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内涵丰富的话题,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群众文化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宜居环境建设、乡村村规民约的形成、依法治理乡村等方面论述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群众文化 乡村振兴 地位 作用
一、引言
文化是一種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历史意识形态领域的沉淀和聚合的产物,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普遍认同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全民族共同的智慧的结晶。在某种程度上讲,先进文化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软实力。群众文化,以其浓厚的民俗性、参与的广泛性,通俗、易懂,易于被基层群众所接受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趋向,在无形中提高着民众的文化修养、陶冶着民众的情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因此,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即将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对乡村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乡规民约的形成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二、群众文化有助于凝聚人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群众文化具有自娱自乐的特性,一般是群众自编自演,让表演者、观众的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如流行于安定区乡村的小曲演唱,其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也体现出了切合时代的特点。
(一)以节庆活动、民俗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文化,推动乡村经济的交流发展
群众文化的起源在于原始的祭祀和各类庆典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原始祭祀活动的内容已经被大大地弱化,只有原始崇拜——庙会文化还是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既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同时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在群众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从某种意义上讲,庙会文化已经远远超越了自身的文化价值,更多的是经济文化的流通。另外,岁节时令文化形式即每年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的变化,年节时传统欢庆的喧闹、热烈色彩,不但推动着节庆活动大众化,提高了节庆的知名度,而且演化成了旅游业、餐饮业、商品零售业、工艺品制造业发展的大平台。许多地方的节庆活动已经成功地吸引外界众多的关注与投资目光,加速了地方旅游产业化、消费节庆化的进程,达到了经济与文化联手共赢的目的。而群众文化作为这种文化现象的直接推动者,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转变着群众的观念,促进了乡村经济形式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群众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提升了乡村经济的文化品位
群众文化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群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文化志愿工作队伍的正面引导,群众文化在不断地丰富着乡村文化产业的内涵,提升着乡村产业的文化品位,提高了乡村产业的高附加值。逛庙会、赏鲜花、载歌载舞、填词赋诗以往是高雅人士的生活情趣,如今,通过丰富多彩的庙会、节庆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春天赏花、夏天纳凉、秋天登高、冬天赏雪,凡是节日做得好的地方,乡村经济一定繁荣。同时,文化职能部门也很好地利用起这些庙会、节会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化工作志愿者针对“三农”发展的新思想、新政策,开展专题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帮助村民更好地理解、认识当前政策与形势,转变村民的观念,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帮助。例如安定区巉口的康庄花园、玉泉山庄、朱家庄花会、李家峡的马兰节、锦鸡塬的庙会等,集旅游、商品零售、赏花、瓜果采摘等于一体,推动乡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群众文化有助于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成了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也为中国迈向生态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实现城乡两元文明共生、城乡均衡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留住青山绿水,绿水青山是创建生态宜居工程最基础的条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建设乡村宜居工程中正确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一论断,把其作为生态宜居建设最重要的理念,需要发挥群众文化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功能,通过大力宣传、引领人们转变观念,开展生态宜居的创建工作。
(一)群众文化通过宣传教育,为乡村生态宜居工程建设绘就蓝图
乡村生态宜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层面,即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建设质量和好的环境的选择,有了好的环境,才能让居者感到舒适,才能改变乡村面貌;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即生态宜居,必须在生态上做足文章,主要做好文化建设,包括环境的整治,文化元素,尤其是群众文化元素的楔入,让居者感到关切,体会到真正的乡村气息,也让参访者感受到乡村文化的亲切。通过发挥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职能,既可以让乡村环境美起来,还可以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奠定基础。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结合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不断增加文化投入、开办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活动,对民间手工艺加大传承保护力度,在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增强乡村经济的活力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另外,通过创意性村居的建设,打造了一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农家乐、乡村一日游旅游景点,例如安定区的“鲁锋佳酿”酿酒工艺、艺梅剪纸公司、福台农家乐等,增强了安定旅游文化的竞争力,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开展群众文化内涵的发掘,提升乡村生活品位
群众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其所蕴含的崇尚自然、勤劳俭朴、邻里和睦、宽厚敦实、长幼有序、悌孝忠义等文化基因,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深入发掘群众文化中的传统理念,以多种传播手段,利用本土文化名人的才智,创作出更多有乡村特点的优秀文化内容,营造新的乡村文化氛围。同时,鼓励农民根据自身优势,为传承民间文学、传播民间手艺和民间艺术,丰富村民的文化记忆,提升文化魅力尽职尽力。
四、发挥群众文化教育职能,全面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的实效性
(一)提升乡村文化生活的品位
提升乡村生活品位,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的内容,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曾经在温饱尚成问题的阶段,精神需求无从谈起,但现在,城乡人民物质生活不断发展,目前我们肩负着农村文化普及、传统文化传承的多重任务。要从多方面入手,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通过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方位提升村民的生活品位,为创建生态宜居、精神生活丰富的乡村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发挥群众文化的自律性
群众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基础,这些道德素养有着规范人们言行的职能,让人们明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言行。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乡村治理具有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在群众文化中也有一部分是传统文化异化的产物,例如农村的宗族势力和“圈子”社会,又如农村妇女权益的保障问题,这些现象既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又不利于凝聚力量发展农业农村,是应当根除的现象。
五、结语
总之,群众文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开阔群众的眼界,转变群众的观念,能够促进好的乡风民约的形成,因此,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维锋.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国路径[J].农村工作通讯,2018(05):61.
[2]景建军.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现代交际,2020(08):233-234.
[3]赵春.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6(12):132.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8(18):19-20.
