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底,硕士毕业后,我回了一趟初中母校,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但学校里教过我的老师还是第一眼就认出了我,跟我说:“现在学校每年招生还拿你当招牌。”当年的班主任看到我之后依然很感慨,说学校后来有一个小姑娘,经常会向任课老师打听我的事,甚至在高考后也选择了跟我一样的大学。只是那个小姑娘,一定不知道,我上了大学之后经历了怎样的落差。
我们学校的电气专业从专业性质上可以大致区分为电力系统、电机本体设计及控制、电器及其控制三个方向,毕业生会因为方向不同,在工作的选择上产生较大的区别。我的专业大方向是电机本体设计及控制,算是学校的强势专业。
之所以说电机本体设计及控制是我校的强势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是国家科学院院士,并且在这个领域内,学院有着非常强大的师资阵容。当时在报考研究生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周围约半数的学长学姐都进入了中车集团,以株洲中车、青岛四方、唐山中车及长春客车为代表的中车企业效益较好,开出的薪酬约为11万元左右。其他分散地选择了美的、格力、奥克斯、比亚迪等大型私企,这类大型私企普遍工作地点是南方,年薪12到18万元,但是此类大型私企工作制都是996。在找工作的初期,我更倾向于去大型的私企,希望自己能在工作的岗位上学到更多本专业的知识。
由于我是北方人,在找工作初期工作地点在南方的企业并不是我优先投简历的方向,而更愿意向北京、天津的公司投递简历。为了参加招聘会,我在研三前的暑假就准备好了几份简历,针对不同的公司,在简历上做出了不同专业方向的侧重介绍。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内,学习掌握的软件和技能都不止一项,我写简历的时候会根据公司招聘信息,把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详细介绍一下。比如,对于需要电磁设计的公司,我在简历里就会更多介绍Maxwell及ANSYS软件的应用;对于需要硬件设计的公司,则对Alium design之类的软件熟练度及设计经验进行介绍。
第一批在学校举行双选会的企业是中车集团,它由多个城市的中车旗下公司组成,也是学校里历年招聘人数最多且工作待遇最为优越的国营企业。中车集团的招聘持续了两周左右,那段时间,我周围有一半的同学与中车签下第一份三方协议。而我还在寻找。
紧接着来学校举办双选会的是电气领域的大型私企,可能是受周圍同学都已经签订协议的影响,我也将投简历的限制放宽很多,开启了“海投”模式,有的企业因为我在普通高校不给面试机会,也有的因为工作地点太偏远或薪酬太低,我不愿考虑。
漫长的选择时间后,我拿到了第一份offer,是天津的一家电气公司发来的。与中车集团相比,无论是公司规模还是在行业内的地位来讲,这个私企就只能算个小企业了。但是,因为未来的工作与研究方向对口,并且公司位置在天津,算是都能满足我的期待了。
回忆起当时的面试过程,可以说是出乎意料地顺利。这种情况也并非偶然,是由两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公司招聘岗位与专业契合程度很高,二是面试临场发挥充足。在研究生期间,我的课题内有开关电源设计的部分研究,在设计这种电力电子器件的过程中,丰富了我的相关知识,获得了PCB格式版图基础设计的经验。
相较于第一份offer,我的第二份offer拿得就要波折多了。因为电气专业“万金油”的缘故,在开学之初也向通信领域的公司投出过简历,没想到的是,本没有期待的运营商公司竟给了面试机会。经历完两轮面试后有三天等待通知的时间,终于在最后一天的晚上11点,收到了录用通知!
