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文素养提高。
【关键词】阅读过程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64-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能读懂的内容,梳理出无法读懂的问题,形成激情的阅读状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显得更重要,因为前者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科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敢问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是学生保持不懈探究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
1.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1)建立师生亲善关系—学会欣赏
现实课堂中往往出现这样场面,敢于提问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或者是成绩差的,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他们不是怕自己的问题提的不好,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提问,会提问,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建立生生和谐氛围—学会倾听
小学生活泼好动,一个学生提问或回答,其他的仍举手,而且手越举越高,甚至还在喊叫,无序的氛围不利于学生静心思考。要创设宽松有序的氛围,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一是课前经常带领学生开展几分钟说话、听话的活动,学生自由上台发言,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二是建立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按照“互补互助、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等原则,明确分工,培养成员之间互相倾听、质疑的良好氛围。
2.运用积极评价,使学生乐提问
(1)教师评价促激励。教师善于捕捉学生星点的智慧火花,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思维本身的乐趣,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可多样,善用课堂即性评价,一句简单的“你真行!”“你认真思考了!”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枚印章等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2)生生互评增动力。教师要教会学生看到别人的长处,通过学生在小组、班级中互相评价,正确对待自己的、别人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自我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互评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得到小组、集体的肯定,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
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善问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文本中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质疑的思路。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
1.课前预习指导问:每篇课文学习之前,指导学生做前置性作业,做好预习导学卡,引领学生在初读中学会对重点字词、主要内容等进行提问,指导学生看题目,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为后面的精读过程做铺垫。
2.阅读过程启发问:精读过程中的提问是阅读所得的关键,抓重点词句提问,可以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矛盾点设问:在教学重点段时,学生带着自己的不解、困惑学习、质疑会加深理解。如学习《推敲》一文,想象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分角色朗读,抓矛盾点启发学生提问:“作为京城大官韩愈为什么不怪罪贾岛擅闯仪仗队,反而帮忙斟酌呢?”引读“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小组讨论,角色体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深入读书,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贾岛韩愈斟酌词句的严谨,同时对学生整合语言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
(2)对比处提问: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文章中的不同,从横向或纵向方面进行对比,引发提问,可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教学《掌声》引导学生找出主人公小英前后两次不同的表现,启发学生读到此处有什么疑问?学生会提出质疑,为什么原来自卑的小英会变得活泼开朗了?通过前后比较读,体会两种表现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探究读书,领会文本的重点。
(3)课后拓展引追问:阅读课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拓展阅读是有益补充,把课堂上学的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印证课堂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让阅读教学更开放。如学习《人类的老师》后,学生会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人类的老师?学生继续搜集相关资料,探究生物界更多的奥秘。《三顾茅庐》学完后,学生会问诸葛亮出山后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 “三国人物谱”主题探究,课后学习领略更多人物的细节描写。
(4)信息手段助提问:现代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微视频、PPT软件等手段,有效解决重难点,恰当使用激发学生探究提问,感悟文本精妙,提高阅读素养。如《影子桥》中“影子桥上的鱼你追我逐。”引导学生提出:“鱼儿为什么会在‘桥’上玩呢?学生具有好奇心,演示生动的动画效果,自然就感悟到水中倒影的美与趣。学生在生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
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阅读能动性,积极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會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作者简介:王琦(1978.9-)本科,山东省青岛市,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关键词】阅读过程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64-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能读懂的内容,梳理出无法读懂的问题,形成激情的阅读状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显得更重要,因为前者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科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敢问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是学生保持不懈探究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
1.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1)建立师生亲善关系—学会欣赏
现实课堂中往往出现这样场面,敢于提问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或者是成绩差的,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他们不是怕自己的问题提的不好,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提问,会提问,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建立生生和谐氛围—学会倾听
小学生活泼好动,一个学生提问或回答,其他的仍举手,而且手越举越高,甚至还在喊叫,无序的氛围不利于学生静心思考。要创设宽松有序的氛围,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一是课前经常带领学生开展几分钟说话、听话的活动,学生自由上台发言,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二是建立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学习基础,按照“互补互助、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等原则,明确分工,培养成员之间互相倾听、质疑的良好氛围。
2.运用积极评价,使学生乐提问
(1)教师评价促激励。教师善于捕捉学生星点的智慧火花,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思维本身的乐趣,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可多样,善用课堂即性评价,一句简单的“你真行!”“你认真思考了!”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枚印章等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2)生生互评增动力。教师要教会学生看到别人的长处,通过学生在小组、班级中互相评价,正确对待自己的、别人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自我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互评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得到小组、集体的肯定,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
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善问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文本中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质疑的思路。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
1.课前预习指导问:每篇课文学习之前,指导学生做前置性作业,做好预习导学卡,引领学生在初读中学会对重点字词、主要内容等进行提问,指导学生看题目,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为后面的精读过程做铺垫。
2.阅读过程启发问:精读过程中的提问是阅读所得的关键,抓重点词句提问,可以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矛盾点设问:在教学重点段时,学生带着自己的不解、困惑学习、质疑会加深理解。如学习《推敲》一文,想象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分角色朗读,抓矛盾点启发学生提问:“作为京城大官韩愈为什么不怪罪贾岛擅闯仪仗队,反而帮忙斟酌呢?”引读“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小组讨论,角色体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深入读书,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贾岛韩愈斟酌词句的严谨,同时对学生整合语言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
(2)对比处提问: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文章中的不同,从横向或纵向方面进行对比,引发提问,可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教学《掌声》引导学生找出主人公小英前后两次不同的表现,启发学生读到此处有什么疑问?学生会提出质疑,为什么原来自卑的小英会变得活泼开朗了?通过前后比较读,体会两种表现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探究读书,领会文本的重点。
(3)课后拓展引追问:阅读课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拓展阅读是有益补充,把课堂上学的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印证课堂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让阅读教学更开放。如学习《人类的老师》后,学生会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人类的老师?学生继续搜集相关资料,探究生物界更多的奥秘。《三顾茅庐》学完后,学生会问诸葛亮出山后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 “三国人物谱”主题探究,课后学习领略更多人物的细节描写。
(4)信息手段助提问:现代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微视频、PPT软件等手段,有效解决重难点,恰当使用激发学生探究提问,感悟文本精妙,提高阅读素养。如《影子桥》中“影子桥上的鱼你追我逐。”引导学生提出:“鱼儿为什么会在‘桥’上玩呢?学生具有好奇心,演示生动的动画效果,自然就感悟到水中倒影的美与趣。学生在生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
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阅读能动性,积极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會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作者简介:王琦(1978.9-)本科,山东省青岛市,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