(作者简介:陈志芳,女,大专,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徐梦渔)
关键词:群众文化 乡村振兴 地位 作用
一、引言
文化是一種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历史意识形态领域的沉淀和聚合的产物,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普遍认同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全民族共同的智慧的结晶。在某种程度上讲,先进文化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软实力。群众文化,以其浓厚的民俗性、参与的广泛性,通俗、易懂,易于被基层群众所接受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趋向,在无形中提高着民众的文化修养、陶冶着民众的情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因此,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即将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对乡村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乡规民约的形成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二、群众文化有助于凝聚人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群众文化具有自娱自乐的特性,一般是群众自编自演,让表演者、观众的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如流行于安定区乡村的小曲演唱,其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也体现出了切合时代的特点。
(一)以节庆活动、民俗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文化,推动乡村经济的交流发展
群众文化的起源在于原始的祭祀和各类庆典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原始祭祀活动的内容已经被大大地弱化,只有原始崇拜——庙会文化还是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既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同时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在群众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从某种意义上讲,庙会文化已经远远超越了自身的文化价值,更多的是经济文化的流通。另外,岁节时令文化形式即每年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的变化,年节时传统欢庆的喧闹、热烈色彩,不但推动着节庆活动大众化,提高了节庆的知名度,而且演化成了旅游业、餐饮业、商品零售业、工艺品制造业发展的大平台。许多地方的节庆活动已经成功地吸引外界众多的关注与投资目光,加速了地方旅游产业化、消费节庆化的进程,达到了经济与文化联手共赢的目的。而群众文化作为这种文化现象的直接推动者,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转变着群众的观念,促进了乡村经济形式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群众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提升了乡村经济的文化品位
群众文化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群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文化志愿工作队伍的正面引导,群众文化在不断地丰富着乡村文化产业的内涵,提升着乡村产业的文化品位,提高了乡村产业的高附加值。逛庙会、赏鲜花、载歌载舞、填词赋诗以往是高雅人士的生活情趣,如今,通过丰富多彩的庙会、节庆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春天赏花、夏天纳凉、秋天登高、冬天赏雪,凡是节日做得好的地方,乡村经济一定繁荣。同时,文化职能部门也很好地利用起这些庙会、节会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化工作志愿者针对“三农”发展的新思想、新政策,开展专题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帮助村民更好地理解、认识当前政策与形势,转变村民的观念,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帮助。例如安定区巉口的康庄花园、玉泉山庄、朱家庄花会、李家峡的马兰节、锦鸡塬的庙会等,集旅游、商品零售、赏花、瓜果采摘等于一体,推动乡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群众文化有助于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成了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也为中国迈向生态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实现城乡两元文明共生、城乡均衡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留住青山绿水,绿水青山是创建生态宜居工程最基础的条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建设乡村宜居工程中正确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一论断,把其作为生态宜居建设最重要的理念,需要发挥群众文化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功能,通过大力宣传、引领人们转变观念,开展生态宜居的创建工作。
(一)群众文化通过宣传教育,为乡村生态宜居工程建设绘就蓝图
乡村生态宜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层面,即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建设质量和好的环境的选择,有了好的环境,才能让居者感到舒适,才能改变乡村面貌;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即生态宜居,必须在生态上做足文章,主要做好文化建设,包括环境的整治,文化元素,尤其是群众文化元素的楔入,让居者感到关切,体会到真正的乡村气息,也让参访者感受到乡村文化的亲切。通过发挥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职能,既可以让乡村环境美起来,还可以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奠定基础。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结合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不断增加文化投入、开办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活动,对民间手工艺加大传承保护力度,在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增强乡村经济的活力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另外,通过创意性村居的建设,打造了一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农家乐、乡村一日游旅游景点,例如安定区的“鲁锋佳酿”酿酒工艺、艺梅剪纸公司、福台农家乐等,增强了安定旅游文化的竞争力,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开展群众文化内涵的发掘,提升乡村生活品位
群众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其所蕴含的崇尚自然、勤劳俭朴、邻里和睦、宽厚敦实、长幼有序、悌孝忠义等文化基因,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深入发掘群众文化中的传统理念,以多种传播手段,利用本土文化名人的才智,创作出更多有乡村特点的优秀文化内容,营造新的乡村文化氛围。同时,鼓励农民根据自身优势,为传承民间文学、传播民间手艺和民间艺术,丰富村民的文化记忆,提升文化魅力尽职尽力。
四、发挥群众文化教育职能,全面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的实效性
(一)提升乡村文化生活的品位
提升乡村生活品位,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的内容,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曾经在温饱尚成问题的阶段,精神需求无从谈起,但现在,城乡人民物质生活不断发展,目前我们肩负着农村文化普及、传统文化传承的多重任务。要从多方面入手,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通过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方位提升村民的生活品位,为创建生态宜居、精神生活丰富的乡村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发挥群众文化的自律性
群众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基础,这些道德素养有着规范人们言行的职能,让人们明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言行。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乡村治理具有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在群众文化中也有一部分是传统文化异化的产物,例如农村的宗族势力和“圈子”社会,又如农村妇女权益的保障问题,这些现象既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又不利于凝聚力量发展农业农村,是应当根除的现象。
五、结语
总之,群众文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开阔群众的眼界,转变群众的观念,能够促进好的乡风民约的形成,因此,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维锋.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国路径[J].农村工作通讯,2018(05):61.
[2]景建军.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现代交际,2020(08):233-234.
[3]赵春.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6(12):132.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8(18):19-20.
(作者简介:陈志芳,女,大专,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徐梦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