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佛西农民教育戏剧实验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in85281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32年初至1937年,熊佛西等戏剧家为了唤起农民“向上的意识”,在河北定县展开以农民为对象的文艺大众化研究和实验,称作定县农民戏剧实验。他们革新乡村戏剧舞台和表演技艺,创作符合农民审美趣味的话剧作品,探索一整套农民戏剧的新模式,追求与其他文艺大众化活动不同的新途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是雅俗夹缝中的另类启蒙,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中国教育戏剧的发展和崛起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熊佛西;农民戏剧;教育戏剧;另类启蒙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0)36-0075-02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
  教育戏剧起源于英国的戏剧教育,主要指学校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戏剧方法。但从教育戏剧在我国的长远发展来看,教育戏剧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相关概念的泛化、误用和混淆现象随处可见。可以说在国内并没有关于教育戏剧明确的概念定义。本文将从教育戏剧的发展及现状、成因与结果等方面来分析,尝试性地给出一个教育戏剧的概念定义。
  (一)教育戏剧概念的发展现状——混淆、泛化
  提起教育戲剧,大家很容易的会想到另一个名词:戏剧教育。很多人会混淆地将二者认为是同一概念,其实不然。教育戏剧最早是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他只是针对当时的工人运动提出将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来引导工人和广大群众,是素质教育的层面的一个概念,将人们喜欢观看的戏剧结合教育层面的深层内涵,运用表演的方式对特定社会群众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教化。而戏剧教育在中国古代就有所体现,常说的“六艺”就是其表现——唐代的“梨园”、清末民初的各种外国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的学生演剧等。随后,各式各样的校园戏剧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对比可知,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虽然都是将戏剧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但二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熊佛西开展的定县戏剧实验则是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对特定的人群素质提升以及推广新兴话剧形式,就其本质目的来看,他的农民戏剧实验更近乎教育戏剧方面而不是戏剧教育。
  (二)熊佛西农民教育戏剧——新形式、新发展
  在现代高校教育史上,熊佛西的教育戏剧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家,他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熊佛西曾先后任教于多所戏剧艺术院校,他积极探索各种教育方式,致力于将戏剧传播到最广大群众深处。他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自由独立的人格。他的教学原则是“以博大包容的精神,建立研究和思想自由”。熊佛西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他到定县进行农民戏剧实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1932年到1937年间,他带领着“艺专”戏剧系的部分师生前往河北定县开展农民戏剧运动。他认为社会需要发展,农民的素质需要提升,必须重视社会教育,运用戏剧表演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素质教育是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在娱乐中给民众以思想教育,在民众普遍教育中给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加速剂。
  在熊佛西带领的戏剧实验下,教育戏剧的概念也逐渐走向系统和完善,更多的学者、教育家明白教育戏剧的重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教育戏剧、社会教育戏剧等。熊佛西领导的这种戏剧形态,不仅形成了农民教育戏剧这样一种戏剧新形式,更为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二、思想发展:农民教育戏剧的功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人口居多的国家,近现代一切的改革、革命都要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而考虑到一个事实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看书看报等方式难以高速有效地达到目的,熊佛西决定用直观形象的戏剧形式来激发农民革新意识。它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戏剧成就最为显著的一次活动。
  思考到当时的国情,熊佛西认为“戏剧是农民唯一的教育”。他认为,首先要找到一种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方法。根据中国广大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来看,戏曲、话剧等多种形式的娱乐方式更为他们所接受。但大多戏剧中都沿袭着一些传统的“封建主义陋习”,例如因果报应、男尊女卑、愚忠愚孝等等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观念。戏剧“本应与大众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而现在流行的传统的戏剧却这样充满了封建遗毒,不合乎这一时代的需要”。所以熊佛西将涵盖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新兴话剧引进农村,把想展现给农民们的新思想以生活化的对话、情景化的环境传播给他们,让他们更易接受的同时促进思想的进步。
