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于9月27日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儿童纲要》)。作为指导未来十年我国儿童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儿童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我国儿童和儿童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从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和法律保护等7个领域共设置了70项主要目标和89项策略措施。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纲要》的精神内涵,重塑自身的儿童观、教育观,全力落实儿童优先原则,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日常教育质量,成为每一位与儿童共生共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一、吃透文件精神,更新教育观念与事业追求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呼应《儿童纲要》的文件精神,需要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尊重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坚持对儿童发展的优先保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平等发展、主动发展。对此,作为一线幼儿教师,我们必须相信并承认儿童是与生俱来的主动发展者,是一个个独立成长的生命体,务必改变以往的“教师本位”“管控形态”“文本教材”的教育观念,依托科学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解读,不断了解和理解儿童,进而更为适宜、有效地支持儿童的健康成长。
此外,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这些学前教育法理文件的理解和应用是幼教工作者应持续学习的项目。在学习实践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指南》的落地绝对不在于几个集体活动,而是要把《指南》的目标编织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同时,我们需要深度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特点,坚定儿童立场的课程建设视角,在一日生活的组织和实施中借助多元课程通道与载体,保障和支持每一位幼儿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生活、游戏与学习,并能在多元化的成长经历中收获相同的平等发展的权利与全面发展的乐趣。
二、研究保教工作,优化教育策略与活动组织
实现儿童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强儿童早期发展的专业、精准服务。对接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我们需要组织高质量的幼儿一日生活。因此,对接《儿童纲要》的主要目标与策略措施,我们需要树立“幼儿研究是当下幼儿园的第一研究,幼儿园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把对幼儿的了解和理解水平提升置于所有研究的前面”的观念。所以,在日常保教工作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三项核心工作:
1.身心健康发展是首位
作为幼儿园教师,首先需要以安全、健康为底线,高度重视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身体素质,探索优化园所内部儿童健康服务体系,重视日常生活化的安全教育,切实保障每一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在幼儿园工作范畴内,我们需要聚焦幼儿营养餐食、肥胖体弱、近视、龋齿、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等有关健康的重点问题,尝试邀请妇幼保健所入园为孩子体检,让幼儿园保健室对幼儿进行日常观测,精心设计食谱,班级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并与家长协作配合,帮助幼儿逐步养成健康的心态、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习惯等。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教育、视频赏析、实验观察、专题谈话、表征分享及亲子交流等形式,开展幼儿园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在“他护”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幼儿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全面细致地构建维护儿童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的网络生态。
当然,健康的身体素质离不开高质量的体育活动。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幼儿园需要充分挖掘园所户外场地、活动资源,高质量地组织并开展幼儿户外活动,保障幼儿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同时至少含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运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身体素养。此外,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借助专家指导、专项研究等手段,尝试依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构建幼儿园阶段的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评价指标与相关动态评估机制。
2.日常教育生态优化是重点
当下的幼儿教育是否有温度?能否让儿童享受幸福的童年?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时刻追问自己:我们了解儿童的需要吗?我们的教育追寻他们的需要了吗?我们的课程活动提升他们的经验了吗?……儿童立场的树立要从口号转变为行为,日常保教工作是否真正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由此,我们需要研读与理解《儿童纲要》的内涵,在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中打破固有的思维观念,优化原有的传统模式,真正让儿童站在幼儿园生活的正中央,支持每一位幼儿每天都能带着笑容游戏与生活,慢慢成为他们自己喜欢的模样,并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应对后续生活中即将出现的诸多挑战。
(1)关注生活·课程
珍视儿童生活、游戏的独特价值,呼应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的目标导向,让“游戏精神”充盈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为此,教师需要真正触动儿童内心的精神世界,重新“让”儿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鼓励并支持他们独立入园、自主用餐、自主整理、自主散步、自主计划等。与此同时,在班级环境与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要给予幼儿自主参与的时间、机会与平台,助力班级环境的内容讨论、符号表征、张贴布置、优化调整,让每一处环境都有儿童参与的痕迹;班级课程的来源、学习进程、内容选择、学习方式等,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儿童亲身体验;发展评估的证据搜集、评估解读、自我理解、结果导向里都有儿童成长的轨迹。
幼儿园课程内容不是来源于某个教材,而是基于教师日常对幼儿游戏和生活的观察。在观察中,教师看见并读懂幼儿的需求,提供适宜的支持。课改当下,我们务必认识到:幼儿经验的获得离不开与各类资源的互动,其接触的环境越广,获得的有益经验可能越多……從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所幼儿园获得怎样的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资源,将影响着这所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特质,同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也反映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关注资源的建设,重视资源的价值,努力将资源转化为课程,最终有效转化为每一个幼儿发展所需要的经验。
