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品课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激活思品课课堂教学氛围,是当前农村中学思品课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涉及到许多的方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从教学中的八个“巧”字入手,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氛围;兴趣
农村中学思品课普遍存在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错位和“满堂灌”及成人化模式泛滥的倾向。同时,思品课又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学生不感兴趣,要想让学生掌握好这门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因此,思品课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激活思品课课堂教学氛围,是当前农村中学思品课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涉及到许多的方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从教学中的八个“巧”字入手,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与感想。
一、“巧”设激趣
“巧”设开端激趣。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等。如学习“孝敬父母”时,我首先请全班同学唱陈红的《常回家看看》 ;当讲到成年子女对父母应尽赡养义务时,就播放满文军的《懂你》,从而让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
二、“巧”贴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我们应怎样才能维 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如,在教学“正当防卫”时,新课伊始,我就对学生说:“我们知道,打伤人都要负法律责任的,可是有一次,小明打伤了小王却不用负责任。”每个同学都表现出惊讶的神情,都急着要知道老师究竟有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三、“巧”设讨论
“讨论”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思品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做诚实的人”一课时,可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诚实,学生通过讨论,对“诚实”这一道德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讨论:“是不是对所有人都要诚实?对陌生人、对坏人应怎样做呢?”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是有的学生说得很肤浅,也要多表扬,再引导,这样就能把对“诚实”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学生讨论得很投入、很热烈、也很全面。这样通过分组,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也给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四、“巧”用多媒体
人获取信息,靠的是眼见、耳听、鼻闻、触摸还有舌头尝的方法,而用眼见和耳听是主要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则是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我在讲国情部分时,利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提高课堂效率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播放音乐、录像、图片,利用音乐、录像、图片,可以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对学习品德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只能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否则也会适得其反。
五、“巧”设课堂结尾
课堂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思品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化龙点睛”的结束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因势利导,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它同时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声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的语言精练,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作好铺垫。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代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要上好思品课,就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真正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氛围;兴趣
农村中学思品课普遍存在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错位和“满堂灌”及成人化模式泛滥的倾向。同时,思品课又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学生不感兴趣,要想让学生掌握好这门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因此,思品课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激活思品课课堂教学氛围,是当前农村中学思品课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涉及到许多的方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从教学中的八个“巧”字入手,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与感想。
一、“巧”设激趣
“巧”设开端激趣。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等。如学习“孝敬父母”时,我首先请全班同学唱陈红的《常回家看看》 ;当讲到成年子女对父母应尽赡养义务时,就播放满文军的《懂你》,从而让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
二、“巧”贴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我们应怎样才能维 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如,在教学“正当防卫”时,新课伊始,我就对学生说:“我们知道,打伤人都要负法律责任的,可是有一次,小明打伤了小王却不用负责任。”每个同学都表现出惊讶的神情,都急着要知道老师究竟有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三、“巧”设讨论
“讨论”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思品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做诚实的人”一课时,可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诚实,学生通过讨论,对“诚实”这一道德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讨论:“是不是对所有人都要诚实?对陌生人、对坏人应怎样做呢?”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是有的学生说得很肤浅,也要多表扬,再引导,这样就能把对“诚实”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学生讨论得很投入、很热烈、也很全面。这样通过分组,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也给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四、“巧”用多媒体
人获取信息,靠的是眼见、耳听、鼻闻、触摸还有舌头尝的方法,而用眼见和耳听是主要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则是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我在讲国情部分时,利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提高课堂效率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播放音乐、录像、图片,利用音乐、录像、图片,可以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对学习品德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只能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否则也会适得其反。
五、“巧”设课堂结尾
课堂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思品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化龙点睛”的结束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因势利导,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它同时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声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的语言精练,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作好铺垫。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代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要上好思品课,就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真正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