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月,北京“两会”上,政协委员韩小红提交了一份关于医疗机构体检互认的提案,引起关注。
早在2008年底,北京市推出了10多家三甲医院之间的体检结果互认制度,为消费者利益保护跨进了重要一步。
但遗憾的是,由于体检结果互认制度尚未大面积推开,消费者一次的健康体检结果不能在各医院之间、体检机构与医院之间互相认可,常造成重复检查。这样既形成了重复花费、增加家庭财务负担,又使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被占用。仅以慈铭体检集团为例,每年体检量就达到100万人,加上全国的,这个数字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这么庞大的数据,检查结果互不认同,给医疗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那么如何建立具有行业标准性质的体检结果质量标准认可制度?如何建立体检结果互相认可制度?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韩小红。
互认的难处
《中国经济周刊》:体检互认制度的建立对患者来说有什么意义?
韩小红:节省医疗资源,当然也节省患者的费用。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国内的医疗机构互认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韩小红:目前我国三甲医院正在部分地方推行检查互认,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有很大的难度,这种困难不在制度层面上,而是大部分医生目前还没有这个互认的意识。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会如此之难?
韩小红:一是从医学层面上来看,每个医生的判断因角度和知识层面存在差异,导致医生的判断都有差异,每个医生对其他医疗机构的诊断报告有不同见解和判断,同时也是为了使医生的判断和诊断更加清晰和准确;二是各个医院都希望自己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增高,增加收益;人为的层面是医生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自己医院设备检查的各个细节等。
《中国经济周刊》:体检机构与医院的互认有什么不同?
韩小红:体检机构的互认要比医院之间的互认相对容易些,体检机构检查的对象大多数是健康人群,病情没有那么复杂。体检机构也是医疗机构,但现在整个行业鱼龙混杂,诸侯割据,行业需要整合,也需要国家出台体检机构行业标准,可用标准来认可,一步步推动。互认可以从大医院之间逐渐推动认可,可能开始效果不一定好,但是我们相信这一定会逐步的推进。
目前,慈铭的体检结果拿到韩国的任何医疗机构都是被认可的。而在国外,有许多国家的医疗机构之间都互相信任,患者在任何一个医院做的检查,诸如核磁共振、x光、B超等都不会出现被要求重复检查。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对体检机构有没有准入制度?
韩小红:目前,进入我国体检行业的门槛在方向上是不太明确的,我国的体检机构是按照医疗机构的模式进行监管的,进入这个行业首先要拿到医疗资质才行,这样做是比较严格的,但这又使体检机构的成本增加了很多。
《中国经济周刊》:体检互认是不是应该对责任追究制度更加严格?
韩小红:体检互认后,追究制度要更加严格,即便如此,体检机构还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因为误诊或出错的成本太高,一旦吊销医疗资质,就得不偿失了。目前,体检机构虽然能够接受严格的追究制度,但在公立医院的医生可能不会接受,现实情况是,有很多医院都在增加病人的签字项目,从而达到转移责任的目的,这种现象要用制度来进行规范。
体检机构生存艰难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医院对体检机构是否存在歧视?
韩小红:医院对体检机构的歧视,主要是由于医生的一种偏见和不了解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态,国家应把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一视同仁,不能把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而分别对待。
目前,因为公立医院体检价格相对较低,对体检机构的冲击较大,导致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影响。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不平等竞争主要表现是什么?
韩小红:比如在税收方面,按照2000年8部委的相关规定,营利性医疗机构基本度过了3年免税期,如今都到了照章纳税的时候。从政策上看,这只是民营医院的税收被纳入到“服务业”税目,1个年营业额3000万元的民营医院,1年纳税总额接近500万元。而一般的民营医院运行10年左右才会有20%-25%的纯利润,运作3年能有10%的利润已经算是经营有方。这似乎违背了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卫生领域的初衷,这样做的副作用非常明显。相比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每年除了有8%-10%的政府补贴外,还不需要纳税。民营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常出下策,以各种欺骗的方式拉拢患者。有些医院干脆趁3年免税期内赚一笔就走,这也导致了民营医院普遍存在的诚信危机。另外,偷漏税也时有发生。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如何解决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的的平等竞争问题?
韩小红:希望能够延长3年免税期,同时制定专门针对医疗特性的税收制度,而不应该简单划入服务性行业中。民营医院税制改革问题的实质,是国家医疗机构分类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目前民营医院定位不清楚,直接导致了民营医院税收设置上的隐患。医疗机构从来都是公益性事业,制度设计中不应该把医院分成营利性的与非营利性的。应该给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平等的待遇,让大家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而不是让私立医院去“捡剩饭”,去靠投机钻营挣钱。
国外的经验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有哪些国家的互认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韩小红:我们可以参照韩国和日本的做法,他们的私立医院占总量的70-80%,他们在出台政策的时候不分公立、私立。我们国家要推进互认制度,首先要出台体检业的各项标准,以保证体检业的规范。
《中国经济周刊》: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韩小红:国外的互认体制比较完善,体检机构体检结果能够互认的原因:一方面是体检的大部分是健康人;另一方面是体检设备能够保持一致性。国外体检机构的大型设备基本都是一些大的、知名公司的产品,这样得到的结果更具可靠性、精确性。而我国现在体检机构的设备采购与使用是没有标准和监管的。各个体检机构检查同一项目的设备精密度、价格等差异较大,因此检查结果就会有差异。
责编 刘永刚
早在2008年底,北京市推出了10多家三甲医院之间的体检结果互认制度,为消费者利益保护跨进了重要一步。
但遗憾的是,由于体检结果互认制度尚未大面积推开,消费者一次的健康体检结果不能在各医院之间、体检机构与医院之间互相认可,常造成重复检查。这样既形成了重复花费、增加家庭财务负担,又使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被占用。仅以慈铭体检集团为例,每年体检量就达到100万人,加上全国的,这个数字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这么庞大的数据,检查结果互不认同,给医疗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那么如何建立具有行业标准性质的体检结果质量标准认可制度?如何建立体检结果互相认可制度?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韩小红。
互认的难处
《中国经济周刊》:体检互认制度的建立对患者来说有什么意义?