(2)关注教师·专业
伴随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我们愈加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专业是研究儿童,对儿童的科学观察与精准评价既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归宿。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评价幼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开展教育工作,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由此,我们需要优化幼儿教育生态,深度思考自己的专业储备能否支撑自己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个性、兴趣等进行科学观察,精准解读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并提供有效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能否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关注其发展速度、特点和倾向,成为幼儿园教师优化自身专业素养结构与园所队伍培养方向转型的重点。结合《儿童纲要》精神的内在诉求,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读懂三个层次的儿童:第一,概念的儿童——回到《指南》,掌握常模;第二,鲜活的儿童——回到现场,学习观察;第三,发展的儿童——回到变化,寻找证据。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提升课程的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对幼儿发展评价的能力等。
(3)关注儿童·生命
如果一个教育者完全不关心幼儿当前的状态,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动,其盲目性就像一个农民不顾农作物喜旱喜湿、喜酸喜碱而胡乱种植。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课程质量与自身专业能力,更要关注每一个不同的幼儿。我们需要在鲜活生动的游戏生活中凭借专业的眼光看见一个个活泼泼的儿童,进而富有生命关怀与教育智慧地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用爱心、细心、耐心与专业去帮助每一个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三、构建家园互惠,实现多元联动与教育合力
做好儿童的发展工作,办好幼儿园的教育事业,这离不开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助力。《儿童纲要》明确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目标,以及“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策略措施,还在多个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对此,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社区活动等渠道,切实把握当下家庭教育的困惑与需求,在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联动等方面进行深度创新与突破。例如,借助一对一微型家长会解决个体幼儿的发展问题,引导科学的家庭教育;借助家长学校分享智慧育儿的新观念和新方法;通过家长委员会献计献策,优化园所发展规划、课程建设方向等,共同为培养儿童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好能力建立互惠合作的坚实纽带;等等。
《儿童纲要》对儿童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规划,也必将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向新的台阶,教育质量将引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努力追寻“教育温度”。其一,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状态下展现自己的现有能力,在真实的生态中完善自我,不要让他们在一个成人制造的环境中开展所谓的“学习”;其二,教师的职责不是监护和审视儿童的生活,而是与儿童共同生活,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真正去关注不同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可能,彼此成就更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每一位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与他们共同擘画儿童发展与幼教事业的美好前景。P
一、吃透文件精神,更新教育观念与事业追求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呼应《儿童纲要》的文件精神,需要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尊重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坚持对儿童发展的优先保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平等发展、主动发展。对此,作为一线幼儿教师,我们必须相信并承认儿童是与生俱来的主动发展者,是一个个独立成长的生命体,务必改变以往的“教师本位”“管控形态”“文本教材”的教育观念,依托科学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解读,不断了解和理解儿童,进而更为适宜、有效地支持儿童的健康成长。
此外,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这些学前教育法理文件的理解和应用是幼教工作者应持续学习的项目。在学习实践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指南》的落地绝对不在于几个集体活动,而是要把《指南》的目标编织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同时,我们需要深度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特点,坚定儿童立场的课程建设视角,在一日生活的组织和实施中借助多元课程通道与载体,保障和支持每一位幼儿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生活、游戏与学习,并能在多元化的成长经历中收获相同的平等发展的权利与全面发展的乐趣。
二、研究保教工作,优化教育策略与活动组织
实现儿童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强儿童早期发展的专业、精准服务。对接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我们需要组织高质量的幼儿一日生活。因此,对接《儿童纲要》的主要目标与策略措施,我们需要树立“幼儿研究是当下幼儿园的第一研究,幼儿园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把对幼儿的了解和理解水平提升置于所有研究的前面”的观念。所以,在日常保教工作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三项核心工作:
1.身心健康发展是首位
作为幼儿园教师,首先需要以安全、健康为底线,高度重视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身体素质,探索优化园所内部儿童健康服务体系,重视日常生活化的安全教育,切实保障每一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在幼儿园工作范畴内,我们需要聚焦幼儿营养餐食、肥胖体弱、近视、龋齿、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等有关健康的重点问题,尝试邀请妇幼保健所入园为孩子体检,让幼儿园保健室对幼儿进行日常观测,精心设计食谱,班级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并与家长协作配合,帮助幼儿逐步养成健康的心态、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习惯等。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教育、视频赏析、实验观察、专题谈话、表征分享及亲子交流等形式,开展幼儿园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在“他护”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幼儿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全面细致地构建维护儿童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的网络生态。
