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我们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昆明市两所普通高中不同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做相关分析。调查分析显示,心理正常的占66.5%,心理异常的占33.5%。这一调查分析结果说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应该改进对子女的养育方式。
关键词:父母养育方式 心理健康状况 高中生 症状自评量表
1 问题的提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Parsons等人的家庭关系系统理论就指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家庭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它既在整个社会系统里起重要作用,又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首要系统。”家庭作为儿童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影响了儿童心理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是对父母各种养育行为特征的概括,它直接作用于亲子关系,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
近年来,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其中,钱铭怡等人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黄悦勤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郭蕾、葛操通过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与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当密切相关,袁静、余毅震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波动最大、承受压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此阶段是他们心理发展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加之面临升学压力,心理机能容易失衡。因此,高中生是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本研究致力于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改进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昆明市两所普通高级中学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高一、高二年级各100名学生,男女生各半。共收回有效问卷173份,其中男生81人,占46.8%,女生92人,占53.2%。
2.2 方法与材料
2.2.1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BMU)
该问卷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于1980共同编制,问卷共11个分量表,其中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因素和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因素。该问卷1993年由岳东梅等人翻译修订成中文版的测试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有力而客观的工具。
2.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包含比较广泛的神经症状及精神症状,从10个因子探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我国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心理评定量表。
2.2.3 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法,以班级为单位在学生答完问卷后进行统计,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2.2.4 统计处理
在剔除漏填、错填的无效问卷后,对合符要求的问卷进行编码,并用Epidata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和相关分析。
3 结果
3.1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问卷考察了高中生对父母养育方式在11个维度上的评价,对性别变量和用SCL-90鉴别出心理正常和异常变量进行平均数差异性t检验。结果表明,高中生对于父母养育方式的评价存在性别差异。高中生男孩对父亲的过分干涉、偏爱,对母亲的惩罚严厉体验显著高于女孩;女孩对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评价显著高于男孩(见表1)。另外,心理异常组对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体验明显高于心理正常组(见表2)。
3.2 症状自评量表
本量表考察了样本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性别变量进行了平均数差异性t检验。结果表明,心理正常组的高中生占有效数值的66.5%,心理异常组的高中生占33.5%(见表3)。高中男生心理健康总水平略高于女生。高中女生比高中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抑郁和焦虑,同时躯体化,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4)。这与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社会性别角色较为一致。
表3 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状况
3.3 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的严厉、惩罚(F2,M4)、父母的干涉、保护(F3,M2)以及父母的拒绝、否认(F5,M3)与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有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虽未在数据分析中达到显著水平,但可以明显看到负相关的趋势。其中,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和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SCL-90各项因子皆有显著相关。其他项目因子间也有显著相关,例如:躯体化和父亲严厉惩罚(F2)、拒绝否认(F5)、过度保护(F6)与母亲的拒绝、否认(M3)、严厉惩罚(M4);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和父亲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过度保护(F6)与母亲的干涉保护(M2)、拒绝、否认(M3)、严厉惩罚(M4);敌对与父亲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与母亲的干涉保护(M2)、拒绝否认(M3)、严厉惩罚(M4);偏执和父亲严厉惩罚(F2)、拒绝、否认(F5)与母亲的干涉保护(M2)、拒绝、否认(M3)、严厉惩罚(M4)(见表5)。
表5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与SCL-90各因子间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父母在对子女的要求上性别差异显著。表现为父母对女生比对男生更多地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在反应因子F3、F4、M1、M4上差异显著,说明父母对女生更为接纳,而对男生要求更为严厉,这与男女生性格特点和母亲对两性子女的认识和看法不同有关。一般而言,男生比女生要好动、调皮,更具反抗性,更容易发生一些违反父母规定和家庭规则的行为,因此感受到父母的干涉、惩罚较多。女生则较为内向、文静、善解人意,也较听从父母意见,她们出现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感受到父母情感上的温暖、理解较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孩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因此男生要比女生体验到父母更多的偏爱。
