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区因中考成绩差,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被点名批评,为此,全区上下备感压力。该区政府相关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强调再强调,并连续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各乡镇、各中小学认真执行落实,每月必须考试一次,并给师生排出名次。期终教师综合排名末位者,停发绩效工资,下学期到区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此件甫一传达,便招致不少学校领导及教师一片质疑和不满,真个是“怨声载道”。
还有与之属性相似的例子,如某个地区或某所学校因为特有的原因取得一些成绩,于是其他地区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羡慕异常,迅速出台相关政策,宣传发动本地教师学习,甚至照搬“成功经验”。
说实在的,政府领导重视教育的确是好事。教育质量差,领导颜面尽失,这是事实。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也很正确。如此心情,均可理解。但关键是,作为政府部门,出台一项政策,一定要严肃对待,万不可感情用事,草率而为。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其导向性,给大众以指引;如果导向出了问题,就会误导大众,使其要么无所适从,要么误入歧途。政策还具有舆论性,正确的舆论,当来自于出台政策前广泛的调研和制定政策过程中充分的论证。挨批后的冲动心理、突击行为,只会造成结果的“失策”。尤其是作为教育来说,更要注意这些。教育绝不能搞运动!加班加点,强行蛮干,没用;憋足闷劲,一鼓作气,也无效。想立竿见影,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校不支持,教师有情绪,学生不理解,政策只能是“空文”而已。
其实,在各方呼唤“让教育家办教育”的今天,我们最先应该解决的是“让懂教育的人管理和指导教育”。而“管理和指导教育”的“懂教育的人”,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领导者,他们具有指挥和决定属地教育的权力;他们对教育的认知与态度,严重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让教育家办教育”,首先是要发现教育家及其教育智慧,就这点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领导者还应该是教育界的“伯乐”。然后,才是“让”。虽有“教育家”,若不被领导发现、认可或“重用”,甚至还要遭受排挤打压,最后也只能是“泯然众人”而默默无闻,难益于教育。就这点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领导者更应该是有气魄胆略的“实干家”。至于“懂教育”,也就是教育理念先进科学,教育决策合理正确,教育行为扎实有效。
具体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要真正站在驾驭属地教育健康发展的高度,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教育冲动”化为专业引领。
一、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分析查找问题根源
某地或某学校教育成功,肯定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要注意分析各类原因,对照自我,看相同者有几,看所占比重如何。在此基础上,重点深入本地基层一线,细致地走访调研,了解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不应是浮在表面听听汇报,更不应是坐在办公室里翻翻材料。这种基层调研,从调研形式来说,可以是教育领导的独自行动,也可以组织专家团队调研团;从调研对象上来说,不仅走访学校、老师,还要走访学生,走进学生家庭,也不可忽视其他社会人员。如此,多方深入观察了解,认真倾听,深刻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问题找差距。准确地把脉问诊,才能从纷繁复杂中辨析出症结所在,进而针对教育现实,对症下药。
二、拿出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智慧决策
了解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当亲自调研的结论拿在手中、摆上桌面,接下来的事情,就应该是组织由多方参与的论证会,比如高校教授、教育科研部门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代表以及学生家长代表等多方组成的论证团队,引导其积极讨论,让参与者就教育难题充分发表意见,畅谈看法,提出建议,不怕面红耳赤,也不怕针锋相对。然后综合各方意见,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兼容”程度的共识。之后再把形成的结论,一方面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组织各校领导再度讨论;另一方面下发到各学校,让每个教师熟知情况,参与意见。最后,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本地教育实情,全方位地做出审慎思考,制定出适合本地教育实际、为教师大众所接受而且便于操作的教育政策。
三、进行理念引领和专业指导
