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的前世今生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re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时我对迷信行为常常报之以不屑。每次母亲在神龛前一本正经地上香、作揖、口中念念有词时,我在她旁邊常常是漫不经心,甚至发出几声冷笑。最初母亲不说话,只是拿眼睛瞪我,后来见我没有改进,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说我不要以为读了大学就不得了,沒有神明保佑你就活不到今天,不信就不要碍事,呆一边去!自此以后,家里的“重大迷信活动”,我就坐了冷板凳。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我也慢慢地理解了母亲的信神心理。母亲从旧时代走来,没上过一天学,10多岁就挑起家庭重担,吃过很多苦,她所受的文化教育是信神敬祖。母亲不识字,一生养育了9个孩子,3个在“三年困难时期”中缺药缺吃夭折,6个长大成人,其中的艰辛坎坷,别人无法体会。小时候,我体弱多病,父母到处求神问药,10多岁时,我发现家里的衣柜顶上摆满了小型的沾满灰尘的瓶瓶罐罐,准备拿下来当玩具,被母亲大声喝止。原来那些瓶瓶罐罐是我的兄弟姊妹生命的保护神,是在我们兄弟姊妹闹病时请道人、法师为我们施法“立禁”的实物,在我们长大成人前,是碰不得的!那些瓶瓶罐罐是母亲心灵的希望和寄托。试想,在一个物质贫乏、缺医少药的时代,能养活6个子女,并且平安长大成人,在文盲母亲的心中,除了神灵的保佑还有什么能帮她呢?所以她敬祖宗信神灵既是“传统”的浸洇,也是现实中的无奈选择。
  人类从蒙昧时代走来,对自然现象的无法解释,产生了对天地的崇拜;又因个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产生对神灵的景仰。即使到了科学昌明、人文发达的现代,这种“景仰”时常也大有市场。有些事业有成的民企甚至国企老总为了财源茂盛甘掷万金在大年初一登名山上佛殿争上第一柱香,有的中学校长老师高考前为一举成名不辞辛劳带领高三学子组团风尘仆仆去孔圣人雕像前跪拜祈祷,而最奇葩的是个别干部为了仕途平安发达,虔诚敬神礼佛。已落马的刘志军、韩桂芝、丛福奎各自在住宅内设置佛堂烧香拜佛。韩桂芝在所供的佛像边贴着“佛德我升大官,官大升我佛德”的条幅,丛福奎在家里设了佛堂和道台,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烧香、念经、打坐、拜佛,居然还在被褥下铺了五道佛令,在枕头下压了五道道符。刘志军在铁路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工竣工之前,他都要请“大师”掐指算吉日,还依“风水大师”王林之言在办公室弄了一块靠山石,祈求一辈子不倒。
  除了落马高官,据《检察日报》报道,还有个别公务员不同程度地迷信。明明大家都知道,神佛是最不靠谱的东西,为什么这些人都信奉不二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应当是对未来命运的无法预期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我的父辈生活在物质贫乏、缺医少药的时代,迷信的出发点多是求家人平安,避天灾人祸;而这些落马贪官们拜佛,除了说明其信仰缺失外,更多的,不过是企图通过拜佛保佑其仕途通达,及逃脱党纪国法制裁的奢望罢了。
  迷信作为一种“文化”遗留,于普通百姓而言只能寄望于科学教育,文化普及的不断深入及社会保障的不断厚实,才会逐渐消去其印记。对官场来说,必须深化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坚决摒弃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破除关系网、人脉圈,实现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才能消除官场中人的重重心魅。
其他文献
明代著名的工匠贺盛瑞是个不折不扣的建筑管理专家,做过工部屯田司主事和营缮司郎中。任职期间负责修建泰陵、献陵、乾清宫、坤宁宫等工程。主持这么多大工程,依官场逻辑推断,贺盛瑞一定是捞得盆满钵溢,然而真相却令人不胜唏嘘。  明朝太监在监督工部兴建陵墓、神庙时,按例要使用板瓦,官窑生产的板瓦色黑质劣,每片价钱一分四厘,民窑生产的板瓦色白质坚,每片只要三厘,太监们“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理由么,我不说,你也
期刊
2016年4月中到6月初,去加拿大、美国自由行,随看随想,随想随记。这两国均属美洲,故称“旅‘美’杂感”。  ——题记  水 火  在渥太华停留时间很短,却让我看到了一年出现一次的画面。唉,我的眼福不差,都让我遇上了!  国会大厦前的广场,相当宽阔。这天,我们刚到,就见广场左右两边,各摆着一排栏杆。中间站着几个加拿大警察,警惕的眼光扫视四周。  不一会,有一大群人,举着土耳其国旗,排队走来,聚集在