  就戏剧本身的发展来看,推行农民教育戏剧是戏剧大众化、普遍化的关键所在。在熊佛西开展农民戏剧运动以前的中国话剧虽然也在努力地将话剧走向大众,但只停留在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并未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熊佛西看到这些话剧发展的重点问题所在,即没有和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他说:“近年来我们虽有了‘戏剧大众化’的口号,但仅仅是口号而已,对于大众戏剧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始终没有表征的研究和实验。” 因此,“我们要把戏剧大众化,要致力于大众戏剧的实践,要站在农民当中创造一种新的农民戏剧,必须与农民打成一片,必须深入农村。”他希望通过戏剧农民化来促进中国新兴话剧大众化,让戏剧大众化在中国不再只是一个空喊的口号。而他的这种农民主体的教育模式创造了一个新的开始,使话剧的发展具有了中国的特色,为话剧艺术民族化、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谓农村戏剧,除了负有扩大戏剧运动的任务之外,更有教化农民,提高其审美观念与生活趣味的使命。” 但话剧农民化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农民的审美倾向,而是要以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将新思想、新观念糅杂在其中传送给他们,并且提升他们的相关能力,一味地迎合只会走向更加堕落的未来。总之,熊佛西以通俗的话剧作为农民教育运动的载体,对广大的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了农民戏剧作为教育戏剧这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型话剧形式的功能作用。   三、影响:中国教育戏剧的新发展
  熊佛西的农民戏剧教育是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戏剧。他开创的定县戏剧教育模式,是中国教育戏剧史上的一条新路途。
  新发展称之为新,正是因为它有着和以往戏剧展现的不同之处。首先,定县农民戏剧更讲究为大众戏剧,它使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三者一体,把大众教育融入戏剧活动。
  “通俗戏剧”一直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目标。五四时期,主要体现在作品对普通人的描写上;左翼时期,主要体现在为公众写作和表演上。但从作品的演绎来看,这些大多数都是自上而下的。定县话剧实验是将文艺大众化的空洞口号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实验。它不仅在农村亲自演出,而且培养了观众的欣赏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成为这场戏剧实践的主体,发挥本我的力量。在实践期间,他们建立自己的剧团、创作自己的剧本、演出自己的剧目,将教育主体和受体结合自己的演出角色,三者融为一体、高度统一。这样,大众戏剧教育不再是不平等的愚昧施教,而是创造出一种彻底大众地、平视平等的“民众戏剧”,政治化的韵味不像从前那般浓烈了。
  其次,为了实现普及社会教育的目标,这是一场宣传和普及戏剧和戏剧表演内容的运动,也是一种新的戏剧教育形式。农民奉行平等对话的态度,在创建假想情景和描绘假想情景时,农民可以将其理解为一项原则,并倾听他们的感受,许多艺术作品得到农民的广泛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演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众性,真正地了解了农民大众对于戏剧表演的要求以及希望戲剧发展的方向,而不是浮于表面的“为农民创作”,这一点是之前的“民众戏剧”没有真正落实的,对现代教育戏剧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启示意义。
  在舞台表演方式上,他采取“开放舞台、观演合一”的露天剧场进行演出。这种舞台没有物体遮挡,直接面向观众,最大限度地将表演与观众拉近,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地来欣赏作品。这种演出方式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推广 ,在现代的剧场演出也是备受推崇的,它打破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真正地把平等做到了演出中,打破传统话剧的“第四堵墙”。
  熊佛西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剧场艺术、观演艺术上的先锋造诣,为后来的剧场艺术发展也都做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最后,随着熊佛西农民戏剧运动的开展,它的规格也逐渐走向系统化。熊佛西开创其独特的教学规划方式:不设一年级、二年级的院校,主要系统学习戏剧的基本概念;三年级和四年级由三个组组成:编剧、表演和舞台,每个组都有自己的课程。注重作家的文字能力的同时非常重视戏剧实践,并组织了几场演出。此次实践活动为中国的正规戏剧教育铺平了道路,民主教育剧院的发展更加强劲,戏剧更加流行,为中国现代教育剧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结语
  熊佛西农民戏剧运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革命,它在戏剧表演、剧本创作、受众形式等各方面都有着革新意义。熊佛西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拓荒者之一,对推动中国戏剧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其众多的戏剧活动中,尤以三十年代初他在定县主持的农民戏剧实验影响最为深远,更加值得思索和研究。熊佛西在“农民剧本”中,着重关注戏剧大众性和戏剧教育性。通过对农民戏剧实验的剖析研究,有助于大家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戏剧运动的得失,同时也丰富大家了对当下及未来戏剧的教育性研究和大众性思考研究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熊佛西.戏剧大众化之实验[A].熊佛西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677.
