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远的地方还在远方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1984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曾纪鑫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1
  
  这些年走了很多地方,去過许多景点。去的时候满心期盼,见到以后常常抓狂。各地景点的解说内容几乎都那么不靠谱,把黑的说成红的,把白的又说成黑的。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不一而足。此时我就想,要是他们能够严谨、理性一些,找那些有着较深造诣的文史学者、作家帮着指导、策划一下,效果又会怎样?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近来读了曾纪鑫的新作《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则更坚定了我这方面的想法。
  曾纪鑫为国家一级作家,也是一名文史学者,他喜欢行走,喜欢亲临现场体验历史,把自己从书中得来的知识、平日的思考通过具体的载体抒发出来。德国哲学家康德除唯一一次前往但泽游览外,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故乡康民格斯堡,这并不妨碍他那深邃的思想在辽阔的天空翱翔,而曾纪鑫把二者结合在了一起,在行走中一次次抵达思想的高度。这本书中提到的李自成、文成公主、王昭君等人,他无一例外都检视过、触攮过相关遗迹。
  拿向阳湖为例。“文革”期间,北京的5000多名作家、学者、艺术家下放湖北成宁向阳湖,一窝蜂地来了,又一窝蜂地走了,每个人都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可以说,那是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一个符号。他们在感慨甚至感谢那段经历的同时,对思想上受到的戕害与损毁,明显反思不够。最近这些年,关于向阳湖这段历史的挖掘已初具规模,但也仅仅限于知识界和文史学者。历史在被挖掘的同时,更被拥有巨大资源的人刻意涂掉或噤若寒蝉。有多少普通读者听说过向阳湖,又有多少读者到过向阳湖?曾纪鑫在该书中一篇近3万字的长文,似可略补此等缺憾。
  在这本书中,曾纪鑫提到,他在湖南石门闯王陵见到一块龟座石碑,上刻“大顺帝李自成将军”八字,左下角署名毛泽东。这的确是毛泽东的手迹,出自他于1944年写给李鼎铭的一封信:“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余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墓碑仅截取其中的“大顺帝李自成将军”8个字,并将横书改为直书。于是,不明就里的游客,以为此乃毛泽东专为闯王陵的题字,会造成一种误导。曾纪鑫认为,此种不加说明的行为实不可取,会让人由点及面,对这里的一切产生怀疑……
  而这正是我所担心的。各地的景点几乎都成了提供照相背景和嘻嘻哈哈扯淡的地方。对文化的无知,对常识的漠视,对历史的懵懂或者歪曲,都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借此传达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尤其可怕。我很担心孩子们到了这样的地方,除了拍几张照片,还能体会到什么?如果请一些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的作家和学者把他们的长文浓缩为简短的解说词,提供给这些文化景点,而不是任由那些为一己之利随便糟践历史并沾沾自喜的家伙们为所欲为,是否会更好一些?
  曾纪鑫在本书的“跋”中写道:“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不仅指个体生命本身,还包括他(或她)影响、带动其他人能够走出多远。这种带动与影响,也许是一个家庭,也许是一个群体,而伟大的英雄,则往往能够引导一个民族的前行,促进一个时代的发展。”我们这个民族的确需要英雄,但不是过去那种帝王将相、打打杀杀式的英雄,历史证明这类英雄害得我们太惨了;我们需要的是新时代的英雄——一大批愿意为传播常识孜孜以求的知识分子,需要愿意为知识分子提供舞台的人。
  我们当然希望走得更远一些。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李君)
其他文献
丁韪良最初以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宁波传教。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加耶稣”的思想。主张传教士把中国文化看成必须重视的一股力量。并设法使其与基督教的优点相协调,主
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胡适著,潘光哲编,法律出版社,2011    胡适自称是半个台湾人,台湾是他生命的之初,也是他生命的归宿。台湾是他读书识字忧患之始,也是他魂归埋骨之所。  1891年,胡适出生,出生两个月后,他的父亲胡铁花就被派到台湾去当“台南盐务总局提调”,后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1893年的春天,一岁半的胡适被母亲带到台湾。这是胡适一生最重要的时光,在台湾,与父母同住,开始识字开蒙。19
当时有关于歌德的一段逸闻:《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绿蒂的原型,让青年歌德因无法在一起而绝望得几乎自杀的夏绿蒂,在多年后为了自己儿子的工作问题,穿上当年少女时代歌德第一次见她时她穿的那件缀着蝴蝶结的连衣裙,去找身居高位的歌德,只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关于这次会面,歌德只字不提,理想与现实如此荒唐地碰撞,不禁令人哑然叹息。  我自己一直比较关注经典作家的生平传记,觉得有时它比作家本人的作品更能启人深思。近日重
我爱好军事,我的宝贝是一艘中山舰模型。那可是我三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拼全力得来的奖品。一走进我家的大厅,一眼就能望见摆放在电视机上的那艘中山舰,它银灰色的舰体有三十多厘
高校西方文学史的教材在不同时期都有新的版本出版,但就其体例和内容而言却存在似曾相识的倾向,许多外国文学史类的教材都遵循着这样的模式:以时代发展为线索,先概括各时期的社会
□在中外研究毛泽东的领域中,已有美国韦克曼的《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历史与意志》等众多著作,不过,就毛泽东推荐给刘少奇阅读的这两本书来考量和研究彼时毛泽东的思想,似还没有过。    一、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最后一次会见和谈话    1967年1月13日晚上,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最后一次会面和谈话。显然,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页,可惜我们对此所知寥寥,在相关的档案和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