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电网有世界先进的电力技术和企业文化,也有就业的良好资源,而高校的发展和升级更取决于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对于学生和家庭来说,最本能的希望是自己能养活自己,适应社会,并承担社会的相应责任。这是大学生教育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而电力企业具备这些优势,高校取得电力企业的合作,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结构的转变必将是高校前进的助推器。综上所述,历史的车轮已将这两个行业锁定,校企合作必将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里程碑。
一、现有的研究条件
首先是政策支持: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指导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为电力企业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程的教育理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次是电力的机构改革将整体的电力行业基本构架进行重新组合,绝大部分的人员存在对新机构、新岗位、新技能的重新培训。以龙江电力为例,在全国电力行业“三级五大”体系改革中,新组建的支撑单位仅十余个,多数为技术支撑单位,根据国家评估要求达到双甲级资质,才能通过行业验收。现阶段经龙江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而言只是一个乙级资质、一个丙级资质,急需高端技术人才作支撑,对电力项目的规划评审才能有序进行,这就需要社会的力量作支撑,寻求高校的合作是必由之路。另外,在电力企业改革过程中,大量消耗了员工的自信和对职业生涯的展望,重新获得活力的源泉来源于终身的教育体系,对职业生涯的的憧憬。构建校企合作则是电力企业的最优选择。
第三是市场需求增大,高校生源、就业需要有综合实力的企业扶持。作为央企、2012年世界强企第7名的电力企业,则是高校合作的最优伙伴。国家电网有世界先进的电力技术和企业文化,也有就业的良好资源,而高校的发展和升级更取决于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对于学生和家庭来说,最本能的希望是自己能养活自己,适应社会,并承担社会的相应责任。这是大学生教育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而电力企业具备这些优势,高校取得电力企业的合作,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结构的转变必将是高校前进的助推器。综上所述,历史的车轮已将这两个行业锁定,校企合作必将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里程碑。
二、缺少的研究条件
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传统观念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用人单位是消费人才的地方,两者没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电力企业有一部分家族式的历史经验,所以未能全部参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或者存在某种惰性和投机心理,缺少主体意识。
二是国家政策措施不完善。政府对倡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合作教育还只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在政府出台的大量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倡高等教育走产学合作之路的不少,但是与这些文件精神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实施细则却很缺乏,这就使得政府的倡导无法通过具体的操作行为来实现。
三是高等院校内部存在问题。一些高等院校存在认识误区,过多重视教育投资,对企业或是相关专业多有挑剔。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尽快走出误区,充分重视合作需求,积极利用它们的教育资源,实现“双赢”。
四是成本收益分析的影响。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经济实体,重视成本收益分析是其重要的生产经营战略选择。当前,企业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满足对人才的需求:一是自己培养或者委托机构培养,二是通过人才市场直接引进。两种方式都将产生一定的成本,这种情况下,成本收益分析成为企业做出选择的重要工具。如果要将校企合作办学纳入企业计划,企业必须对它的相关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或估算,并将其结果与直接引进人才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对比,从中挑选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选择合作办学方式的成本过高,或者该方式使企业获得的收益不能补偿人才培养的成本。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现已基本实现了从原有的固定工制度向弹性化的合同工制度转变,在合同工制度下,如果没有其他的约定或者惯例,雇佣关系的维系将完全依据合同条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员工跳槽的机会大大增加,如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自己花较大成本进行职业培训,将会由于员工跳槽而导致这部分投资流失,这必然会明显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五是对于国外的关于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够了解,外文文献的查阅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需进一步收集可供参考的可靠信息资源。
三、解决的途径分析
鉴于校企合作办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有效突破校企合作办学的上述难点,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应该积极地采取多维度的对策措施:
首先,确定“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的主体在于企业,企业应充分行使主动权,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高等院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一是真正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从高等院校的角度出发,要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中来,就要让企业得到“实惠”,而在企业看来,能够从高等院校得到的最大“实惠”莫过于得到自己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服务。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增強人才的“适销”性。二是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借助企业的经营经验弥补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重视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对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做好校企合作的策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改进、创新等管理活动,从而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品质。
