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介绍了历史教学中探索能力、质疑能力和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 自学能力 训练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传授自学方法
当今社会,文盲已经不再只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方法的人。这样的人依靠学校,步入社会后,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不能去发现和学习有用的知识,从而无法与时俱进,最终被社会抛弃。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还是迷惘而无所获。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自学模式的核心。
二、探索能力的培养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三、质疑能力的培养
1、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3、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四、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變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安国市郑章镇中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 自学能力 训练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传授自学方法
当今社会,文盲已经不再只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方法的人。这样的人依靠学校,步入社会后,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不能去发现和学习有用的知识,从而无法与时俱进,最终被社会抛弃。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还是迷惘而无所获。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自学模式的核心。
二、探索能力的培养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三、质疑能力的培养
1、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3、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四、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變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安国市郑章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