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事开头难,但初中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自豪,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而且女同学占多数。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起步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一、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自豪感和迫切心情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现用新教材较原教材能比较容易达到这一目的。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们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教师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宣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如“引言”中的演示实验1,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杯子应固定在桌面上(抓在手上不可靠),当教师用木尺敲击硬塑料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自由主地用手做接的架势,他担心鸡蛋会掉在他面前的桌面上打破。突然鸡蛋落到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又如第三章第二节的演示实验2,若用一般的橡皮筋来做既看不出振动快慢,又听不出音调高低,如用钢直尺来做,把一端压在桌子边缘上,拨动另一端,钢直尺的振动快慢非常明显,音调高低非常清楚,效果很好。
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第一章第二节分组实验的第三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若按书上的图排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子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第一次做实验的初二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高兴地笑了,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二、疏通教材,排除难点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了难度.但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中还是会感到有困难的,他们一遇困难一般都会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在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力、声、热、光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不觉得它深奥.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之处.如第一章第二节最后的一个条目“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学生在记录数字时,总写不正确,可以说是个小难点.教师在这里不必花很大力气讲解举例,否则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简化些,就讲一种目前学生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然后在黑板上画图:用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让学生写出结果就行了。这样疏通教材,使学生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困难。另有第二章的“平均速度”,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为选学内容,新教材是必学内容.按理说这是个难点,但由于新教材写得好,简洁明了易懂,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学生一般学习都较平稳.只有在做过“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教师才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变速运动由于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各段路程或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概念,并告诉学生这是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同的地方.至于这方面的定量计算,在这一阶段只限于严格要求解题方式和物理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应注重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师自己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只要老师接触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话是:“物理好学吗?”“物理怎样学?听人家说,物理难学,是吗?”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给他们解释,积极给他们鼓励,并且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能敷衍他们,要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开始几周的课堂教学和书面作业,学生往往因语文水平有限,口头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不高,对说理题的回答总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有话写不出,有理讲不准,罗罗索索。教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理解学生初学物理时的困难,然后做出示范性的答题。开始几周不作过高要求,只要他们答题时能用“物理语言”回答清楚就行,以后慢慢引导,要求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胆子就大了,脑子也开动起来了,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也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能动脑筋的一面.有位学生在回答第三章第二节“想想议议”中“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这些噪声?”时说:“把教室里的空气抽了,噪声就没有了.”还有位学生问:实验室的温度计为什么不做成和体温计一样,离开被测液体仍能读数呢?教师对学生这样的回答和问话,应表扬肯定他们动脑筋的一面,同时给他们予以纠正和解释,学生们高兴得不得了。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前期,应着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害怕心理上下功夫,不必担心这样做会降低标准,影响教学质量.只要我们不放松要求,坚持目标,随着学生思想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深层次变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地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自豪感和迫切心情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现用新教材较原教材能比较容易达到这一目的。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们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教师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宣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如“引言”中的演示实验1,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杯子应固定在桌面上(抓在手上不可靠),当教师用木尺敲击硬塑料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自由主地用手做接的架势,他担心鸡蛋会掉在他面前的桌面上打破。突然鸡蛋落到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又如第三章第二节的演示实验2,若用一般的橡皮筋来做既看不出振动快慢,又听不出音调高低,如用钢直尺来做,把一端压在桌子边缘上,拨动另一端,钢直尺的振动快慢非常明显,音调高低非常清楚,效果很好。
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第一章第二节分组实验的第三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若按书上的图排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子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第一次做实验的初二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高兴地笑了,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二、疏通教材,排除难点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了难度.但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中还是会感到有困难的,他们一遇困难一般都会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在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力、声、热、光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不觉得它深奥.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之处.如第一章第二节最后的一个条目“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学生在记录数字时,总写不正确,可以说是个小难点.教师在这里不必花很大力气讲解举例,否则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简化些,就讲一种目前学生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然后在黑板上画图:用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让学生写出结果就行了。这样疏通教材,使学生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困难。另有第二章的“平均速度”,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为选学内容,新教材是必学内容.按理说这是个难点,但由于新教材写得好,简洁明了易懂,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学生一般学习都较平稳.只有在做过“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教师才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变速运动由于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各段路程或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概念,并告诉学生这是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同的地方.至于这方面的定量计算,在这一阶段只限于严格要求解题方式和物理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应注重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师自己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只要老师接触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话是:“物理好学吗?”“物理怎样学?听人家说,物理难学,是吗?”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给他们解释,积极给他们鼓励,并且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能敷衍他们,要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开始几周的课堂教学和书面作业,学生往往因语文水平有限,口头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不高,对说理题的回答总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有话写不出,有理讲不准,罗罗索索。教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理解学生初学物理时的困难,然后做出示范性的答题。开始几周不作过高要求,只要他们答题时能用“物理语言”回答清楚就行,以后慢慢引导,要求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胆子就大了,脑子也开动起来了,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也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能动脑筋的一面.有位学生在回答第三章第二节“想想议议”中“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这些噪声?”时说:“把教室里的空气抽了,噪声就没有了.”还有位学生问:实验室的温度计为什么不做成和体温计一样,离开被测液体仍能读数呢?教师对学生这样的回答和问话,应表扬肯定他们动脑筋的一面,同时给他们予以纠正和解释,学生们高兴得不得了。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前期,应着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害怕心理上下功夫,不必担心这样做会降低标准,影响教学质量.只要我们不放松要求,坚持目标,随着学生思想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深层次变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地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