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村地区肿瘤患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上海市崇明县农村地区“以医院为中心的肿瘤综合防治体系”为例,介绍了该地区在农村肿瘤医疗中的创新性探索和实践,为地理位置偏远、医疗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建立本地化的肿瘤预防、临床诊治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肿瘤防治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 肿瘤防治 医院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03-0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环境的不断恶化,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每年因肿瘤造成的总经济损失可达上千亿元[1]。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城市相比,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肿瘤的发病率上升更为显著[2],而患者住院费用动辄数万元,已成为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重大疾病之一。
上海市崇明县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县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该区域现有存活癌症患者11 000余例,年均增加2 500新发病例,有着较高的医疗需求。
1 农村以医院为中心的肿瘤防治体系特点
由于崇明县人口流动性较小,生活差异不大,就医习惯相对稳定,故本课题选择以上海市崇明岛为基地。针对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在崇明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调与指导下,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核心,整合岛内二级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资源,组建了肿瘤的区域防控联合体,在农村地区开展肿瘤监测、健康教育、规范诊疗、患者教育和照护、癌症筛查等综合防治服务。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1 完善区域性肿瘤监测体系
完善的肿瘤监测系统,是卫生行政部门准确制定肿瘤防控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本课题中,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调下,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中心,结合岛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构建形成区域性肿瘤监测系统,向诊疗一线要数据,全面掌握崇明户籍人口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生存资料。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患者的随访工作,及时获取和更新数据,定期发布《崇明县恶性肿瘤报告》,为政府相关部门评估农村肿瘤发病趋势、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1.2 打造崇明地区肿瘤综合诊疗中心
各大综合性医院纷纷建立了肿瘤科或肿瘤中心,但对肿瘤患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大多缺乏实质性推进[3]。本课题在崇明地区首家建成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作为崇明地区肿瘤防治体系的核心,该中心涵盖了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肿瘤介入、核医学科、病理科及宁养院等功能部门,真正实现了各学科的协同治疗。
1.3 实施肿瘤的单病种综合诊疗
本中心大力推进肿瘤单病种诊疗,是上海地区综合医院里最早对单病种肿瘤实施专业化、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团队治疗模式的单位。该治疗模式按照病种不同,如妇科肿瘤、胸部肿瘤、头颈肿瘤、消化肿瘤、肝胆(胰)肿瘤、泌尿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等,汇集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介入、肿瘤放疗及相关医技科室等相关专家,组成针对某病种的多学科诊疗团队,结合其个体情况,制定包括手术、放疗、介入、生物、靶向、放射性粒子植入、高能聚焦超声及微波消融等治疗方式在内的多学科治疗方案。
1.4 多级医疗服务机构联动,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防治体系尝试探索多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联动合作、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一方面,以肿瘤诊疗中心为核心,按照病情和治疗需求的不同,将患者分流至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使患者获得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可将病情危重的患者向三级医院进行转诊,解决了患者的后顾之忧。
2 以医院为中心的农村肿瘤防治体系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一套运行流畅、流动有序、初具规模的以三级医院为中心的农村肿瘤区域防治体系。
2.1 实现了岛内患者岛内诊疗
随着区域性肿瘤防治体系建设的推进,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肿瘤科床位增加了5倍,崇明地区的医疗条件得到了较大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崇明地区患者更多选择在岛内就诊,各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增长迅速。其中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的肿瘤患者门诊量较防治体系建设前增加了4倍,具有崇明户籍的癌症患者在崇明本地医院诊断的比例已提高到70%,比10年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而选择在本地治疗的比例则达到80%以上。
2.2 农村地区肿瘤诊疗水平明显提高
患者愿意在崇明县治疗的最根本原因,是崇明肿瘤防治体系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综合诊疗中心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常见肿瘤的规范化诊疗讲座,开展住院医师的多科室轮转,培养了肿瘤专科医务人员30余人。中心坚持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转归指标逐年改善,常见肿瘤均次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在相同级别的医院中维持较低水平,为农村地区患者提供低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2.3 针对性的人群早期干预