韩小红:节省医疗资源,当然也节省患者的费用。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国内的医疗机构互认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韩小红:目前我国三甲医院正在部分地方推行检查互认,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有很大的难度,这种困难不在制度层面上,而是大部分医生目前还没有这个互认的意识。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会如此之难?
韩小红:一是从医学层面上来看,每个医生的判断因角度和知识层面存在差异,导致医生的判断都有差异,每个医生对其他医疗机构的诊断报告有不同见解和判断,同时也是为了使医生的判断和诊断更加清晰和准确;二是各个医院都希望自己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增高,增加收益;人为的层面是医生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自己医院设备检查的各个细节等。
《中国经济周刊》:体检机构与医院的互认有什么不同?
韩小红:体检机构的互认要比医院之间的互认相对容易些,体检机构检查的对象大多数是健康人群,病情没有那么复杂。体检机构也是医疗机构,但现在整个行业鱼龙混杂,诸侯割据,行业需要整合,也需要国家出台体检机构行业标准,可用标准来认可,一步步推动。互认可以从大医院之间逐渐推动认可,可能开始效果不一定好,但是我们相信这一定会逐步的推进。
目前,慈铭的体检结果拿到韩国的任何医疗机构都是被认可的。而在国外,有许多国家的医疗机构之间都互相信任,患者在任何一个医院做的检查,诸如核磁共振、x光、B超等都不会出现被要求重复检查。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对体检机构有没有准入制度?
韩小红:目前,进入我国体检行业的门槛在方向上是不太明确的,我国的体检机构是按照医疗机构的模式进行监管的,进入这个行业首先要拿到医疗资质才行,这样做是比较严格的,但这又使体检机构的成本增加了很多。
《中国经济周刊》:体检互认是不是应该对责任追究制度更加严格?
韩小红:体检互认后,追究制度要更加严格,即便如此,体检机构还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因为误诊或出错的成本太高,一旦吊销医疗资质,就得不偿失了。目前,体检机构虽然能够接受严格的追究制度,但在公立医院的医生可能不会接受,现实情况是,有很多医院都在增加病人的签字项目,从而达到转移责任的目的,这种现象要用制度来进行规范。
体检机构生存艰难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医院对体检机构是否存在歧视?
韩小红:医院对体检机构的歧视,主要是由于医生的一种偏见和不了解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态,国家应把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一视同仁,不能把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而分别对待。
目前,因为公立医院体检价格相对较低,对体检机构的冲击较大,导致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影响。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不平等竞争主要表现是什么?
韩小红:比如在税收方面,按照2000年8部委的相关规定,营利性医疗机构基本度过了3年免税期,如今都到了照章纳税的时候。从政策上看,这只是民营医院的税收被纳入到“服务业”税目,1个年营业额3000万元的民营医院,1年纳税总额接近500万元。而一般的民营医院运行10年左右才会有20%-25%的纯利润,运作3年能有10%的利润已经算是经营有方。这似乎违背了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卫生领域的初衷,这样做的副作用非常明显。相比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每年除了有8%-10%的政府补贴外,还不需要纳税。民营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常出下策,以各种欺骗的方式拉拢患者。有些医院干脆趁3年免税期内赚一笔就走,这也导致了民营医院普遍存在的诚信危机。另外,偷漏税也时有发生。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如何解决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的的平等竞争问题?
韩小红:希望能够延长3年免税期,同时制定专门针对医疗特性的税收制度,而不应该简单划入服务性行业中。民营医院税制改革问题的实质,是国家医疗机构分类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目前民营医院定位不清楚,直接导致了民营医院税收设置上的隐患。医疗机构从来都是公益性事业,制度设计中不应该把医院分成营利性的与非营利性的。应该给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平等的待遇,让大家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而不是让私立医院去“捡剩饭”,去靠投机钻营挣钱。
国外的经验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有哪些国家的互认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韩小红:我们可以参照韩国和日本的做法,他们的私立医院占总量的70-80%,他们在出台政策的时候不分公立、私立。我们国家要推进互认制度,首先要出台体检业的各项标准,以保证体检业的规范。
《中国经济周刊》: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韩小红:国外的互认体制比较完善,体检机构体检结果能够互认的原因:一方面是体检的大部分是健康人;另一方面是体检设备能够保持一致性。国外体检机构的大型设备基本都是一些大的、知名公司的产品,这样得到的结果更具可靠性、精确性。而我国现在体检机构的设备采购与使用是没有标准和监管的。各个体检机构检查同一项目的设备精密度、价格等差异较大,因此检查结果就会有差异。
责编 刘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