激动之余,冷静地与家人分析了两个职位的差别:天津公司的岗位是研发;而运营商公司的岗位却与研发无关。对于自身来讲,更期待工作上能利用好专业的优势,并且相信研发岗位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家人却更偏向于选择运营商公司,他们认为私企并不会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加班也会比较多。在两份offer选择的这段时间内,我又与多个毕业后进入私企的师兄们进行了沟通,询问他们进入公司的亲身经历,他们给出的回复更多是:私企工作压力较大,是否能提升专业技能依赖于公司安排的岗位,研发岗做的事也有很多是处理数据之类的工作。结合自身条件、家庭期待和调查来的信息,我最终选择了进入运营商公司。
总结出我找工作的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自身惰性太重,在拿到第一个offer之后,不愿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司,导致整个秋招下来只拿到了两个offer。其次,是对公司认识不足,一直对公司岗位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希望私企能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不足之处并非完全具有普遍性,但仍能希望与我情况相近的学弟学妹们能参考一二。
责任编辑:朴添勤
我们学校的电气专业从专业性质上可以大致区分为电力系统、电机本体设计及控制、电器及其控制三个方向,毕业生会因为方向不同,在工作的选择上产生较大的区别。我的专业大方向是电机本体设计及控制,算是学校的强势专业。
之所以说电机本体设计及控制是我校的强势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是国家科学院院士,并且在这个领域内,学院有着非常强大的师资阵容。当时在报考研究生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周围约半数的学长学姐都进入了中车集团,以株洲中车、青岛四方、唐山中车及长春客车为代表的中车企业效益较好,开出的薪酬约为11万元左右。其他分散地选择了美的、格力、奥克斯、比亚迪等大型私企,这类大型私企普遍工作地点是南方,年薪12到18万元,但是此类大型私企工作制都是996。在找工作的初期,我更倾向于去大型的私企,希望自己能在工作的岗位上学到更多本专业的知识。
由于我是北方人,在找工作初期工作地点在南方的企业并不是我优先投简历的方向,而更愿意向北京、天津的公司投递简历。为了参加招聘会,我在研三前的暑假就准备好了几份简历,针对不同的公司,在简历上做出了不同专业方向的侧重介绍。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内,学习掌握的软件和技能都不止一项,我写简历的时候会根据公司招聘信息,把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详细介绍一下。比如,对于需要电磁设计的公司,我在简历里就会更多介绍Maxwell及ANSYS软件的应用;对于需要硬件设计的公司,则对Alium design之类的软件熟练度及设计经验进行介绍。
第一批在学校举行双选会的企业是中车集团,它由多个城市的中车旗下公司组成,也是学校里历年招聘人数最多且工作待遇最为优越的国营企业。中车集团的招聘持续了两周左右,那段时间,我周围有一半的同学与中车签下第一份三方协议。而我还在寻找。
紧接着来学校举办双选会的是电气领域的大型私企,可能是受周圍同学都已经签订协议的影响,我也将投简历的限制放宽很多,开启了“海投”模式,有的企业因为我在普通高校不给面试机会,也有的因为工作地点太偏远或薪酬太低,我不愿考虑。
漫长的选择时间后,我拿到了第一份offer,是天津的一家电气公司发来的。与中车集团相比,无论是公司规模还是在行业内的地位来讲,这个私企就只能算个小企业了。但是,因为未来的工作与研究方向对口,并且公司位置在天津,算是都能满足我的期待了。
回忆起当时的面试过程,可以说是出乎意料地顺利。这种情况也并非偶然,是由两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公司招聘岗位与专业契合程度很高,二是面试临场发挥充足。在研究生期间,我的课题内有开关电源设计的部分研究,在设计这种电力电子器件的过程中,丰富了我的相关知识,获得了PCB格式版图基础设计的经验。
相较于第一份offer,我的第二份offer拿得就要波折多了。因为电气专业“万金油”的缘故,在开学之初也向通信领域的公司投出过简历,没想到的是,本没有期待的运营商公司竟给了面试机会。经历完两轮面试后有三天等待通知的时间,终于在最后一天的晚上11点,收到了录用通知!
激动之余,冷静地与家人分析了两个职位的差别:天津公司的岗位是研发;而运营商公司的岗位却与研发无关。对于自身来讲,更期待工作上能利用好专业的优势,并且相信研发岗位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家人却更偏向于选择运营商公司,他们认为私企并不会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加班也会比较多。在两份offer选择的这段时间内,我又与多个毕业后进入私企的师兄们进行了沟通,询问他们进入公司的亲身经历,他们给出的回复更多是:私企工作压力较大,是否能提升专业技能依赖于公司安排的岗位,研发岗做的事也有很多是处理数据之类的工作。结合自身条件、家庭期待和调查来的信息,我最终选择了进入运营商公司。
总结出我找工作的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自身惰性太重,在拿到第一个offer之后,不愿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司,导致整个秋招下来只拿到了两个offer。其次,是对公司认识不足,一直对公司岗位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希望私企能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不足之处并非完全具有普遍性,但仍能希望与我情况相近的学弟学妹们能参考一二。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