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的囚犯都是吃“公家飯”,如享有免費吃、住、看病的福利,立法會主席賀一誠曾經指,按照監獄2015年預算,政府花在每名囚犯平均一年要近43萬,而2019年度監獄預算近7億,按1400名在囚人士來計,平均每人一年花公帑50萬,社會上不時有聲音質疑政府投入的成本過高,曾有報章指有不法份子以澳門監獄有工資派而引誘越南同鄉組團來澳犯罪,助長澳門成為囚犯天堂之說,您認為當前澳門的監獄投入資源是否合理,相關管理制度是否需要改革?針對社會上的看法,您認為應該有何對策應對?
澳門懲教管理局程況明局長認為,監獄作為刑事司法體系的組成部分,亦是法治的最後一道防線,肩負著執行剝奪自由刑罰和促進在囚人重返社會的職責,對於犯罪者發揮著威嚇的作用,是社會不可或缺的設施。
為秉持善用公帑的原則,局方一直致力控制開支於合理的水平範圍,根據世界各地監獄及懲教部門關於在囚人的開支統計資料,如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及香港等地的懲教部門,普遍均以部門總支出(包括人員薪俸、水電費、維修保養、在囚人膳食、醫療、教育培訓等總支出),除以在囚人總數計算出在囚人的平均開支。按照上述的方式計算,2018年本澳每名在囚人平均開支費用為澳門幣約42萬元,費用較上述地區的懲教部門稍低。
局方鼓勵在囚人積極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學習一技之長,以便他們日後更能順利融入社會。參加職訓工作的在囚人將獲得一定的報酬作為鼓勵,而每月的金額不多於澳門幣500元,目的是推動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和持續性。因此相信,有關鼓勵性的報酬不足以成為外地不法份子來澳犯罪之誘因。
局方一直致力於推動科技強警,構建智慧監所,冀藉由科技輔助執法,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以及減省人力及財政資源。另一方面,局方亦加強宣傳懲教工作,增加工作透明度,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理解和支持懲教工作。此外亦發揮懲教預防犯罪之功能,透過安排參觀懲教設施、與在囚人互動對話、主動走訪學校與社區等一系列的防罪宣傳工作,冀能提升市民尤其青少年的防罪意識,達至預防和減少犯罪的目的。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陳溥森會長表示,監獄有工資派發肯定是謠言。關於坊間對監獄投入資源是否合理的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看,無可否認,就澳門監獄的條件而言,無論硬件與軟件都比很多國家和地區優越,但也並非什麼囚犯天堂,监狱内部的監管也很嚴格。所謂待遇好,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是,這和澳門加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有必然的關係,澳門作為簽約成員國之一,就必須履行相應的國際承諾,嚴格遵守所有規定,包括在囚人士起居饮食的應達標準,這些都令到投入的成本相應增加,事實上,生活成本所佔比重並不太大,反而在監管上包括獄警、宿位、社工、醫護人員及行政人員等相應配套資源投入最多,事關這些工作都要終年無休,年節假期也不例外,而且還要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運行。二是,監獄作為懲教與服務相結合的機構,不能為節省成本而減少某些環節的工作,亦為在囚人士出獄再生鋪墊。唯有從源頭上減少在囚人士人數及再犯機會,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監獄成本過度支出,這就要求當局要從源頭上做好防罪治罪工作,以及協助在囚人士離開監獄後的重建新生。
澳門城區發展促進會陳德勝理事長提到,其實,從本澳在囚人士分佈數字,我們看到,本地人並不多,反而外籍人士包括內地同胞佔7成以上的比例,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一直以來社會上比較關注的是,每年特區政府不惜投入大量資源在在囚人士身上,據媒體所發佈的消息,近年政府花在每名囚犯身上平均一年近43萬,未來且有增加的趨向,這是不可思議的且不合理的,更不能為廣大市民所接受的。
過去不時听聞有患病的外籍人士,有預謀地來澳犯罪,而換取入監獄改造以得到免費治病,這樣的個案絶非單一偶發的事件。我覺得,特區政府雖然有錢,但錢要用得其所,用在當使的地方,更加不是無節制地加大對在囚人士的資源,這樣遠不及將資源改投到出獄之後重返社會的出路上來得有意義。何況,作為特區懲教管理局,就是要負起在囚人士重返社會這個重職,同時也是使命,日後當局在社會重返工作要做多些。
大律師麥興業提到,社會上批評監獄投入資源過高的意見時有所聞,但客觀上究竟投入資源幾多才合理的問題,恐怕要當局向社會公佈更多資訊外界才能知道。澳門經濟發展遠較其他地區先進,加上罪案上升,尤其外來人士對本澳司法工作帶來的壓力大增,都造成了監獄的成本一再上調,出現每名囚犯平均一年花43萬的情況不足為奇。而廣為報章所報導的指有不法份子以澳門監獄有工資派為引誘,組織越南同鄉來澳犯罪,助長澳門成為囚犯天堂之說,我相信,的確不排除存在一些囚犯有食“皇家飯”的心理,寧願犯事入監獄失去自由身,以換取他們認為值的的“回報”,比如坊間所指,享有免費吃、住、看病,甚至有工資派發的福利,但總的來看,這類的個案存在但不會太多,社會上不應對此太過擔心。