除了行政上的领导,还需要多思考并出举措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因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但这种指导并不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门门学科精通,而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1.引领教师的教育理念。理念决定行动的方向。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理念的支撑。管理者的理念是教师行动的指向标,极具导向作用。教师教育行为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甚至由其决定。人们常说“要做正确的事”,正是理念、目标之现实反映。因此,管理者当广泛涉猎,认真学习,始终走在教育前沿,准确把握教育脉搏,用自己对教育的敏感度、责任性,以及职位的号召力,引领本地区教师始终走在教育健康发展的路上。否则,方向错误,满盘皆输。若再强制執行,结果只能更惨。
2.指导教师的理论提高。理论决定行动的质量。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决定其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高低。换言之,理念是决定人是否能做正确的事情,而理论则决定人是否能把正确的事情做好。其实,“用理论武装头脑”,正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艺术表达。缺少正确理论,往往会使教育行为盲目、盲从、忙乱。当下,很多教师奔波于繁琐的教育事务、周旋于凌乱的教学碎片中,就是没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贯穿和引领。如此,也就只能在低层面上滑行,难有提高。为此,管理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率先学习、掌握教育理论,然后通过多种方式,或培训学习,或赠书阅读,或座谈研讨,或论坛展示,或心得访谈等,让教师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学会在实践中自如运用教育理论。
3.搭建教师发展的舞台。教师需要有发展的空间,需要有展示的舞台。而这些,则应该由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当下的情况是优秀教师多有这种机会,参加会议、接受培训、受约讲座、开课展示等,此乃马太效应,在教育过程中实属正常,也很有必要。但现实中,优秀者毕竟占少数,而支撑学校发展的大多数,属于一般教师。这部分教师,多随学校大潮的涨落而起伏,忙忙碌碌。虽无错无过,但缺少胆识魄力,更难以脱颖而出。对于他们,包括极少数落后者,管理者应针对他们合理设计适合成长的活动,主动搭建活动平台。在积极推进一般教师和落后者快速提升的同时,努力使各类教师竭其力、尽其才,各施其能。管理者要躬下身来,走入一线,走进学校,走到教师中间,听心声,拿主意,搭台子,做实事。倘若能够在学科专业上与之一起研讨,用专业思维和专业案例引导他们发展,就更能获得教师们的信服和敬仰,促使教师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总之,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它既不简单,也不复杂。健康发展的教育,是宽松自由的,心平气和的,也是理解包容的,开放自觉的。任何的夸大或缩小,任何的急躁冒进,任何的盲目干预,都将影响到教育的正常发展。教育主导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教育之心思考教育问题,决不受非教育因素干扰,也不凭感情用事,拍脑袋作决定。如此,才能化“教育冲动”为专业引领,化行政命令为业务指导,才能引领教师成长、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还有与之属性相似的例子,如某个地区或某所学校因为特有的原因取得一些成绩,于是其他地区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羡慕异常,迅速出台相关政策,宣传发动本地教师学习,甚至照搬“成功经验”。
说实在的,政府领导重视教育的确是好事。教育质量差,领导颜面尽失,这是事实。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也很正确。如此心情,均可理解。但关键是,作为政府部门,出台一项政策,一定要严肃对待,万不可感情用事,草率而为。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其导向性,给大众以指引;如果导向出了问题,就会误导大众,使其要么无所适从,要么误入歧途。政策还具有舆论性,正确的舆论,当来自于出台政策前广泛的调研和制定政策过程中充分的论证。挨批后的冲动心理、突击行为,只会造成结果的“失策”。尤其是作为教育来说,更要注意这些。教育绝不能搞运动!加班加点,强行蛮干,没用;憋足闷劲,一鼓作气,也无效。想立竿见影,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校不支持,教师有情绪,学生不理解,政策只能是“空文”而已。
其实,在各方呼唤“让教育家办教育”的今天,我们最先应该解决的是“让懂教育的人管理和指导教育”。而“管理和指导教育”的“懂教育的人”,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领导者,他们具有指挥和决定属地教育的权力;他们对教育的认知与态度,严重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让教育家办教育”,首先是要发现教育家及其教育智慧,就这点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领导者还应该是教育界的“伯乐”。然后,才是“让”。虽有“教育家”,若不被领导发现、认可或“重用”,甚至还要遭受排挤打压,最后也只能是“泯然众人”而默默无闻,难益于教育。就这点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领导者更应该是有气魄胆略的“实干家”。至于“懂教育”,也就是教育理念先进科学,教育决策合理正确,教育行为扎实有效。
具体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要真正站在驾驭属地教育健康发展的高度,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教育冲动”化为专业引领。
一、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分析查找问题根源
