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对脂联素表达的影响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展阶段。其病理改变特点以肝细胞丧失、脂肪变性、气球样变、炎性坏死及纤维化形成为特征,与酒精性肝炎患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部分情况下可能并发肝癌,对人体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新近的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脂肪细胞因子级联的脂肪代谢障碍在NASH发生发展中的发挥重要作用。脂联素是当前临床上研发的一种新型脂肪细胞因子,具备抗炎及胰岛素增敏等作用效果。同时也有研究显示,DNA甲基化对脂联素表达水平的影响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进展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甲基化;脂联素;脂肪肝;非酒精性;进展;作用
  
  
  NASH是一种与人体遗传及胰岛素抵抗原因相当密切的代谢性肝脏损伤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高达20%,同时呈现显著的逐年上升的特点[1]。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属于临床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而脂联素是当前临床已证实为与人体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的脂肪代谢因子,它与高血压、肥胖、人体血症等疾病的治疗联系较为密切,能够在NASH疾病的进展与研究中发挥一定的价值。本研究则主要对脂联素表达在NASH进展中的机制关系进行综述。
  1 脂联素及其受体特征
  脂联素主要是由人体脂肪细胞分泌而出的脂肪因子。它的分泌特点并不具备一定的昼夜规律。一般在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在人体血浆含量中,脂联素的水平通常在0.01%左右。且其与人体内大量激素类似,主要通过激活病灶部分受体进而参与到人体内糖脂代谢过程中,产生炎症反应,同时脂联素有其一定的抗氧化应激、抗纤维化及胰岛素增敏的作用。
  1.1 脂联素分子结构及其来源 一般临床上又将脂联素称作人体脂肪细胞的补体蛋白30,有其明显的胶原表现,由人体白色脂肪组织分泌而出。同时最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人体内肝细胞及棕色脂肪细胞同样可分泌出脂联素。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有国外研究者对小鼠体内脂肪细胞进行了研究,通过CDNA测序,发现了新序列的存在,其结构与补体蛋白因子类似[2],因此,将其命名为补体相关蛋白。脂联素蛋白约含有247个不同的氨基酸成分,且四个不同结构区域内的序列包括胶原样结构域、信号序列、球状结构域、非同源序列。脂联素蛋白的主要活性部位则为球状结构区域,有其较强的生物学活性作用。
  1.2 脂联素受体 脂联素受体包括两种不同的异构体,分别为受体1与受体2,脂联素受体1主要在人体骨骼肌中表达,而脂联素受体2则主要在人体肝脏中表达。两者结构基本相似[3],均包含活化分子信号与7个不同的跨膜结构区域。有相关研究提示,人体肝脏内的脂联素表达则主要集中于肝窦内皮及门脉血管中。而脂联素受体2则仅在人体肝脏细胞中存在,因此猜想人体肝脏内的脂联素的分泌可能主要由其受体作用所引起。
  1.3 脂联素信号转导通路 脂联素主要通过受体渠道介入人体肝脏组织中,产生生物学作用,当其与受体结合后,激活人体蛋白激酶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导致肝脏下游部分分子发生改变,促使人体内过氧化酶体增生激活,使得受体磷酸化,进而产生降血糖、抗炎症、强化脂肪酸的氧化等作用[4]。
  2 脂联素在NASH中的作用机制
  2.1 调节人体糖脂代谢 脂联素能够促使人体肝脏肌肉组织摄入有效的葡萄糖,加快甘油三酯的水解,防止胆固醇的合成,主要通过激活人体蛋白激酶(AMPK)与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受体两个方面来实现。有研究报告显示,在人体肝脏及肌肉组织内,脂联素通过激活人体蛋白激酶,进而促使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化,降低其活性作用,使其含量减少,减少脂肪沉积现象的产生[5]。而丙酰辅酶A是人体脂酰肉碱转移酶I的有效抑制剂,阻止胆固醇的合成,能够有效减少脂肪的沉淀,降低脂肪含量。另外,同时也有相关研究证实,在脂联素转导通路中PPARα是相当重要的信号因子,通过介质导入相关配体,能够有效增加葡萄糖的摄入,增加对脂肪酸氧化的刺激,刺激肝脏细胞及肝脏内的巨噬细胞在细胞中的表达,进而使得甘油三酯快速水解,促使脂肪酸氧化。
  2.2 改善胰岛素的抵抗作用 胰岛素抵抗(IR)主要指削弱胰岛素对肝脏外周组织摄取及输出葡萄糖的作用。当前医学领域对NASH发病机制与IR的关联性研究已基本被认可。大量研究证实,脂联素有其显著的调节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同时也有大部分动物及临床研究表明,在体内注入脂联素,能够快速降低体内的血糖水平[6]。且在较长的时间内坚持摄入高脂肪饮食,能够消除人体血浆脂质,若长期使用脂联素,其能够降低人体肝脏血糖的输出水平,强化肝脏肌肉组织的脂肪酸消耗作用,改善胰岛素的抵抗作用。
  2.3 调节人体炎症反应 有文献研究报告显示,脂联素与人体肿瘤坏死因子结构比较相似,两者均可与受体进行结合,产生类似的信号通导因子,产生相互抑制与拮抗作用,并发挥相关的生物学功效。人体肿瘤坏死因子是导致人体肝脏损伤的重要因素,它参与脂肪肝的整个进展过程,同时与NASH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而脂联素则主要通过抑制竞争性肿瘤坏死因子产生作用,发挥其抗炎与抗纤维化作用,分泌内皮细胞因子,抑制人体炎症反应的产生。
  2.4 抗氧化应激反应作用 最近几年来,有相关学者提出,脂联素与氧化应激通常有其显著的相关性。人体氧化应激反应在转录过程中能够抑制脂联素水平的表达,同时脂联素能够产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有较强的敏感性。但人体内的活性氧化物质同样能够抑制体内脂联素的表达。同时也有研究表示,过氧化物的副产物在氧化应激反应中起到相关的信使作用,而脂联素对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则主要用过削减二核苷酸的活性,来降低人体MAPK水平,限制超氧化物的释放。
  3.脂联素甲基化与脂联素水平
  有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脂联素随炎症程度加重呈明显降低,与健康人群相比,脂联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明显升高[7],DNA甲基化可能是患者血清脂联素表达降低的内在机制。在调控脂联素基因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有关脂联素甲基化对脂联素水平影响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新近的研究推测脂褐素、瘦素等的甲基化频率与生物体体内的脂联素水平相关,与代谢综合征的病理表现相关[8,9]。
  4.结语
  脂联素是有效的细胞保护因子,有效抑制脂肪肝的合成,促进人体脂肪脂质的氧化与分解,提高外周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产生,抑制NASH的产生与进展。因此,可将人体血清内脂联素水平作为评估NASH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张征波.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单纯肝脂肪变性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SchererPE,W illiams S,FoglianoM,et a.l A novel serum protein similar to C1q,produced exclusively in adipocytes[J].BiolChem,1995,270(45)B26746 -26749.
  [3]王荣琦.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调控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
  [4]辛永宁.PNPLA3基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胡蕾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脂联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6]赵彩彦,孔令波,李亚,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组织脂联素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9,02:4-8.
