生龙,凤生凤,弹花匠的儿子就该是弹花的命。  众所周知,李佛的爹是白浦著名的弹花匠。  可不知为什么,我始终对这种说法心存疑窦。印象中,李佛对弹花这
期刊
一场冷空气过后,天空的云彩失踪了一般,阳光朗朗地照着。风很大,她身着白色风衣,站在冬日的晨光里,衣袂飘飘。她的身后是一棵梅树,树上点点梅花,绽放出洁白的芬芳,一如她飘飘的衣袂。她已经不再年轻,细细的鱼尾纹已悄然爬上她的眼角。她不时地朝四处张望,仿佛少女在等待梦中的白马王子。  她在等待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  那时候,她和他都是北方一所大学的学生,同届不同班。她是在学校举办的一次新春书画展上认识他的
期刊
他说他小时候有一次难忘的经历,至今还记在心上。  那时他四五岁,和奶奶住在乡下,那里有很多矮房子和大片大片的麦田。那天他独自去田地里找奶奶,正是麦子金黄的季节,小小的他抬头便看见海一样的麦田翻滚着麦浪。麦浪的尽头是连绵的青山,那么壮观那么美。他看了好长时间,萌生了穿过麦田的念头。  他和奶奶说去那边玩儿,便磕磕绊绊地拨开麦穗朝山的方向去了。奶奶没在意,可到了黄昏,奶奶准备回家时,才发现他不见了。 
期刊
最近家里的气氛挺压抑的,爸爸、妈妈脸色都不好,经常背着我小声谈话,从他们偶尔漏出的只言片语中,我隐约听到一个不好的情况:爸爸所在的公司要破产倒闭了,这意味着四十多岁的爸爸即将失业。  爸爸还在一天天上着班,我诧异地闻到爸爸身上有一股好闻的甜香味,這味道是从哪儿来的呢?爸爸的脸色越来越阴沉,我也越发担心起来,可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我越来越爱上网吧,尽管马上就要高考了,我还是越来越沉迷于虚拟世界里
期刊
大脚是个姑娘。  姑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葵花,可就因为生下来脚大,村人都叫她大脚。  大脚俊俏,大脸盘,大眼睛,一条黑黑的辫子甩在身后,可二十了,还没有找婆家。  都因为那双大脚。  媒婆东村西屯地给大脚说媒,可一听说是大脚,都摇頭。  都说大脚的人没福,好不容易有一户人家在犹豫,后来还是放弃了。给媒婆的理由是大脚做鞋费布。  听了媒婆的回话,大脚一下扑倒在炕上,嘎嘎嘎地笑声传出窗外,惊飞了偷食
期刊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争相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够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许多人的梦想。  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拥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子里,灯火辉煌,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乌泱泱的人群,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使劲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
期刊
对楚国的屈原仰慕已久。可惜,屈原去世的时候他还非常小,无缘相识。他经常捧读屈原的辞赋,其中瑰奇迷幻的香草美人,倏生倏灭的奇妙幻境,让他心驰神往。他决定去一趟楚国,去汨罗江畔,看看那些曾经与屈子朝夕相伴的游鱼青荇,兰草椒树。  他花了半年时间,购得一匹驾辕良马,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找到了一个驾车技术高超的车夫。期间,他请魏国最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一辆结实的马车,并且准备了充足的盘缠。  选了一个良辰吉日
期刊
沈娘给儿子娶亲时,沈家那宝贝儿子沈维,正在江宁学堂读书。沈娘派人接他回来,给他穿上长衫大褂,戴上插有雁翎的紫红色礼帽,去迎娶盐区吴三才家的小闺女吴梦瑶时,沈娘在盐区最豪华的望海楼大饭店,摆了一天一夜的流水席。  沈娘守寡20年。她为儿子所办的那场婚宴,盛世空前。    而同是盐区大户的吴家,为攀上沈维那样一位有学识的乘龙快婿,送上了十里红妆。梦瑶出嫁当天,送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浩浩荡荡,抬的抬、扛
期刊
大梁四处传言,大司马李圭身为高官,却利用职务之便,大肆侵吞粮款,中饱私囊。魏文侯起始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李司马一向对自己忠心耿耿,为国鞠躬尽瘁,岂能干出这等事来?然而,朝廷上下,流言蜚语,谣言四起,也不得不令魏文侯警觉。  早朝,文武官员一一到位,李司马也在其中。魏文侯表情严肃地对百官道:“诸位身为国家重臣,享受高官俸禄,理应为国尽忠。然而,近日寡人听说朝中有贪赃枉法,望此等罪逆悬崖勒马,自首投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