肿瘤越早检出,治疗效果越好。本防治体系依托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以医院专业医务人员为中心,深入病房和社区,为患者和健康大众提供差别化的肿瘤健康教育,开展流行病学调研活动,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2.4 示范和辐射效应逐步显现
经过多年努力,已在崇明岛上建立起了上海首个集预防、治疗、康复、科研为一体的肿瘤综合防治中心,成功入选国家卫生部“全国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和“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建成了“崇明生态健康实验室”,许多启东、海门等外省市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2013年,该肿瘤防治体系还获得了国家民政部“农村地区晚期癌痛的社会服务示范项目”的支持,为全国农村地区癌症防控提供了示范性样本。
2.5 科研能力显著提升,适宜技术推广成效明显
医疗水平提升的同时,该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新技术开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中心开展肿瘤适宜技术9项,举办国家、上海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各2次,并成功承办了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抗痛在行动—顽固性痛的基础与临床,合作与发展研讨会”。获得国家专利8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本中心还发起成立了上海市崇明新华癌痛转化研究所,与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成立了医药转化研究基地,不断推进学术成果的转化。
3 展望
在地处边远、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开展肿瘤的综合防治工作,更能体现治疗效果和效率。从机制上保证了肿瘤诊治相关部门配合的流畅性,避免患者接受过度检查和过度医治的同时,也让患者能放心地在本中心接受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同时避免了农村地区医院的患者流失,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以医院和疾病防控机构联手的防控模式,能够更好地将防治结合、资源整合,不仅在提高整体诊疗水平、有效解决地区性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发挥明显作用,更能有效提高癌症筛查、人群危险因素干预的专业性和效率。因此,以医院为中心的疾控一体化的肿瘤综合防治模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边远农村地区恶性肿瘤预防和控制等现实问题的有益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敏, 张开金, 姜丽, 等.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直接经济负担影响因素及医疗保障制度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36): 4115-41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J]. 中国肿瘤, 2004, 13(2): 65-68.
[3] 吴一龙. 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困境[J]. 循证医学, 2008, 8(1): 1-2.
(收稿日期:2013-07-11)
关键词 农村 肿瘤防治 医院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03-0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环境的不断恶化,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每年因肿瘤造成的总经济损失可达上千亿元[1]。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城市相比,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肿瘤的发病率上升更为显著[2],而患者住院费用动辄数万元,已成为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重大疾病之一。
上海市崇明县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县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该区域现有存活癌症患者11 000余例,年均增加2 500新发病例,有着较高的医疗需求。
1 农村以医院为中心的肿瘤防治体系特点
由于崇明县人口流动性较小,生活差异不大,就医习惯相对稳定,故本课题选择以上海市崇明岛为基地。针对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在崇明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调与指导下,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核心,整合岛内二级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资源,组建了肿瘤的区域防控联合体,在农村地区开展肿瘤监测、健康教育、规范诊疗、患者教育和照护、癌症筛查等综合防治服务。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1 完善区域性肿瘤监测体系
完善的肿瘤监测系统,是卫生行政部门准确制定肿瘤防控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本课题中,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调下,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中心,结合岛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构建形成区域性肿瘤监测系统,向诊疗一线要数据,全面掌握崇明户籍人口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生存资料。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患者的随访工作,及时获取和更新数据,定期发布《崇明县恶性肿瘤报告》,为政府相关部门评估农村肿瘤发病趋势、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1.2 打造崇明地区肿瘤综合诊疗中心
各大综合性医院纷纷建立了肿瘤科或肿瘤中心,但对肿瘤患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大多缺乏实质性推进[3]。本课题在崇明地区首家建成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作为崇明地区肿瘤防治体系的核心,该中心涵盖了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肿瘤介入、核医学科、病理科及宁养院等功能部门,真正实现了各学科的协同治疗。