  [2]熊佛西.戏剧大众化之实验[A].熊佛西文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699.
  [3]熊佛西.中国戏剧运动的两大出路[A].熊佛西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834.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欧美小说的开山之作,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研究不胜枚举,而却鲜有人以田园理想为切入点剖析小说意涵。本文立足于英美田园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文本的解读,阐述本文中多层次的田园理想,并剖析小说所展现的作者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鲁滨孙漂流记》;田园理想;城乡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是近年来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流行模式之一,四川白马藏族文化的产业开发现面临开发模式老套、吸引力不足等各种因素,将传统的白马藏族文化与流行的沉浸式商业模式开发有机结合,是未来文旅项目开发的新模式之一。  【关键词】白马藏族文化;沉浸式体验;文化产业项目;产业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
期刊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极大程度地推动了黑龙江省的旅游事业。黑龙江省冬季十分漫长,当地人民利用丰富的冰雪资源创造出了独特的冰雪文化,满足了现代人对冰雪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冰雪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将思考关于黑龙江省冰雪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黑龙江省;冰雪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TB472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西奥·松德迈尔对待异域文化的三种模式理论和吉尔特·霍夫斯戴德的四个维度理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析德国文学作家西蒙·哈尔的作品《中国,你是谁?》中“李斌”的人物形象。试图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中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探索出对待异域文化的正确视角与方式方法。  【关键词】异域文化;文化维度理论;理解与沟通;文化互荣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革命精神。庆阳作为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其境内红色资源丰富,特点鲜明,品质极高,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价值。但在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存有不少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湖南省长沙市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奠基于2016年。它是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经典作品之一,其结构富有女性曲线美,体现了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强烈的个人风格,飘逸如丝带一样的女性元素,如一朵国色天香的芙蓉花。  【关键词】建筑设计;女性美;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52-02  梅溪湖国际
期刊
【摘要】在男性服装史上,伟大的男性化放棄发生在18世纪的末期,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男士的服装样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以及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男士服装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无论男女,服装的潮流主要由贵族阶层所引导,且男女服饰都充满了极度奢华的气质和女性形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体现出法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但是在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工业革命后,男女服饰开始体现出性别差异,并
期刊
【摘要】戏剧教学应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没有将戏剧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就可能会有理解理论知识的困难。由此,新疆大学林基路艺术剧社给予了学生创作红色历史话剧《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机会,以强化学生对于戏剧理论的领会,并学会如何真枪实剑地运用理论到实际的话剧写作上。  【关键词】红色话剧;戏剧教学;戏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行为,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造型方案。隐喻是人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隐喻在图像修辞中的应用起到了加强图像形象性、吸引受众注意力、引发受众情感、达到受众认同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广告隐喻和图标隐喻。  【关键词】图像修辞;隐喻;图像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第二钢琴奏鸣曲》Op.2 no2是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是其首次添加了诙谐曲的钢琴奏鸣曲作品。这首奏鸣曲的诞生,不仅明显地体现了贝多芬未来的创作意识方向,在内容上非常绚丽多彩,富有蓬勃朝气,表达出贝多芬想要通过自己的才华寻求出一条独特道路的愿望,其中的表现欲望与思想情感都极其热烈,是具有极大学术研究价值的贝多芬早期作品之一[1]。  【关键词】贝多芬;《第二钢琴鸣奏曲》;音乐艺术;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