某地或某学校教育成功,肯定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要注意分析各类原因,对照自我,看相同者有几,看所占比重如何。在此基础上,重点深入本地基层一线,细致地走访调研,了解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不应是浮在表面听听汇报,更不应是坐在办公室里翻翻材料。这种基层调研,从调研形式来说,可以是教育领导的独自行动,也可以组织专家团队调研团;从调研对象上来说,不仅走访学校、老师,还要走访学生,走进学生家庭,也不可忽视其他社会人员。如此,多方深入观察了解,认真倾听,深刻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问题找差距。准确地把脉问诊,才能从纷繁复杂中辨析出症结所在,进而针对教育现实,对症下药。
二、拿出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智慧决策
了解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当亲自调研的结论拿在手中、摆上桌面,接下来的事情,就应该是组织由多方参与的论证会,比如高校教授、教育科研部门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代表以及学生家长代表等多方组成的论证团队,引导其积极讨论,让参与者就教育难题充分发表意见,畅谈看法,提出建议,不怕面红耳赤,也不怕针锋相对。然后综合各方意见,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兼容”程度的共识。之后再把形成的结论,一方面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组织各校领导再度讨论;另一方面下发到各学校,让每个教师熟知情况,参与意见。最后,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本地教育实情,全方位地做出审慎思考,制定出适合本地教育实际、为教师大众所接受而且便于操作的教育政策。
三、进行理念引领和专业指导
除了行政上的领导,还需要多思考并出举措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因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但这种指导并不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门门学科精通,而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1.引领教师的教育理念。理念决定行动的方向。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理念的支撑。管理者的理念是教师行动的指向标,极具导向作用。教师教育行为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甚至由其决定。人们常说“要做正确的事”,正是理念、目标之现实反映。因此,管理者当广泛涉猎,认真学习,始终走在教育前沿,准确把握教育脉搏,用自己对教育的敏感度、责任性,以及职位的号召力,引领本地区教师始终走在教育健康发展的路上。否则,方向错误,满盘皆输。若再强制執行,结果只能更惨。
2.指导教师的理论提高。理论决定行动的质量。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决定其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高低。换言之,理念是决定人是否能做正确的事情,而理论则决定人是否能把正确的事情做好。其实,“用理论武装头脑”,正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艺术表达。缺少正确理论,往往会使教育行为盲目、盲从、忙乱。当下,很多教师奔波于繁琐的教育事务、周旋于凌乱的教学碎片中,就是没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贯穿和引领。如此,也就只能在低层面上滑行,难有提高。为此,管理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率先学习、掌握教育理论,然后通过多种方式,或培训学习,或赠书阅读,或座谈研讨,或论坛展示,或心得访谈等,让教师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学会在实践中自如运用教育理论。
3.搭建教师发展的舞台。教师需要有发展的空间,需要有展示的舞台。而这些,则应该由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当下的情况是优秀教师多有这种机会,参加会议、接受培训、受约讲座、开课展示等,此乃马太效应,在教育过程中实属正常,也很有必要。但现实中,优秀者毕竟占少数,而支撑学校发展的大多数,属于一般教师。这部分教师,多随学校大潮的涨落而起伏,忙忙碌碌。虽无错无过,但缺少胆识魄力,更难以脱颖而出。对于他们,包括极少数落后者,管理者应针对他们合理设计适合成长的活动,主动搭建活动平台。在积极推进一般教师和落后者快速提升的同时,努力使各类教师竭其力、尽其才,各施其能。管理者要躬下身来,走入一线,走进学校,走到教师中间,听心声,拿主意,搭台子,做实事。倘若能够在学科专业上与之一起研讨,用专业思维和专业案例引导他们发展,就更能获得教师们的信服和敬仰,促使教师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总之,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它既不简单,也不复杂。健康发展的教育,是宽松自由的,心平气和的,也是理解包容的,开放自觉的。任何的夸大或缩小,任何的急躁冒进,任何的盲目干预,都将影响到教育的正常发展。教育主导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教育之心思考教育问题,决不受非教育因素干扰,也不凭感情用事,拍脑袋作决定。如此,才能化“教育冲动”为专业引领,化行政命令为业务指导,才能引领教师成长、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