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门独具特性的科学艺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音乐的认识、愉悦、审美和教育等功能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在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竞争加剧,观念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由此带来了大量的情绪问题,焦虑、紧张、压抑、烦躁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这使得人们不能不关心情绪的健康问题和调节手法的运用。由于音乐所具有的,为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健康情商的形成有独到之处,因此,中学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一、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
情感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实,音乐能通过物理和心理的两条途径对人发生影响。音乐的物理作用是通过音响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音乐的心理作用则在于: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解除疲劳、平缓血压、稳定心律,从而使心情轻松、愉快。音乐能以旋律、音调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来改变、调节人的情绪。
在认识自己情绪特征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妥善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包括合理表达正面情绪,削弱乃至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安慰与疏导,从而摆脱不良情绪的体验。在恶性情绪中,最为难缠的是妒嫉情绪,俗话中就有“妒火中烧”之说,因为中学生的年龄小,性格特征还不完全成熟,看到别人成功就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偏激或逆反情绪,对此我们教师应给予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如歌曲《幸福》,以真挚的语言道出了幸福的真谛------任何的幸福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得来的,在教唱此曲时,不仅要教会唱旋律,更要教育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为着自己的未来,祖国的未来而自我奋斗,靠自身的努力来超越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而歌曲《校园的早晨》则更显而易见,它那活泼明朗的曲调,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青少年的幸福、自豪及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感。
引導学生自我激励,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敢于直面现实,拥有情绪的自控自制能力,能克制冲动情绪,消除自满情绪,对人对己都能维持高度热忱。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树立自己的信心,有坚定的意志才能走向成功。信心和意志同样是情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等等古训都表明信心与意志的重要性。音乐教育让学生增强信心、磨练意志。一个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的学生,在一次偶然的歌唱中,高歌一曲,结果迎来了阵阵掌声,从此使他增强了上台的信心。而学习乐器或声乐,必须要有恒心、意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事无成的。
教育和指导学生要开阔胸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激动愤怒,形成 性格上的暴躁习性。因此,教师要引导青少年逐渐养成沉着稳重的涵养与谦逊质朴的美德,使他们性格开朗;对人对事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问题,避免以偏概全;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如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作的第九交响曲最后乐章《欢乐颂》,向全人类发出了“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召唤,充分体现了音乐家“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听来令人振奋,撼人肺腑。因此,教育学生要学习音乐家宽广的胸怀和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以贝多芬的那句名言“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来勉励自己。
二、促进共感能力的培养
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情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效,它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西柏林阿思特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凯乐夫人在介绍他们对音乐教学目的认识时,讲到音乐课可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和开朗性格,学会怎样与周围的人相处。
现在的中学生往往因为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喜欢一切从自我出发,对别人不同的性格、意见、态度难以容忍,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又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团结合作。由于音乐不存在语言、文字、种族和国界的障碍,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与距离拉近最为直接。他们通过乐音流动之瞬间,伴随音乐旋律、节奏、调性和音强等诸多特性要素的表达,来感受、认知音乐作品的背景及内涵,并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进行形象思维,再现或复制作者的情感意识和音乐形象的塑造过程,引发自己与其他人的共感共鸣和心灵的沟通。由于音乐活动所具有的诸多群体性协作性,在诸如合奏交响、和声合唱、协奏重奏等二度创作中,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共感能力才能得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此时音乐教师就应该在活动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合作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有宽容心境和合作精神的人,会理解他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和他人团结协作,共同把事情做好。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合作,这一过程即是良好共感能力的培养,这种共感过程的形成,有助于人们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养成,对于人际交流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很有促进作用。
在合唱、合奏中,队员都要以和谐为前提,突出主旋律而不可喧宾夺主。处于伴唱伴奏、副旋律、次声部时,要求队员起到甘当绿叶映红花的作用。音乐作品表现的这种相互配合水乳交融的关系正是我们协调人际关系所需要的。实践证明,喜欢音乐并表现突出的人,性格大都开朗,与人相处也大都具有亲和力、讨人喜欢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似乎道出了音乐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久的。突然间,音乐象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此外,音乐还可以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古希腊的教育是以人的身心美的协调发展为目的,音乐与体育同样受到重视,谓之体育造就人的外形,音乐养成人的内心,最终形成一种完美、协调的人格。