4.2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昆明市被抽查学校高中生的心理异常人数达到总人数的33.5%,高于国内有关研究,且高中女生较男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女生在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五项因子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究其生理原因,可能是青春期少年,女生大多先于男生发育,由于身体的巨变和性的成熟,加之女生由于传统性别角色所定比较害羞、怯懦、多愁善感,导致女生较男生产生了更多的困惑,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项均高于男生。而从外部环境来说,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部分家长、老师、同学认为女生成绩好是死读书的结果,而男生成绩好则归功于聪明。受各方面暗示和耳濡目染,高中女生形成了自卑、被动和依附的消极心理,自我期望值普遍偏低,对社会性别角色缺乏自信,加之升学的压力,造成了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4.3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关系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长期不当的养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不良心理特征,从而为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具体来说,当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时父母无理拒绝和否认会让孩子或是自信心受挫,产生不安全感,郁郁寡欢,或是出现抵触、不满甚至敌对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出现各方面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精神症状和心理疾病。有关研究证明,对孩子自己的事情横加干涉,包庇保护孩子的错误或是在孩子犯错误时给予严厉的惩罚等行为,会使孩子表现出焦虑、抑郁、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及孤独、冷漠、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从而使孩子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此外,EMBU的F1、M1两项因子的得分虽未在数据分析中达到显著水平,但可以明显看到负相关的趋势,意即父母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温暖理解越多,孩子的心理越健康。本研究数据分析的部分结果与有关研究不尽相同,可能与抽样数目以及地区差异有关。
4.4 建议
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以至整个一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影响,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了社会与学校的努力外,父母的养育方式至关重要。
本研究建议:①考虑到高中学生特殊的心理发展状况,父母应对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在情感上予以更多的理解、关怀和支持。②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利于发展子女的健康心理,而负性养育方式则易使子女产生神经质和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纠正错误的养育方式,采用科学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孩子顺利度过心理剧烈变动期,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Darling N,Steiberg L,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 Bulletin 113,487-496
[2]李英,赵菊丛.父母养育方式、父母离异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3]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
[4]黄悦勤,云淑梅等.神经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2)
[5]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卫生杂志,2005,(13)
[6]袁静,余毅震.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7,(20)
[7]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卫生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8]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
[9]张伟,林崇光等.温州市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对比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
[10]解亚宁,张育昆等.生活事件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4)
[11]李蓉.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OL〕.中国知网,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库.
关键词:父母养育方式 心理健康状况 高中生 症状自评量表
1 问题的提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Parsons等人的家庭关系系统理论就指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家庭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它既在整个社会系统里起重要作用,又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首要系统。”家庭作为儿童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影响了儿童心理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是对父母各种养育行为特征的概括,它直接作用于亲子关系,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
近年来,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其中,钱铭怡等人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黄悦勤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郭蕾、葛操通过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与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当密切相关,袁静、余毅震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波动最大、承受压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此阶段是他们心理发展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加之面临升学压力,心理机能容易失衡。因此,高中生是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本研究致力于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改进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昆明市两所普通高级中学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高一、高二年级各100名学生,男女生各半。共收回有效问卷173份,其中男生81人,占46.8%,女生92人,占53.2%。
2.2 方法与材料
2.2.1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BMU)
该问卷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于1980共同编制,问卷共11个分量表,其中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因素和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因素。该问卷1993年由岳东梅等人翻译修订成中文版的测试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有力而客观的工具。
2.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包含比较广泛的神经症状及精神症状,从10个因子探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我国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心理评定量表。
2.2.3 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法,以班级为单位在学生答完问卷后进行统计,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2.2.4 统计处理
在剔除漏填、错填的无效问卷后,对合符要求的问卷进行编码,并用Epidata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和相关分析。
3 结果
3.1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问卷考察了高中生对父母养育方式在11个维度上的评价,对性别变量和用SCL-90鉴别出心理正常和异常变量进行平均数差异性t检验。结果表明,高中生对于父母养育方式的评价存在性别差异。高中生男孩对父亲的过分干涉、偏爱,对母亲的惩罚严厉体验显著高于女孩;女孩对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评价显著高于男孩(见表1)。另外,心理异常组对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体验明显高于心理正常组(见表2)。