因應近年非本地在囚人士的比例確實呈上升的趨勢,而當局要做的,一方面,除了加強監獄管理這道最後的防線,發揮到淨化治安環境的功能,另一方面,應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源頭預防,始終預防遠勝於治療,整體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治安環境將會變得更加複雜化,要在源頭上加强資源投放、宣傳及做好防罪滅罪的工作。
澳門懲教管理局程況明局長認為,監獄作為刑事司法體系的組成部分,亦是法治的最後一道防線,肩負著執行剝奪自由刑罰和促進在囚人重返社會的職責,對於犯罪者發揮著威嚇的作用,是社會不可或缺的設施。
為秉持善用公帑的原則,局方一直致力控制開支於合理的水平範圍,根據世界各地監獄及懲教部門關於在囚人的開支統計資料,如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及香港等地的懲教部門,普遍均以部門總支出(包括人員薪俸、水電費、維修保養、在囚人膳食、醫療、教育培訓等總支出),除以在囚人總數計算出在囚人的平均開支。按照上述的方式計算,2018年本澳每名在囚人平均開支費用為澳門幣約42萬元,費用較上述地區的懲教部門稍低。
局方鼓勵在囚人積極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學習一技之長,以便他們日後更能順利融入社會。參加職訓工作的在囚人將獲得一定的報酬作為鼓勵,而每月的金額不多於澳門幣500元,目的是推動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和持續性。因此相信,有關鼓勵性的報酬不足以成為外地不法份子來澳犯罪之誘因。
局方一直致力於推動科技強警,構建智慧監所,冀藉由科技輔助執法,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以及減省人力及財政資源。另一方面,局方亦加強宣傳懲教工作,增加工作透明度,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理解和支持懲教工作。此外亦發揮懲教預防犯罪之功能,透過安排參觀懲教設施、與在囚人互動對話、主動走訪學校與社區等一系列的防罪宣傳工作,冀能提升市民尤其青少年的防罪意識,達至預防和減少犯罪的目的。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陳溥森會長表示,監獄有工資派發肯定是謠言。關於坊間對監獄投入資源是否合理的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看,無可否認,就澳門監獄的條件而言,無論硬件與軟件都比很多國家和地區優越,但也並非什麼囚犯天堂,监狱内部的監管也很嚴格。所謂待遇好,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是,這和澳門加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有必然的關係,澳門作為簽約成員國之一,就必須履行相應的國際承諾,嚴格遵守所有規定,包括在囚人士起居饮食的應達標準,這些都令到投入的成本相應增加,事實上,生活成本所佔比重並不太大,反而在監管上包括獄警、宿位、社工、醫護人員及行政人員等相應配套資源投入最多,事關這些工作都要終年無休,年節假期也不例外,而且還要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運行。二是,監獄作為懲教與服務相結合的機構,不能為節省成本而減少某些環節的工作,亦為在囚人士出獄再生鋪墊。唯有從源頭上減少在囚人士人數及再犯機會,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監獄成本過度支出,這就要求當局要從源頭上做好防罪治罪工作,以及協助在囚人士離開監獄後的重建新生。
澳門城區發展促進會陳德勝理事長提到,其實,從本澳在囚人士分佈數字,我們看到,本地人並不多,反而外籍人士包括內地同胞佔7成以上的比例,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一直以來社會上比較關注的是,每年特區政府不惜投入大量資源在在囚人士身上,據媒體所發佈的消息,近年政府花在每名囚犯身上平均一年近43萬,未來且有增加的趨向,這是不可思議的且不合理的,更不能為廣大市民所接受的。
過去不時听聞有患病的外籍人士,有預謀地來澳犯罪,而換取入監獄改造以得到免費治病,這樣的個案絶非單一偶發的事件。我覺得,特區政府雖然有錢,但錢要用得其所,用在當使的地方,更加不是無節制地加大對在囚人士的資源,這樣遠不及將資源改投到出獄之後重返社會的出路上來得有意義。何況,作為特區懲教管理局,就是要負起在囚人士重返社會這個重職,同時也是使命,日後當局在社會重返工作要做多些。
大律師麥興業提到,社會上批評監獄投入資源過高的意見時有所聞,但客觀上究竟投入資源幾多才合理的問題,恐怕要當局向社會公佈更多資訊外界才能知道。澳門經濟發展遠較其他地區先進,加上罪案上升,尤其外來人士對本澳司法工作帶來的壓力大增,都造成了監獄的成本一再上調,出現每名囚犯平均一年花43萬的情況不足為奇。而廣為報章所報導的指有不法份子以澳門監獄有工資派為引誘,組織越南同鄉來澳犯罪,助長澳門成為囚犯天堂之說,我相信,的確不排除存在一些囚犯有食“皇家飯”的心理,寧願犯事入監獄失去自由身,以換取他們認為值的的“回報”,比如坊間所指,享有免費吃、住、看病,甚至有工資派發的福利,但總的來看,這類的個案存在但不會太多,社會上不應對此太過擔心。
因應近年非本地在囚人士的比例確實呈上升的趨勢,而當局要做的,一方面,除了加強監獄管理這道最後的防線,發揮到淨化治安環境的功能,另一方面,應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源頭預防,始終預防遠勝於治療,整體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治安環境將會變得更加複雜化,要在源頭上加强資源投放、宣傳及做好防罪滅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