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双双下滑,其中前者同比下降1.6%,这是该指数连续第10个月增幅趋降,同时也是6年多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针对统计结果,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解释称,CPI、PPI双降主要受到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显著下降和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不能就此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他还认为,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市场货币供应量充裕,贷款大量增加,不存在通货不足的问题。
我们基本认同上述说法,只不过,“目前不能判定”并不等于“未来不会出现”。要看到,中国的通缩压力客观存在,究其原由,如以长、中、短期分类,则长期因素主要为经济结构失衡、供大于求矛盾突出,中期因素主要为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加深,尤其是长期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对外出口已经连续4个月大幅下降。
造成近期通缩压力骤然放大的短期因素是快速扩散中的通缩预期。相比于前两者,该种因素看似飘渺,其实威胁更大,原因在于理性经济人的决策和行为主要取决于其对未来的预期,受此规律支配,即使当期并未出现真正的通缩,只要企业、个人普遍性认为价格水平将会下行,他们就会主动减少当期投资和消费。由此,原本只需防范的通缩就会加速演化为现实的图景,已经出台并且正在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将因之成为杯水车薪。
提振经济必须先予扭转通缩预期,而这,注定是项艰巨的任务,仅靠目前所用的常规手段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防通缩的首选办法是加大货币投放量,此思路反映在实践中,即为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创记录的1.62万亿元,2月份新增贷款经初步统计也在1万亿元以上,两个月合计,已经超过今年全年目标5万亿元的一半。
暂且假定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相关度极高,上述举措的有效性仍需面对两项考验:其一,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很不顺畅;其二,货币供应量变化的滞后期非常明显,一般需要6~18个月,中国的时滞可能更长。
中国长期选择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固然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是,伴随形势变迁,货币供应量到底多少为宜,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合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些原本确然的问题几乎都有待观察。在此情况下,CPI预期自然很难理性地推断,至于对其进行调控则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能否实现今年CPI涨幅4%左右的预期目标,以及中国能否给出可信、可测、可控的物价走势以引导需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制度性保障予以明朗,为此,仅就货币政策而论就应进行多项改良,其中包括:其一,明确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通胀率和汇率)为压倒性目标;其二,逐步强化利率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辅助作用;其三,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其四,进一步提高央行决策的独立性;其五,不断改善金融生态与环境。
针对统计结果,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解释称,CPI、PPI双降主要受到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显著下降和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不能就此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他还认为,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市场货币供应量充裕,贷款大量增加,不存在通货不足的问题。
我们基本认同上述说法,只不过,“目前不能判定”并不等于“未来不会出现”。要看到,中国的通缩压力客观存在,究其原由,如以长、中、短期分类,则长期因素主要为经济结构失衡、供大于求矛盾突出,中期因素主要为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加深,尤其是长期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对外出口已经连续4个月大幅下降。
造成近期通缩压力骤然放大的短期因素是快速扩散中的通缩预期。相比于前两者,该种因素看似飘渺,其实威胁更大,原因在于理性经济人的决策和行为主要取决于其对未来的预期,受此规律支配,即使当期并未出现真正的通缩,只要企业、个人普遍性认为价格水平将会下行,他们就会主动减少当期投资和消费。由此,原本只需防范的通缩就会加速演化为现实的图景,已经出台并且正在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将因之成为杯水车薪。
提振经济必须先予扭转通缩预期,而这,注定是项艰巨的任务,仅靠目前所用的常规手段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防通缩的首选办法是加大货币投放量,此思路反映在实践中,即为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创记录的1.62万亿元,2月份新增贷款经初步统计也在1万亿元以上,两个月合计,已经超过今年全年目标5万亿元的一半。
暂且假定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相关度极高,上述举措的有效性仍需面对两项考验:其一,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很不顺畅;其二,货币供应量变化的滞后期非常明显,一般需要6~18个月,中国的时滞可能更长。
中国长期选择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固然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是,伴随形势变迁,货币供应量到底多少为宜,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合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些原本确然的问题几乎都有待观察。在此情况下,CPI预期自然很难理性地推断,至于对其进行调控则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能否实现今年CPI涨幅4%左右的预期目标,以及中国能否给出可信、可测、可控的物价走势以引导需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制度性保障予以明朗,为此,仅就货币政策而论就应进行多项改良,其中包括:其一,明确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通胀率和汇率)为压倒性目标;其二,逐步强化利率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辅助作用;其三,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其四,进一步提高央行决策的独立性;其五,不断改善金融生态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