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忒休斯战舰的问题,引起了巨大的争论,针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从中得出四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这两只船都是原来的那一只船。
众所周知,一个物体的构成都是由质料来构成的,这两只船也不例外,它们两个都是由木板质料制成的。把第一只船的木料拆下来安装到第二只船,这样两只船就由了其中相同的木料。根据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质料因”来解释。亚里士多德对“质料因”定义是指“是所从出的东西”,也就是事物由之生成并且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属。无论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还是抽象的事物,它们都是由质料来构成的,就像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形,生命离不开躯体,人类离不开水。正是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我们从亚里士多德对质料因的定义中就归纳出,因为第二艘船有了第一艘船的质料,而第一艘船的质料是第一艘船存在和生成的中起著基础的作用,所以第一艘船的质料代表第一艘船的存在,从而就代表第一艘船当时的历史意义,而第二艘船由于也具有第一艘船的质料,也就有了第一艘船当时的历史意义,所以第二艘船就是第一艘船。
我们还可以通过平常的数理逻辑来推导一下,假如整艘船我们用P来代替,从第一艘船上拆解下来的木料我们用p/2来表示,p/2∈P,所以第二艘战舰属于第一艘战舰,因此推导出第一艘战舰的意义跟第二艘战舰的意义相同,所以第一艘战舰跟第二艘战舰是相同的,因此两艘战舰都是原来的那艘战舰。
观点二:这两只船都不是原来的那一艘船。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来解释,“形式因”主要分为两种,一时内在形式,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例如雕像之为雕像,不是在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这种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同词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基本用法。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第一艘船为船,不在船的组成木头,而是第一艘船的本质,而这艘船的内在形式也就是本质,就是通过外在的形状来表现出来,第一艘船的形状是这艘船的根本原因,由于第一艘船的质料形状已经不完整了,所以这艘船就不是原来的那艘船了,那么对于第二艘船来说,就更不是原来的那艘船了。因此从“形式因”来进行证明,这两艘船的无论内在形式还是外在形状都发生了实质的改变,也就是都不具有了原来那艘船的外在形状,以及内在的本质意义,所以无论是第一艘船还是第二艘船都不是原来的那一艘船----忒休斯战舰。
观点三:第一艘战舰是原来的忒休斯战舰,第二艘战舰不是原来的忒休斯战舰。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来解释。所谓“动力因”就是动变得本原,是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第一艘战舰经历了历史时间的运动,从它开始出征的那个时间点开始来说,它就注定了它与以前以及以后的战舰都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以后无论后代造出多么像它的战舰都不是原来的那艘忒休斯战舰,就是把第一艘战舰拆解下来安装在第二艘上面,也不是原来的那艘战舰,因为第二艘所起得时间点以及所经历的沧桑岁月是不同的,第二艘战舰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时间段。区分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因为所有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显然都在自身中有一个运动跟静止的开端,但是必须说明白的就是,这个开端到静止必须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而不是断开的,如果断开了事物运动或者静止的时间段就不是完整的了。.
观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个物体存在,并且有存在的价值意义,是因为他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的,例如第一艘战舰就是因为组成它的木料都存在,即使木料由于时间的关系会进行腐烂,但是他作为整体的印象始终存在人们的脑海中,所以第一艘战舰就是它的代表,如果把第一艘战舰的所有木料都移送到第二艘战舰上,那第二艘战舰就承载了第一艘战舰的全部质料,这样第一艘战舰因为质料的转移,而变的没有了,形式上就不会存在了,而第二艘战舰因为承接了第一艘战舰的全部实体材料,所以就继承了第一艘战舰的意义。因此个人认为,当第二艘战舰身上拥有的第一艘战舰的质料超过第一艘战舰的时候,就代表着第一艘战舰就不是原来的战舰了,第二艘战舰才是原来的第一艘战舰。因为代表着第一艘战舰的质料已经转移到了第二艘战舰上了,已经发生了质变。所以在客观上人们已经认为第二艘战舰已经取得了第一艘战舰。因此对于这两艘战舰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质料的变化来进行评判和判断。
以上分析都是根据可能出现和猜想的情况来进行说明的,不仅仅是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相信每个人都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本来有的问题就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只要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可以,通过表达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从而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哲学,从而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作者简介:苏鑫(1987-),男,山东寿光人,硕士,研究方向:模态与数理逻辑。
