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声的演变及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x66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演奏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理论的支撑必不可少。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撇开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不断增强和声理论水平,才更有利于在钢琴演奏中提升把握作品的能力,促进自身演奏水平的提升。本文简要探讨了和声的演变及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和声的演变;钢琴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和声理论发展更加成熟,不仅摆脱了古典和声具体结构规律的制约,还初完成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因此,在钢琴作品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和声应用上的特点,脱离了专业的钢琴理论,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就很难获得有效提升。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要提高学生钢琴演奏艺术水平,需要开展和声理论教学,用专业理论作为框架支撑,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钢琴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钢琴演奏知识,更好地认识和声理论,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把握、应用和声的能力。
  一、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在人类音乐实践过程中,和声概念将感知对象共同特点抽出来,并将这一共同点给予高度概括。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促进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变化,从十七世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和声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新方法,创造新音乐。和声概念和声(harmony)一词,早在5~17世纪源于古希腊语,意识是和谐、协调,属于一个具有哲学含义的词。到了中世纪,和声一词被用于音乐理论之中,指的是“协和的音响”。在古代欧洲,在和声音乐概念萌芽时期,一些音乐理论家对于和声音乐概念就有了不同的定义, 当和声概念被定格在大、小三和弦时,便成为和声理论的中心材料,影响着后世几百年和声音乐的发展。17~19世纪的和声,在现代音乐理论中被人们称为“传统和声”,它贯穿着传统的美学思想,被认为是音乐理论建设中比较完整严密的和声体系。这一协和悦耳的美学观在十七世纪发展起来,并主宰着音乐的发展。
  法国音乐理论家拉莫(1683~1764)在l8世纪,在主调写法蓬勃发展背景下,音乐思维多声部和弦现象成为主导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了《和声的基本原理》一书,并与于1722年出版。在该书中,将“和声就是和谐音响”概念进一步深化,发展为和弦及和弦连接理论,在观察和分析和声问题时,将其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和声”概念进一步清晰,和声的特殊性以及在音乐技术中的意义也越来越明晰。这一时期的和声概念,以大小调式為基础,和弦构成的原则及纵向关系是三度叠置。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横向关系,主要以三个功能和弦为主要材料,将协和和弦看做是中心点,功能和声体系以大、小三和弦为中心。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或者纵、横向关系,和声关系都体现调性的含义。传统和声的基本概念,就是将协和音响作为理想和声材料,围绕协和音响这个中心,向着同主音、同中音等方向扩展,以便于建立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构筑逻辑更加严密、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的和声体系。
  在l8世纪音乐作品中,和声是音乐语言的重要语汇,显示了巨大的调性布局、终止式等结构作用。如果说,古典主义音乐和声形式优美平衡,那么,浪漫主义音乐,将其扩展到更远的边缘,支撑着音乐的对称与平衡。调性和声极尽自身所能,不断拓展其统治的领域。可以说,中世纪和声的概念在这一时期被大大地拓展,中世纪和声体系的中心材料是小三和弦,把协和悦耳、保持调性放在主要位置,在调性音乐领地中,使用了各种不协和和弦,使其在音乐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类似属七和弦以及带变音的不协和和弦,及其变体结构的副属和弦,几乎统治了音乐整个过程,逐渐成为重要的音响材料,用量大、分布广、频率高,意欲在不协和和弦的深处将协和的主和弦隐藏。另外,在l8世纪音乐作品中,和弦以及和声融为一体,和声音乐织体纵、横关系协调一致,既体现调性,又有着明确的进行目标,在调性布局中有着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弦与和弦之间调性关系呈现逻辑化关联,体现了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当然,这些倾向与被倾向的关系已是为大家所熟知和声体系。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调性和声已走到极限,二十世纪的和声,已经开始走向多个和声体系并存,寻找和声的新天地的局面。每个作曲家都在探索新方法,创造新音乐,寻求新材料。二十世纪的和声音乐有着纤细优美的润饰,不受严格模式的约束,陈述更加地豪放大胆,利用和声抒发开展幽思遐想的瞬间。二十世纪的和声,多种多样素材集结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式的各种手段,因此,需要有一个新的声本质的概念,能够反映多种和声体系的共性,能够在更高层面上概括和声。当然,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有关现代和声的论述颇多,有的从方法论角度剖析,有的主要站在和声材料角度论述,有关现代和声的概念,霍罗波夫(俄罗斯著名音乐理论家)应用历史分析和归纳分析,深入地剖析了这一时期所有重要作曲家音乐实践,提出了有着广泛影响意义的“以合理选择的中心成份为基础,而形成的结构成份相互关系”的和声概念。这个概念大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十世纪的“多样化、特性化”的合成材料;二是和声材料“中心成份与其它成份”之间的关系;三是“多元性与同一性”的合成材料构成原则,当然,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还有和声材料的范围以及材料的陈述形式等问题。
  二、钢琴艺术风格及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和声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钢琴艺术风格形态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二是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三是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四是印象主义风格时期;五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在不同的时期里,由于自己家美学观念追求目标不同,作曲技法各有差异,导致各个流派在和声组织上风格不同,特色不同、和声调式各有差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般不分主次,以复调音乐为主,就算是有所突出,一般情况下也要保持几个声部的独立进行。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和声以大小调自然音体系为主体,基础的主调音乐以严格、简单、质朴的功能逻辑为组织手段;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和声渐渐开始频繁使用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因素,和声色彩极其丰富,和声织体的写法与以往也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印象主义风格时期,调性体系瓦解,从整体上看,作曲家喜爱回避主要调中心的清晰度,愿意避免属到主的终止式。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能否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意味,深人分析作品,对钢琴演奏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音乐发展史上,和声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的演变,开始进入变化最为急剧的二十世纪。也可以说,二十世纪的和声思维与技法发展更加成熟,初完成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二十世纪的和声,彻底摆脱了古典和声具体结构规律的制约,因此,在钢琴作品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和声应用上的特点,掌握作品整体发展逻辑。   众所周知,在钢琴音乐作品中,作曲家确定音乐的段落和句逗,一般需要依靠和声终止式来完成,想在音乐结构上标新立异,更需要利用和声手段来实现。例如多芬的《致爱丽丝》,为了求得音乐结构的洗练、清晰,作曲家仅用I,V两个和弦来支撑乐段。在即兴伴奏教学中,涉及和声的问题也比较多,如和声织体的运用,以及在一起即兴伴奏过程中和声的合理选择。关于和声织体的运用在即兴伴奏中,和声织体既能够有效补充旋律无法表达的一些方面,也可以强化旋律的表现作用,使音乐形象更丰满,旋律乐思内涵更深化,和声织体运用得恰当,可以为提高即兴伴奏水平做铺垫,以达到对作品的完美诊释。和声的合理性选择,首先,要注重音乐风格选择,之后,再依据风格合理性选择和声。如果我们不考虑这风格,片面地选择和声,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和声选择的合理性,还要确定涉及的调性 (或者是民族调式或者是西洋大小调等),如果我们对调性概念模糊,不能够明确调性,就可能导致合生选择的方向性错误。为解决此类问题,在分析与演奏钢琴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把目光投向钢琴作品和声调性构架原则及规律上来,以达到拓宽其感性认识空间的效果。