  [7]刘金贤付金栋殷玉峰王云张学玲.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纤维化的关系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
  [8]Garcia-Cardona M C,Huang F,Garcia-Vivas J M,et al.DNA methylation of leptin and adiponectin promoters in children is reduced by the combined presence of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J].Int J Obes(Lond),2014.
  [9]Nitert M D,Dayeh T,Volkov P,et al.Impact of an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DNA methylation in skeletal muscle from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2012,61(12):3322-333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显微镜下精索内静脉结扎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复发的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19例精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患者,其中10例接受开放手术(A组),9例接受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B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再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时间A组(32±8min)明显短于B组(62±11min),P<0.05;术后并发症,阴囊水肿:A组3例(30%),B组1例(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危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对比两组营养支持后各项营养指标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比营养护理前高,并发症少,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护理方式并发症少,对营养指标改善好,更适合危重症患者临床应用。  关键词:危重症;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Abstrac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在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CQI小组,将降低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作为改善主题,开展小组活动,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针对每个案例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追踪效果。结果CQI小组活动开展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每月逐步降低,由活动前(2013年1月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超声技术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间50例乳头溢液患者行超声及乳腺专用磁共振检查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和病理学结果相对照。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为50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39例。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对11例恶性肿瘤中的10例做出正确的诊断,误诊1例。超声正确诊断7例恶性肿瘤,漏诊及误诊4例。乳腺专用磁共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治疗烧伤脓毒血症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0例2008年至2013年来我院发生烧伤脓毒血症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试验组的患者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上,使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进行治疗,将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氧分压、肾功能、血糖及IL-6、TNF-a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动脉氧分压、肾功能、血糖
期刊
摘要:由于基层医院各方面条件有限,因此在消毒隔离和灭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提高基层医院消毒和灭菌技术,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现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感染区进行质控检查。现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如下。  关键词:基层医院;消毒隔离;灭菌       1.基层医院消毒隔离与灭菌存在的问题  1.1消毒隔离知识不足:工作模式的改变。工作范围的扩展,医疗物品的消毒灭菌供应已向着专业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相关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某院将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了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仅采用头痛宁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的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头痛宁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副作用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好,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期刊
摘要:目的 通过了解老年脑血栓患者的病理,采用中医药治疗脑血栓,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3例脑血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17例,即观察组,西药治疗组16例,即对照组,经过一个疗程的护理和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结果 在对33例患者进行护理后,效果很好,治愈者12例,显效者11例,总有效率达90.9%。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糜烂患者应采用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45例患者选择利普刀的治疗,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微波治疗,对比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76%,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2%,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荨麻疹的西医发病机制,论述了中西医对荨麻疹的不同认识,从中医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角度入手,从桂枝汤方解、配伍、用药、荨麻疹的中医病机、病因等方面解释了桂枝汤为什么可以治疗荨麻疹,而且疗效明显,总结出调和营卫是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分析了现代对荨麻疹的研究尚不足,对荨麻疹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桂枝汤荨麻疹作用机制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