3.2 症状自评量表
本量表考察了样本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性别变量进行了平均数差异性t检验。结果表明,心理正常组的高中生占有效数值的66.5%,心理异常组的高中生占33.5%(见表3)。高中男生心理健康总水平略高于女生。高中女生比高中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抑郁和焦虑,同时躯体化,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4)。这与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社会性别角色较为一致。
表3 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状况
3.3 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的严厉、惩罚(F2,M4)、父母的干涉、保护(F3,M2)以及父母的拒绝、否认(F5,M3)与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有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虽未在数据分析中达到显著水平,但可以明显看到负相关的趋势。其中,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和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SCL-90各项因子皆有显著相关。其他项目因子间也有显著相关,例如:躯体化和父亲严厉惩罚(F2)、拒绝否认(F5)、过度保护(F6)与母亲的拒绝、否认(M3)、严厉惩罚(M4);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和父亲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过度保护(F6)与母亲的干涉保护(M2)、拒绝、否认(M3)、严厉惩罚(M4);敌对与父亲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与母亲的干涉保护(M2)、拒绝否认(M3)、严厉惩罚(M4);偏执和父亲严厉惩罚(F2)、拒绝、否认(F5)与母亲的干涉保护(M2)、拒绝、否认(M3)、严厉惩罚(M4)(见表5)。
表5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与SCL-90各因子间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父母在对子女的要求上性别差异显著。表现为父母对女生比对男生更多地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在反应因子F3、F4、M1、M4上差异显著,说明父母对女生更为接纳,而对男生要求更为严厉,这与男女生性格特点和母亲对两性子女的认识和看法不同有关。一般而言,男生比女生要好动、调皮,更具反抗性,更容易发生一些违反父母规定和家庭规则的行为,因此感受到父母的干涉、惩罚较多。女生则较为内向、文静、善解人意,也较听从父母意见,她们出现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感受到父母情感上的温暖、理解较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孩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因此男生要比女生体验到父母更多的偏爱。
4.2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昆明市被抽查学校高中生的心理异常人数达到总人数的33.5%,高于国内有关研究,且高中女生较男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女生在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五项因子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究其生理原因,可能是青春期少年,女生大多先于男生发育,由于身体的巨变和性的成熟,加之女生由于传统性别角色所定比较害羞、怯懦、多愁善感,导致女生较男生产生了更多的困惑,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项均高于男生。而从外部环境来说,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部分家长、老师、同学认为女生成绩好是死读书的结果,而男生成绩好则归功于聪明。受各方面暗示和耳濡目染,高中女生形成了自卑、被动和依附的消极心理,自我期望值普遍偏低,对社会性别角色缺乏自信,加之升学的压力,造成了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4.3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关系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长期不当的养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不良心理特征,从而为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具体来说,当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时父母无理拒绝和否认会让孩子或是自信心受挫,产生不安全感,郁郁寡欢,或是出现抵触、不满甚至敌对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出现各方面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精神症状和心理疾病。有关研究证明,对孩子自己的事情横加干涉,包庇保护孩子的错误或是在孩子犯错误时给予严厉的惩罚等行为,会使孩子表现出焦虑、抑郁、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及孤独、冷漠、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从而使孩子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此外,EMBU的F1、M1两项因子的得分虽未在数据分析中达到显著水平,但可以明显看到负相关的趋势,意即父母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温暖理解越多,孩子的心理越健康。本研究数据分析的部分结果与有关研究不尽相同,可能与抽样数目以及地区差异有关。
4.4 建议
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以至整个一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影响,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了社会与学校的努力外,父母的养育方式至关重要。
本研究建议:①考虑到高中学生特殊的心理发展状况,父母应对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在情感上予以更多的理解、关怀和支持。②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利于发展子女的健康心理,而负性养育方式则易使子女产生神经质和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纠正错误的养育方式,采用科学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孩子顺利度过心理剧烈变动期,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Darling N,Steiberg L,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 Bulletin 113,487-496
[2]李英,赵菊丛.父母养育方式、父母离异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3]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
[4]黄悦勤,云淑梅等.神经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2)
[5]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卫生杂志,2005,(13)
[6]袁静,余毅震.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7,(20)
[7]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卫生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8]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
[9]张伟,林崇光等.温州市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对比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
[10]解亚宁,张育昆等.生活事件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4)
[11]李蓉.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OL〕.中国知网,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