期刊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里说:(北宋)熙宁年间,名将王韶打了一次比较重要的胜仗,手下皆以“功”升官,而皇城使、原州的长官桑某却“独辞不受”新的更巍峨的“乌纱帽”,他说“羌虏畏国威灵,不战而降”,而我“自知无功,故不受”。“时人重其知耻”。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看来,尊重那些实事求是且有道德、有觉悟的人,应该是个优良的传统,它对于形成扶正祛邪的氛围,实在非常重要。西夏“不战而降”,功在“国
期刊
明朝初期,为官之人对于积聚财富不是十分看重。明人何良俊在他的《四友斋丛说卷之三十四》“正俗一”中有这样的文字:宪、孝两朝以前,士大夫尚未积聚。如周北野(佩),其父舆为翰林编修。北野官至郎中,两世通显,而其家到底只如寒士。曹定庵(时中),其兄九峰(时和),举进士有文章,定庵官至宪副,弟时信亦京朝官,与李文正结社赋诗,门阀甚高,其业不过中人十家之产。他如蒋给事(性中)、夏宪副(寅)、许佥宪(璘),致仕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犹太人几乎是“天才商人”的代名词。曾经有一种说法:“美国的财富在犹太人手里。”但当我读到《犹太人的神思维》一文,却发生了疑问。一个犹太人走进一家银行的贷款部,说要借1美元。“只需要1美元?”“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当然,当然!年息为6%。只要您付
期刊
接二连三,听到了几个“暴发户”迅速垮台的消息。这些人,曾经是媒体热捧的创业致富“楷模”,而现在,却成了法院通过媒体曝光的“老赖”。时间相距并不算长,前后比照,却让人恍如隔世。  关于他们的失敗,有人认为是“命”不好,有人认为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却觉得,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他们的躯体飞速地跑起来了,但他们的灵魂还没跟上——这几个失败的“前富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化底子和后天修
期刊
提及现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散木,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书画署款,所钤印文,或居所、书斋、作品集题名,喜用的那些词语,个个“语不惊人死不休”,俱可归入时下所谓“重口味”序列。  如:邓散木作画、题字的落款,喜署“粪翁”“海上逐臭之夫”。据云,“粪翁”来自《荀子·强国篇》:“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意为厅堂上面尚未打扫,那么郊外的野草就顾不上清除。言下之意,似欲清除一下世间杂草与污秽。沪上报纸当年介绍邓氏
期刊
“红颜祸水”这一俗语,源远流长,广散于中国的历史典籍中,所谓“殷宠妲己,周溺褒姒,汉嬖飞燕,唐耽杨妃”等论调,都意在说明“红颜”是历代帝王败国亡身的“祸水”。  “红颜祸水”赋予了女性特别是美貌女性太多不公正的待遇,暗含着深刻的性别歧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大糟粕。  就拿“唐耽杨妃”来说,似乎“安史之乱”爆发,致盛唐由盛转衰,是由这位红颜女子杨玉环造成的。岂不冤枉?我曾仔细翻过不少有关那段历
期刊
1950年八九月间,李克农(时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长)转告罗瑞卿,有一次毛泽东同李谈话,对公安部不向他写报告很不满意。罗瑞卿听后立即去见毛泽东,并向毛泽东说报告写了。毛泽东严厉地说:“写了,拿我的收条来。”罗解释说,是报总理转呈主席的。后来周恩来知道了此事,去向毛泽东解释:“公安部的一些报告,压在我那里,未及时呈送主席。”(黄瑶、张明哲等:《罗瑞卿传》第263~264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皇帝有几许可以数得过来,相爷这个职数则没见过统计。由于位高权重,他们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或轻或重、或正或负的作用。相爷用点阴谋或阳谋支配朝纲或将对手放逐乃至修理至死都是常有之事。相爷是不会也无需亲自动手开打的,相爷直接开打纯属非常态,大约不到怒不可遏之时不会出手,所以相爷开打难免使人过目难忘。  李迪是宋真宗时的相爷。同为相爷的丁谓在排挤了寇准后擅权用事,甚至任命官员也不商议,李迪愤然与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