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传统的行为、思维模式,同时也为党建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新的渠道、机遇和挑战。党建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对领导基层经济建设、改善企业经营具有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应跟随时代节拍,推进党建创新发展,以此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党建”;基层党建;交流
互联网+党建的作用分析
首先,“互联网+党建”的模式有助于思想宣传。一方面,互联网能迅速传递信息,并且成为宣传思想的平台,这也是时代的选择。另一方面,互联网拥有情绪化、主体平行、自由、虚拟等特性。
其次,“互联网+党建”的模式有助于拓展渠道。利用互联网,群众就能表现诉求、表达意愿,不仅能通过微信、邮件等方式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还能通过政务平台进行交流,这种便利的交流方式,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
最后,“互联网+党建”的模式能提高工作效率,将互联网作为整个信息技术的重心,和党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融合,协调各种组织结构,形成互动的工作模式。并且将传统的“网下”党务工作转变成“网上”,通过信息流带动工作流,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改变了党建工作的形式和理念
网络影响党员思想。网络存在多元性,它对党员价值观念与意识思想能够产生影响。网络在促进信息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会动摇党员意识,让社会主义遭到冲击。“互联网+党建”是以透明、平等、开放、革新为出发点的思维,它为基层党建工作拓宽思路,形成民主氛围,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视角与理念。
网络考验党建工作形式。随着网络覆盖率增加,党员不再满足于讨论、会议等党建模式,文件传阅、看报、读书、代表发言等党建工作形式难以满足新时期党建工作要求。这就需要打破党组织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党组织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变。
网络改变了党建工作理念。互联网时期,网络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双主体特性,参与到党建的工作人员和党的领导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带动党建工作形成公平的局势。在和互联网对接的同时,利用大数据、智能终端、云技术等平台,实现提高新媒体交互意识、资源分享、体验评价等功能,同时这也是为“互联网+党建”提供实效的方法。
“互联网+党建”模式在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
对“互联网+党建”的认识不够。在互联网党建工作中不积极、不主动,只关注互联网对工作带来的压力与冲击,对于互联网的促进功能认识不到位,都会影响“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开展成果。
党建网站有待优化。和其他网站相比,对网民缺乏吸引力。从内容来看,大部分党建网站将重心放在平面媒体上,动画、视频相对偏少。从功能设计来看,轻工作互动、发布,重报道宣传,形式工作明显优于实际价值。基层党建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偏低。基层党组织和群众息息相关,它需要更多的活力与创新能力。但事实上,基层受人力、物力、财力影响,党建网络化进程缓慢。受规模、人员等因素影响,基层党建工作更习惯通过传统方式进行党务布局,即使有网站,也不愿应用,这影响了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能力。
“互联网+党建”时代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的策略
有效利用“互联网+党建”載体,创造立体党建。在互联网不断延伸的当下,网民逐渐增多,应该本着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原则,形成立体党建结构。依靠互联网打破身份壁垒与时空界限,根据党员分布状态,对虚拟的党支部进行研究,然后再将不同领域、部门的同一特性与目标整合在一起,以形成多维立体的基层党建组织,这样才能提高党支部战斗能力。另外,还要形成信息化的党支部,让实体党支部与互联网、传统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推进党支部网络化办公与管理,比如在“三会一课”中实施清单与模板化管理,提高政治实效性。
丰富“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全面引领技术改革,具有很大的数据优势,所以要充分应用数据手段,进行个性化服务与高精度管理,这样才能推进党建升级。首先是对党员进行智慧化管理。形成党员管理平台,发挥云计算与大数据功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块,让党费缴纳、动态管理等相关工作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要求;其次是对党员进行智慧化教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络教育、电视等平台,凝聚各种党建课件与音像资料,以形成专家领导、典型经验于一体的资料库,并且形成有效的党员培训体系。利用网上党建、图书室等各种网络资源,为党员给予菜单式、自助式、点播式的服务;最后为党员提供智能服务。在互联网上形成综合服务模块,利用“党员帮扶热线”“党员服务品牌工程”等方式,为职工提供有效的服务资源,促进网上对接,提高智能服务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速建成“阳光党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从严治党视为其他三个全面的保障,此时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网络党建”逐步向“阳光党建”转变。形成回应平台,让党员拥有知情权,通过设立“党政指南”“政策导读”等方式,确保党员知情渠道的畅通,方便党员掌握形势并管理。建成互动平台,为党员提供参与的权利,在互联网互动、开放的条件下,突破传统单向传递弊端,这样才能保障群众与党组织顺畅对接。
参考文献:
[1]何旭,陈震林.“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究[J].管理观察,2017,(15):182-183.