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们不但可以从音乐中获得心灵的升华,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和慰藉。我们音乐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细细欣赏、认真体会,使其内心情感倾注到作曲家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在高雅的音乐艺术的熏陶下,身心愉悦,灵魂升华,从而不断提高情商水平,培养高尚情操。
一、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
情感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实,音乐能通过物理和心理的两条途径对人发生影响。音乐的物理作用是通过音响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音乐的心理作用则在于: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解除疲劳、平缓血压、稳定心律,从而使心情轻松、愉快。音乐能以旋律、音调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来改变、调节人的情绪。
在认识自己情绪特征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妥善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包括合理表达正面情绪,削弱乃至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安慰与疏导,从而摆脱不良情绪的体验。在恶性情绪中,最为难缠的是妒嫉情绪,俗话中就有“妒火中烧”之说,因为中学生的年龄小,性格特征还不完全成熟,看到别人成功就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偏激或逆反情绪,对此我们教师应给予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如歌曲《幸福》,以真挚的语言道出了幸福的真谛------任何的幸福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得来的,在教唱此曲时,不仅要教会唱旋律,更要教育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为着自己的未来,祖国的未来而自我奋斗,靠自身的努力来超越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而歌曲《校园的早晨》则更显而易见,它那活泼明朗的曲调,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青少年的幸福、自豪及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感。
引導学生自我激励,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敢于直面现实,拥有情绪的自控自制能力,能克制冲动情绪,消除自满情绪,对人对己都能维持高度热忱。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树立自己的信心,有坚定的意志才能走向成功。信心和意志同样是情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等等古训都表明信心与意志的重要性。音乐教育让学生增强信心、磨练意志。一个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的学生,在一次偶然的歌唱中,高歌一曲,结果迎来了阵阵掌声,从此使他增强了上台的信心。而学习乐器或声乐,必须要有恒心、意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事无成的。
教育和指导学生要开阔胸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激动愤怒,形成 性格上的暴躁习性。因此,教师要引导青少年逐渐养成沉着稳重的涵养与谦逊质朴的美德,使他们性格开朗;对人对事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问题,避免以偏概全;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如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作的第九交响曲最后乐章《欢乐颂》,向全人类发出了“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召唤,充分体现了音乐家“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听来令人振奋,撼人肺腑。因此,教育学生要学习音乐家宽广的胸怀和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以贝多芬的那句名言“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来勉励自己。
二、促进共感能力的培养
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情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效,它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西柏林阿思特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凯乐夫人在介绍他们对音乐教学目的认识时,讲到音乐课可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和开朗性格,学会怎样与周围的人相处。
现在的中学生往往因为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喜欢一切从自我出发,对别人不同的性格、意见、态度难以容忍,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又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团结合作。由于音乐不存在语言、文字、种族和国界的障碍,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与距离拉近最为直接。他们通过乐音流动之瞬间,伴随音乐旋律、节奏、调性和音强等诸多特性要素的表达,来感受、认知音乐作品的背景及内涵,并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进行形象思维,再现或复制作者的情感意识和音乐形象的塑造过程,引发自己与其他人的共感共鸣和心灵的沟通。由于音乐活动所具有的诸多群体性协作性,在诸如合奏交响、和声合唱、协奏重奏等二度创作中,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共感能力才能得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此时音乐教师就应该在活动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合作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有宽容心境和合作精神的人,会理解他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和他人团结协作,共同把事情做好。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合作,这一过程即是良好共感能力的培养,这种共感过程的形成,有助于人们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养成,对于人际交流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很有促进作用。
在合唱、合奏中,队员都要以和谐为前提,突出主旋律而不可喧宾夺主。处于伴唱伴奏、副旋律、次声部时,要求队员起到甘当绿叶映红花的作用。音乐作品表现的这种相互配合水乳交融的关系正是我们协调人际关系所需要的。实践证明,喜欢音乐并表现突出的人,性格大都开朗,与人相处也大都具有亲和力、讨人喜欢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似乎道出了音乐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久的。突然间,音乐象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此外,音乐还可以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古希腊的教育是以人的身心美的协调发展为目的,音乐与体育同样受到重视,谓之体育造就人的外形,音乐养成人的内心,最终形成一种完美、协调的人格。
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们不但可以从音乐中获得心灵的升华,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和慰藉。我们音乐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细细欣赏、认真体会,使其内心情感倾注到作曲家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在高雅的音乐艺术的熏陶下,身心愉悦,灵魂升华,从而不断提高情商水平,培养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