观点一:这两只船都是原来的那一只船。
众所周知,一个物体的构成都是由质料来构成的,这两只船也不例外,它们两个都是由木板质料制成的。把第一只船的木料拆下来安装到第二只船,这样两只船就由了其中相同的木料。根据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质料因”来解释。亚里士多德对“质料因”定义是指“是所从出的东西”,也就是事物由之生成并且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属。无论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还是抽象的事物,它们都是由质料来构成的,就像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形,生命离不开躯体,人类离不开水。正是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我们从亚里士多德对质料因的定义中就归纳出,因为第二艘船有了第一艘船的质料,而第一艘船的质料是第一艘船存在和生成的中起著基础的作用,所以第一艘船的质料代表第一艘船的存在,从而就代表第一艘船当时的历史意义,而第二艘船由于也具有第一艘船的质料,也就有了第一艘船当时的历史意义,所以第二艘船就是第一艘船。
我们还可以通过平常的数理逻辑来推导一下,假如整艘船我们用P来代替,从第一艘船上拆解下来的木料我们用p/2来表示,p/2∈P,所以第二艘战舰属于第一艘战舰,因此推导出第一艘战舰的意义跟第二艘战舰的意义相同,所以第一艘战舰跟第二艘战舰是相同的,因此两艘战舰都是原来的那艘战舰。
观点二:这两只船都不是原来的那一艘船。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来解释,“形式因”主要分为两种,一时内在形式,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例如雕像之为雕像,不是在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这种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同词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基本用法。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第一艘船为船,不在船的组成木头,而是第一艘船的本质,而这艘船的内在形式也就是本质,就是通过外在的形状来表现出来,第一艘船的形状是这艘船的根本原因,由于第一艘船的质料形状已经不完整了,所以这艘船就不是原来的那艘船了,那么对于第二艘船来说,就更不是原来的那艘船了。因此从“形式因”来进行证明,这两艘船的无论内在形式还是外在形状都发生了实质的改变,也就是都不具有了原来那艘船的外在形状,以及内在的本质意义,所以无论是第一艘船还是第二艘船都不是原来的那一艘船----忒休斯战舰。
观点三:第一艘战舰是原来的忒休斯战舰,第二艘战舰不是原来的忒休斯战舰。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来解释。所谓“动力因”就是动变得本原,是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第一艘战舰经历了历史时间的运动,从它开始出征的那个时间点开始来说,它就注定了它与以前以及以后的战舰都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以后无论后代造出多么像它的战舰都不是原来的那艘忒休斯战舰,就是把第一艘战舰拆解下来安装在第二艘上面,也不是原来的那艘战舰,因为第二艘所起得时间点以及所经历的沧桑岁月是不同的,第二艘战舰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时间段。区分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因为所有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显然都在自身中有一个运动跟静止的开端,但是必须说明白的就是,这个开端到静止必须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而不是断开的,如果断开了事物运动或者静止的时间段就不是完整的了。.
观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个物体存在,并且有存在的价值意义,是因为他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的,例如第一艘战舰就是因为组成它的木料都存在,即使木料由于时间的关系会进行腐烂,但是他作为整体的印象始终存在人们的脑海中,所以第一艘战舰就是它的代表,如果把第一艘战舰的所有木料都移送到第二艘战舰上,那第二艘战舰就承载了第一艘战舰的全部质料,这样第一艘战舰因为质料的转移,而变的没有了,形式上就不会存在了,而第二艘战舰因为承接了第一艘战舰的全部实体材料,所以就继承了第一艘战舰的意义。因此个人认为,当第二艘战舰身上拥有的第一艘战舰的质料超过第一艘战舰的时候,就代表着第一艘战舰就不是原来的战舰了,第二艘战舰才是原来的第一艘战舰。因为代表着第一艘战舰的质料已经转移到了第二艘战舰上了,已经发生了质变。所以在客观上人们已经认为第二艘战舰已经取得了第一艘战舰。因此对于这两艘战舰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质料的变化来进行评判和判断。
以上分析都是根据可能出现和猜想的情况来进行说明的,不仅仅是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相信每个人都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本来有的问题就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只要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可以,通过表达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从而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哲学,从而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作者简介:苏鑫(1987-),男,山东寿光人,硕士,研究方向:模态与数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