  三、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和声理论的应用
  钢琴音乐作品不仅蕴含着作曲家独特的艺术思维,还传递着作曲家对生活的感受,所以,在钢琴作品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耐心细致的分析音乐作品背景,使学生对作品风格、音乐元素、结构有一个初步了解,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精神内涵,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提高钢琴演奏的感染力。所以,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和声部分对于钢琴演奏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和声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和声对钢琴作品情感表现的影响。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人生阅历、个人乐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程度都会影响钢琴演奏效果,而和声理论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的诊释音乐作品,使演奏者能够快速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以便于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音乐情感融入其中,有效提高钢琴演奏效果。另外,在钢琴教学中,和声运用不仅会影响着作品的演奏风格,还会影响演奏者演奏技能的提升,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和声理论来讲解课程,使学生在充分了解音乐风格及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和声技巧来准确把握音乐作品,提升钢琴演奏水平。
  把握钢琴音乐作品,不仅需要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过硬,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和声技巧运用能力,在音乐作品结构及情感转变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通过和声来把握作品中的整体调性布局,以有效增强钢琴演奏流畅性。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合成技巧,根据和声理论设计作品调性,在作品转折与高潮部分利用和声技巧实现钢琴演奏的完整性。为了确保作品段落间自然过渡,作曲家会利用转音技巧来完成,而曲段间的变化,要烘托和强化作品的情感,就需要充分利用音阶变化,通过和声技巧来实现对作品原有结构的调性调整。因此,在钢琴演奏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结构与调性变化更好的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奏作品,就需要运用和声技巧教学,以有效提升学生合成技巧应用能力。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和声作品风格,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钢琴音乐作品,作为体现音乐风格的重要元素,和声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把握作品音乐风格与和声分析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风格,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能够再现作品风格,提升钢琴演奏效果。
  四、结语
  总之,二十世纪的和声概念,是多种和声体系的归纳性认识,和声由初始的音响概念,逐步发展为功能体系概念,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再到能包容多种体系的发展状态,和声始终体现了不能够预测将来的“和谐协调”的哲学含义,和声概念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固守和声的本质内涵是不变的,我們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其保持历史的继承性,用综合型的思维方式将和声理论应用于钢琴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的迁移与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曾强.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2]王尚斌.试探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4).
  [3]赵阿光.论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知识的运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4).
  [4]唐昌菲,张俊.略论从钢琴作品中学习和声织体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2).
  [5]田霞.和声理论及其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探析[J].北方音乐,2013(05).
  [6]曾贞.高校钢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评《钢琴伴奏教学概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6(21).
  [7]刘亮.和声理论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 2014(04).
  作者简介:张承林(1983—),云南省昭通市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来,在连续多年扩招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创新的一些思考,就是要把管理理念的创新与管理体制的创新结合起来,在当前备受关注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领域内,在制度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创新  [作者简介]徐辉(1968- ),
[摘要]实践教学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章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了该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孙晓东(1968- ),男,内蒙古赤峰人,长春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是当下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如何让高校学生更加专业、系统地学习声乐,从普及化、通用化、广泛化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转变的深层次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基于此,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声樂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样被纳入到了高校课程之中,在教学培养中通过学生与
[摘要]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常有部分女生会对一些教学项目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基于该现象存在的普遍性,文章对女大学生体育课恐惧心理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消除女大学生体育课恐惧心理的科学教学手段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女大学生 体育课 恐惧心理  [作者简介]徐国娟(1965- ),女,浙江绍兴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