当然,健康的身体素质离不开高质量的体育活动。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幼儿园需要充分挖掘园所户外场地、活动资源,高质量地组织并开展幼儿户外活动,保障幼儿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同时至少含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运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身体素养。此外,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借助专家指导、专项研究等手段,尝试依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构建幼儿园阶段的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评价指标与相关动态评估机制。
2.日常教育生态优化是重点
当下的幼儿教育是否有温度?能否让儿童享受幸福的童年?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时刻追问自己:我们了解儿童的需要吗?我们的教育追寻他们的需要了吗?我们的课程活动提升他们的经验了吗?……儿童立场的树立要从口号转变为行为,日常保教工作是否真正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由此,我们需要研读与理解《儿童纲要》的内涵,在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中打破固有的思维观念,优化原有的传统模式,真正让儿童站在幼儿园生活的正中央,支持每一位幼儿每天都能带着笑容游戏与生活,慢慢成为他们自己喜欢的模样,并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应对后续生活中即将出现的诸多挑战。
(1)关注生活·课程
珍视儿童生活、游戏的独特价值,呼应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的目标导向,让“游戏精神”充盈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为此,教师需要真正触动儿童内心的精神世界,重新“让”儿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鼓励并支持他们独立入园、自主用餐、自主整理、自主散步、自主计划等。与此同时,在班级环境与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要给予幼儿自主参与的时间、机会与平台,助力班级环境的内容讨论、符号表征、张贴布置、优化调整,让每一处环境都有儿童参与的痕迹;班级课程的来源、学习进程、内容选择、学习方式等,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儿童亲身体验;发展评估的证据搜集、评估解读、自我理解、结果导向里都有儿童成长的轨迹。
幼儿园课程内容不是来源于某个教材,而是基于教师日常对幼儿游戏和生活的观察。在观察中,教师看见并读懂幼儿的需求,提供适宜的支持。课改当下,我们务必认识到:幼儿经验的获得离不开与各类资源的互动,其接触的环境越广,获得的有益经验可能越多……從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所幼儿园获得怎样的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资源,将影响着这所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特质,同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也反映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关注资源的建设,重视资源的价值,努力将资源转化为课程,最终有效转化为每一个幼儿发展所需要的经验。
(2)关注教师·专业
伴随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我们愈加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专业是研究儿童,对儿童的科学观察与精准评价既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归宿。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评价幼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开展教育工作,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由此,我们需要优化幼儿教育生态,深度思考自己的专业储备能否支撑自己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个性、兴趣等进行科学观察,精准解读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并提供有效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能否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关注其发展速度、特点和倾向,成为幼儿园教师优化自身专业素养结构与园所队伍培养方向转型的重点。结合《儿童纲要》精神的内在诉求,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读懂三个层次的儿童:第一,概念的儿童——回到《指南》,掌握常模;第二,鲜活的儿童——回到现场,学习观察;第三,发展的儿童——回到变化,寻找证据。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提升课程的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对幼儿发展评价的能力等。
(3)关注儿童·生命
如果一个教育者完全不关心幼儿当前的状态,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动,其盲目性就像一个农民不顾农作物喜旱喜湿、喜酸喜碱而胡乱种植。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课程质量与自身专业能力,更要关注每一个不同的幼儿。我们需要在鲜活生动的游戏生活中凭借专业的眼光看见一个个活泼泼的儿童,进而富有生命关怀与教育智慧地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用爱心、细心、耐心与专业去帮助每一个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三、构建家园互惠,实现多元联动与教育合力
做好儿童的发展工作,办好幼儿园的教育事业,这离不开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助力。《儿童纲要》明确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目标,以及“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策略措施,还在多个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对此,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社区活动等渠道,切实把握当下家庭教育的困惑与需求,在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联动等方面进行深度创新与突破。例如,借助一对一微型家长会解决个体幼儿的发展问题,引导科学的家庭教育;借助家长学校分享智慧育儿的新观念和新方法;通过家长委员会献计献策,优化园所发展规划、课程建设方向等,共同为培养儿童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好能力建立互惠合作的坚实纽带;等等。
《儿童纲要》对儿童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规划,也必将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向新的台阶,教育质量将引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努力追寻“教育温度”。其一,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状态下展现自己的现有能力,在真实的生态中完善自我,不要让他们在一个成人制造的环境中开展所谓的“学习”;其二,教师的职责不是监护和审视儿童的生活,而是与儿童共同生活,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真正去关注不同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可能,彼此成就更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每一位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与他们共同擘画儿童发展与幼教事业的美好前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