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引领提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上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我按照教学流程:先提问复习: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2.如何通过纸带,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3.如何用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看后回答: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器材;4.实验步骤;5.实验注意事项;6.处理哪些数据、如何处理。接着总结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学生再分组实验,从打出的三条纸带中选择最清晰的一条采集数据,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作v-t图像。最后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一切似乎井然有序,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积极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后想想,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好像这更像是一节普通实验课,而不像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教师依然是发令者,学生依然是执行者,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没有达到一节探究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再来审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这节课的任务是测量小车的速度,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像,初步分析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体验从实验研究中获得数据、作出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对照教学目标,经过认真反思,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模式,并对一些细节作了修改。
  一、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行选择实验器材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注重教师的“导”和“参与”,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强化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在师生互动、互助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将小组内各人的方案进行对比优化,同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从而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再各组根据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在探究过程中我与学生同组讨论、一同操作,对实验现象和测得的数据一同进行分析,并予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能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从中总结出规律。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我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高涨,认真思考、讨论,设计方案,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有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很有创意的想法,如:可用斜面做这样的实验,这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我听了他的方案的后立即加以肯定,学生也从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于实验方案,课本仅仅是提供一种参考,没有必要强求学生统一,否则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同学实验中发现纸带上打出的点数不能满足以0.1s为计数点取6组数据的要求,但钩码的质量又不可以随意增减。这时有人注意到了桌上的饮料瓶,再联想到一进门时有一大桶砂子放在那里,顿时若有所悟,便用小沙桶替代钩码,再来进行实验。还有的同学打出的纸带不清晰,便开始检查是否是复写纸太旧或振针太短的原故,所讲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印象更加深刻。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科学探究包含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但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鉴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状态,对七要素中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评估”这三个要素内容我没有作要求,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交流与合作”这两个科学探究要素上,而分析与论证则放在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中去完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中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把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面面俱到,教师一定要做到随机应变,不能死搬教条。
  探究活动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藏一种习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体会。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求,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学会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演示作v-t图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实验所得数据在电脑的Excel文件中输入表格,利用其“图表向导”拟合v-t图象,再让学生观察图像的特征,总结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样做既形象直观,又可以多展示几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具体操作:打开Excel工作簿可以看到行和列,行号用1、2、3、…表示;列号用A、B、C、…表示。将自变量时间的数值从某一单元格开始输入,在同一列中将其他时间值一一输入,在相邻的右侧一列中将速度值一一输入,注意速度值要与时间值相对应。也可在同一行中依次输入时间和速度,下一行中再次输入第二组时间和速度,直至全部输入完备。用鼠标选中这些数据。再用鼠标左键单击“图表向导”按钮,出现“图表类型”窗口,选“散点图”,按“确定”按钮,弹出“图表标题输入框”,输入相应的字符后选“下一步”按钮,直到“完成”。出现由点组成的图表,用鼠标右键单击绘图区中任何一个数据点,出现下拉式菜单,选“添加趋势线”,弹出添加趋势线窗口,选择“线性”趋势;打开该窗口的“选项”卡,对其中“显示公式”左侧的小方格用鼠标左键单击出现“√”号后,按“确定”,则图表框中出现一条直线,这就是利用计算机作最佳“拟合”后的v-t图像。
  当然,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的能力都培养到位。我们应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勤于学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成长。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回生胶囊体内抗肿瘤减毒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纯系昆明小鼠170只,雌雄各半,接种S-180肉瘤毒株,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4大组,每小组各10只小鼠。第一大组,进行抗瘤实验,分为4小组,每组10只。即荷瘤对照组、CTX组、回生胶囊大剂量+CTX组、回生胶囊小剂量+CTX组。第二大组,进行对CTX抗S-180荷瘤毒性的减毒实验,分为5小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荷瘤对照组、CTX组、回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很多物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方法和物理思想巧妙结合的产物。数学知识对于物理学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种数量分析和运算工具,更主要的是物理概念的定义工具和物理定律、原理的推导工具。  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物理问题,需要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描述、计算和推导,从而对物理的问题作出分析、判断。在实际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描述、解决物理问题时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巧用演示实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设计,组织合作、交流、讨论;运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巧用演示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好奇,这是中学生的天性,尤其是对演示实验,学生特别感兴趣,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与此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
摘 要: 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要能够因人、因时、因地,用最恰当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教学,不是人人都能为之。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组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教师教得轻松,也让学生学得愉快,是每个物理教师应该常常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软手法 情感    如果问一个学过物理的学生:你所学习的物理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恐怕会有不少学生认为,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用多元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因素,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进行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些认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法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情,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