[2]孙会岩.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互联网+党建”;基层党建;交流
互联网+党建的作用分析
首先,“互联网+党建”的模式有助于思想宣传。一方面,互联网能迅速传递信息,并且成为宣传思想的平台,这也是时代的选择。另一方面,互联网拥有情绪化、主体平行、自由、虚拟等特性。
其次,“互联网+党建”的模式有助于拓展渠道。利用互联网,群众就能表现诉求、表达意愿,不仅能通过微信、邮件等方式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还能通过政务平台进行交流,这种便利的交流方式,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
最后,“互联网+党建”的模式能提高工作效率,将互联网作为整个信息技术的重心,和党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融合,协调各种组织结构,形成互动的工作模式。并且将传统的“网下”党务工作转变成“网上”,通过信息流带动工作流,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改变了党建工作的形式和理念
网络影响党员思想。网络存在多元性,它对党员价值观念与意识思想能够产生影响。网络在促进信息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会动摇党员意识,让社会主义遭到冲击。“互联网+党建”是以透明、平等、开放、革新为出发点的思维,它为基层党建工作拓宽思路,形成民主氛围,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视角与理念。
网络考验党建工作形式。随着网络覆盖率增加,党员不再满足于讨论、会议等党建模式,文件传阅、看报、读书、代表发言等党建工作形式难以满足新时期党建工作要求。这就需要打破党组织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党组织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变。
网络改变了党建工作理念。互联网时期,网络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双主体特性,参与到党建的工作人员和党的领导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带动党建工作形成公平的局势。在和互联网对接的同时,利用大数据、智能终端、云技术等平台,实现提高新媒体交互意识、资源分享、体验评价等功能,同时这也是为“互联网+党建”提供实效的方法。
“互联网+党建”模式在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
对“互联网+党建”的认识不够。在互联网党建工作中不积极、不主动,只关注互联网对工作带来的压力与冲击,对于互联网的促进功能认识不到位,都会影响“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开展成果。
党建网站有待优化。和其他网站相比,对网民缺乏吸引力。从内容来看,大部分党建网站将重心放在平面媒体上,动画、视频相对偏少。从功能设计来看,轻工作互动、发布,重报道宣传,形式工作明显优于实际价值。基层党建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偏低。基层党组织和群众息息相关,它需要更多的活力与创新能力。但事实上,基层受人力、物力、财力影响,党建网络化进程缓慢。受规模、人员等因素影响,基层党建工作更习惯通过传统方式进行党务布局,即使有网站,也不愿应用,这影响了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能力。
“互联网+党建”时代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的策略
有效利用“互联网+党建”載体,创造立体党建。在互联网不断延伸的当下,网民逐渐增多,应该本着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原则,形成立体党建结构。依靠互联网打破身份壁垒与时空界限,根据党员分布状态,对虚拟的党支部进行研究,然后再将不同领域、部门的同一特性与目标整合在一起,以形成多维立体的基层党建组织,这样才能提高党支部战斗能力。另外,还要形成信息化的党支部,让实体党支部与互联网、传统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推进党支部网络化办公与管理,比如在“三会一课”中实施清单与模板化管理,提高政治实效性。
丰富“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全面引领技术改革,具有很大的数据优势,所以要充分应用数据手段,进行个性化服务与高精度管理,这样才能推进党建升级。首先是对党员进行智慧化管理。形成党员管理平台,发挥云计算与大数据功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块,让党费缴纳、动态管理等相关工作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要求;其次是对党员进行智慧化教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络教育、电视等平台,凝聚各种党建课件与音像资料,以形成专家领导、典型经验于一体的资料库,并且形成有效的党员培训体系。利用网上党建、图书室等各种网络资源,为党员给予菜单式、自助式、点播式的服务;最后为党员提供智能服务。在互联网上形成综合服务模块,利用“党员帮扶热线”“党员服务品牌工程”等方式,为职工提供有效的服务资源,促进网上对接,提高智能服务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速建成“阳光党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从严治党视为其他三个全面的保障,此时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网络党建”逐步向“阳光党建”转变。形成回应平台,让党员拥有知情权,通过设立“党政指南”“政策导读”等方式,确保党员知情渠道的畅通,方便党员掌握形势并管理。建成互动平台,为党员提供参与的权利,在互联网互动、开放的条件下,突破传统单向传递弊端,这样才能保障群众与党组织顺畅对接。
参考文献:
[1]何旭,陈震林.“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究[J].管理观察,2017,(15):182-183.
[2]孙会岩.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