最后,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企业要通过真正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充分感受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获取节省人员招聘费用、缩短员工工作适应时间、保持从业人员稳定、降低人员使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等方面的收益,从而充分激发起其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一、现有的研究条件
首先是政策支持: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指导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为电力企业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程的教育理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次是电力的机构改革将整体的电力行业基本构架进行重新组合,绝大部分的人员存在对新机构、新岗位、新技能的重新培训。以龙江电力为例,在全国电力行业“三级五大”体系改革中,新组建的支撑单位仅十余个,多数为技术支撑单位,根据国家评估要求达到双甲级资质,才能通过行业验收。现阶段经龙江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而言只是一个乙级资质、一个丙级资质,急需高端技术人才作支撑,对电力项目的规划评审才能有序进行,这就需要社会的力量作支撑,寻求高校的合作是必由之路。另外,在电力企业改革过程中,大量消耗了员工的自信和对职业生涯的展望,重新获得活力的源泉来源于终身的教育体系,对职业生涯的的憧憬。构建校企合作则是电力企业的最优选择。
第三是市场需求增大,高校生源、就业需要有综合实力的企业扶持。作为央企、2012年世界强企第7名的电力企业,则是高校合作的最优伙伴。国家电网有世界先进的电力技术和企业文化,也有就业的良好资源,而高校的发展和升级更取决于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对于学生和家庭来说,最本能的希望是自己能养活自己,适应社会,并承担社会的相应责任。这是大学生教育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而电力企业具备这些优势,高校取得电力企业的合作,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结构的转变必将是高校前进的助推器。综上所述,历史的车轮已将这两个行业锁定,校企合作必将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里程碑。
二、缺少的研究条件
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传统观念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用人单位是消费人才的地方,两者没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电力企业有一部分家族式的历史经验,所以未能全部参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或者存在某种惰性和投机心理,缺少主体意识。
二是国家政策措施不完善。政府对倡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合作教育还只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在政府出台的大量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倡高等教育走产学合作之路的不少,但是与这些文件精神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实施细则却很缺乏,这就使得政府的倡导无法通过具体的操作行为来实现。
三是高等院校内部存在问题。一些高等院校存在认识误区,过多重视教育投资,对企业或是相关专业多有挑剔。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尽快走出误区,充分重视合作需求,积极利用它们的教育资源,实现“双赢”。
四是成本收益分析的影响。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经济实体,重视成本收益分析是其重要的生产经营战略选择。当前,企业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满足对人才的需求:一是自己培养或者委托机构培养,二是通过人才市场直接引进。两种方式都将产生一定的成本,这种情况下,成本收益分析成为企业做出选择的重要工具。如果要将校企合作办学纳入企业计划,企业必须对它的相关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或估算,并将其结果与直接引进人才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对比,从中挑选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选择合作办学方式的成本过高,或者该方式使企业获得的收益不能补偿人才培养的成本。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现已基本实现了从原有的固定工制度向弹性化的合同工制度转变,在合同工制度下,如果没有其他的约定或者惯例,雇佣关系的维系将完全依据合同条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员工跳槽的机会大大增加,如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自己花较大成本进行职业培训,将会由于员工跳槽而导致这部分投资流失,这必然会明显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五是对于国外的关于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够了解,外文文献的查阅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需进一步收集可供参考的可靠信息资源。
三、解决的途径分析
鉴于校企合作办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有效突破校企合作办学的上述难点,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应该积极地采取多维度的对策措施:
首先,确定“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的主体在于企业,企业应充分行使主动权,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高等院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一是真正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从高等院校的角度出发,要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中来,就要让企业得到“实惠”,而在企业看来,能够从高等院校得到的最大“实惠”莫过于得到自己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服务。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增強人才的“适销”性。二是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借助企业的经营经验弥补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重视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对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做好校企合作的策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改进、创新等管理活动,从而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品质。
最后,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企业要通过真正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充分感受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获取节省人员招聘费用、缩短员工工作适应时间、保持从业人员稳定、降低人员使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等方面的收益,从而充分激发起其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