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省7所高校1139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统计差异均非常显著,较为突出地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学校间差异显著,性别分析和对师范生的分年级研究表明,主观的身体不适感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精神病性得分也较高,反映为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发展先兆。应多因素多管齐下,采用教育模式,减少应激源,加强理解与有效管理,净化、优化成长育人环境,同时加强教师效能研究培训,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培育其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