1.3 实施肿瘤的单病种综合诊疗
本中心大力推进肿瘤单病种诊疗,是上海地区综合医院里最早对单病种肿瘤实施专业化、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团队治疗模式的单位。该治疗模式按照病种不同,如妇科肿瘤、胸部肿瘤、头颈肿瘤、消化肿瘤、肝胆(胰)肿瘤、泌尿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等,汇集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介入、肿瘤放疗及相关医技科室等相关专家,组成针对某病种的多学科诊疗团队,结合其个体情况,制定包括手术、放疗、介入、生物、靶向、放射性粒子植入、高能聚焦超声及微波消融等治疗方式在内的多学科治疗方案。
1.4 多级医疗服务机构联动,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防治体系尝试探索多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联动合作、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一方面,以肿瘤诊疗中心为核心,按照病情和治疗需求的不同,将患者分流至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使患者获得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可将病情危重的患者向三级医院进行转诊,解决了患者的后顾之忧。
2 以医院为中心的农村肿瘤防治体系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一套运行流畅、流动有序、初具规模的以三级医院为中心的农村肿瘤区域防治体系。
2.1 实现了岛内患者岛内诊疗
随着区域性肿瘤防治体系建设的推进,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肿瘤科床位增加了5倍,崇明地区的医疗条件得到了较大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崇明地区患者更多选择在岛内就诊,各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增长迅速。其中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的肿瘤患者门诊量较防治体系建设前增加了4倍,具有崇明户籍的癌症患者在崇明本地医院诊断的比例已提高到70%,比10年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而选择在本地治疗的比例则达到80%以上。
2.2 农村地区肿瘤诊疗水平明显提高
患者愿意在崇明县治疗的最根本原因,是崇明肿瘤防治体系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综合诊疗中心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常见肿瘤的规范化诊疗讲座,开展住院医师的多科室轮转,培养了肿瘤专科医务人员30余人。中心坚持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转归指标逐年改善,常见肿瘤均次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在相同级别的医院中维持较低水平,为农村地区患者提供低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2.3 针对性的人群早期干预
肿瘤越早检出,治疗效果越好。本防治体系依托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以医院专业医务人员为中心,深入病房和社区,为患者和健康大众提供差别化的肿瘤健康教育,开展流行病学调研活动,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2.4 示范和辐射效应逐步显现
经过多年努力,已在崇明岛上建立起了上海首个集预防、治疗、康复、科研为一体的肿瘤综合防治中心,成功入选国家卫生部“全国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和“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建成了“崇明生态健康实验室”,许多启东、海门等外省市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2013年,该肿瘤防治体系还获得了国家民政部“农村地区晚期癌痛的社会服务示范项目”的支持,为全国农村地区癌症防控提供了示范性样本。
2.5 科研能力显著提升,适宜技术推广成效明显
医疗水平提升的同时,该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新技术开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中心开展肿瘤适宜技术9项,举办国家、上海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各2次,并成功承办了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抗痛在行动—顽固性痛的基础与临床,合作与发展研讨会”。获得国家专利8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本中心还发起成立了上海市崇明新华癌痛转化研究所,与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成立了医药转化研究基地,不断推进学术成果的转化。
3 展望
在地处边远、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开展肿瘤的综合防治工作,更能体现治疗效果和效率。从机制上保证了肿瘤诊治相关部门配合的流畅性,避免患者接受过度检查和过度医治的同时,也让患者能放心地在本中心接受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同时避免了农村地区医院的患者流失,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以医院和疾病防控机构联手的防控模式,能够更好地将防治结合、资源整合,不仅在提高整体诊疗水平、有效解决地区性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发挥明显作用,更能有效提高癌症筛查、人群危险因素干预的专业性和效率。因此,以医院为中心的疾控一体化的肿瘤综合防治模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边远农村地区恶性肿瘤预防和控制等现实问题的有益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敏, 张开金, 姜丽, 等.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直接经济负担影响因素及医疗保障制度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36): 4115-41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J]. 中国肿瘤, 2004, 13(2): 65-68.
[3] 吴一龙. 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困境[J]. 循证医学, 2008, 8(1): 1-2.
(收稿日期:201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