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学校,我們要花大力气指导好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我们要把“全环境育人”理念、网络素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领域和崭新内容,帮助青少年立足现实同伴关系的建设,正视虚拟同伴关系的交往和使用,让广大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更健康”、朋友圈“更立体”、社交“更丰富”。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青少年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社会的同伴关系主要表现为现实中的同伴交往。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青少年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使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众多与传统社会所不同的特征。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频繁的社会互动是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的,从而形成了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活动场所,即虚拟社区。随着互联网对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介入,虚拟同伴关系日渐流行,青少年在虚拟环境中的交往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那么,面对崭新课题,学校该如何引导青少年建立网络时代下的健康同伴关系,下面从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谈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一、虚拟同伴交往成为交往的一种可选方式
一方面青少年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需要同伴,同伴在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认知、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及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和监管问题、学业竞争问题、青少年同伴交往经验不足问题等种种原因,青少年现实的同伴交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少现实的同伴交往的能力,他们面临人际关系的困惑,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而全媒体时代,多种多样的社交工具、游戏、新闻客户端、贴吧、论坛、直播平台等为青少年提供了结交虚拟同伴的便捷机会。
网络和现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网络社会结构扁平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多节点性、无中心性。在现实中不敢说的话、不好意思说的话,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完全可以畅所欲言,任何阶层都拥有着相对平等的话语权。我们对高中生进行了“关于网络虚拟同伴交往”的问卷调查,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对象都有在网上与陌生人沟通交流的情况,都赞同虚拟网络交友的方式,其中在网上通过游戏方式与陌生人成为虚拟伙伴交流沟通的比例最大,其次是QQ、微信和朋友推荐,也有通过“摇一摇”认识的。通过网络认识的虚拟同伴沟通信息的内容包括娱乐、谈心事、打发无聊时间、跟上潮流、谈学习功课等。了解虚拟同伴年龄、性别等真实情况的比例极小,即使了解,情况是否是事实的考证也很少,愿意向网络虚拟同伴吐露自己真实身份情况的也很少。选择虚拟同伴的原因大概有:躲避现实的压力、无聊寂寞、寻找更多的朋友、隐藏真实的自己、叛逆、现实交往中的孤独感和无归属感、复杂的现实同伴环境等。
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少年寻找虚拟同伴是因为网上交友跳出了世俗的交友观的束缚,一些青少年认为虚拟同伴的约束力是非强制性的,权利差异亦是微小的。因此,同伴之间的互动近乎是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往往是协商式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杜绝独裁、专制与霸权,使交往具有更强的共识性。首先,网络与生惧来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友有如“雾中花,水中月”,有人认为正因为如此,它看起来才格外美,它充分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与表现的心理,网络交友为我们的生活开辟了新的空间,它让我们超越了现实中交友的局限。其次,网上朋友相隔远,不会有什么利益冲突,更不必担心袒露心灵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才乐意把自己的事情讲给未曾谋面的网友听,通过倾诉使心理得到自我调节。最后,在网络上能够结交到各种各样的人,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可以在网上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你烦心时,可以向他倾诉。
众所周知,“主体的匿名性、交流的跨时空性、共享主题的虚拟性”是网络社会虚拟性的主要表现。在网络社会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是非面对面的。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青少年能够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个人质疑困惑能得到迅速回应、个人情感能得到及时宣泄,这种同伴的互动,不要求固定的时间和地域,无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顾及现实交往中需要考虑的更多因素,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可以虚拟生活、虚拟主题,任意驰骋,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大胆本真地表现自我,与现实同伴相比,许多青少年认为网络虚拟同伴“更懂我、更能放松自我、交往更简单”,这也是越来越多青少年从现实同伴中“淡出、撤出”,愈来愈热衷于虚拟世界,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网络的原因。
二、虚拟同伴交往缺少规范
网络实实在在地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交际渠道,拓宽了我们的交际范围。但是,当前,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还很不健全,网络交往中“什么必须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缺乏约束和监督,“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等针对网络交往的系统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网络自动监管技术和信息过滤技术还未普及,实名上网制度还未落实,“网德”缺少规范、标准和“网民”缺乏自律是网络交往存在风险的最大原因。不管青少年选择网络虚拟同伴是出于追求时髦的一种行为方式,还是回避现实抵制无聊的一种选择,青少年的网络“朋友圈”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虚拟同伴交往,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因为年少无知,上当受骗;也可能使自己学习分心,影响自己的学业;还可能使自己沉溺社交网络,不思进取。有人这样形容网络:“黄网泛滥,黑客猖獗;游戏耍赖,聊天下流。”某些人打着交友的旗号,不顾道德规范,破坏公序良俗,甚至进行意识形态颠覆。一些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病态的依赖网络虚拟同伴,出现“网瘾、网恋、网购、网毒”等问题,网络诈骗、不良信息、网络欺凌也成为青少年上网交友过程中遭遇的三大危险。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往往十分复杂,涉及互联网自身的特点、环境因素、个体需求等诸多方面。一旦遇到“不良虚拟同伴”,不仅过度依赖手机和网络会损害个体的身体健康,也导致个体的学业成绩下降,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在对高中生進行的“关于网络虚拟同伴交往”问卷调查中,93%的被调查者拥有属于自己的移动设备。基于网络游戏的同伴交往占比最高,玩网络游戏主要基于六种动机:受现实同伴影响打发时间、游戏设计得好、好玩、虚拟性、有团队合作。网络游戏的玩伴以熟人(朋友、同学)为主,陌生人玩伴主要来自游戏的匹配。在“网络对自己同伴交往影响如何”一项中,回答“几乎没有影响”占比最高;在“你认为与网络虚拟同伴沟通给自己的影响,哪方面更多”一项中,回答“正面多”“反面多”的各占一半;在“虚拟同伴让自己学会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一项中,回答“比较同意”“不能确定”的占比高;在“虚拟同伴让自己养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一项中,回答“不能确定”“不大同意”的占比高;在“虚拟同伴激励自己好好学习,自己学习进步了”一项中,回答“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的占比高。
调查中发现,随着年级升高,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率也逐渐提高。中学生主要以QQ或微信为主要网络即时交往平台,多以现实生活周围的朋友为交流对象,以自身感兴趣或生活与学习琐事为主要话题。青少年使用网络即时通讯、真正寻找虚拟同伴的目的主要包括:娱乐、沟通交流、信息获取,其中娱乐是网络即时虚拟同伴交往的首要目的。目前,真正深度结交或依赖陌生虚拟同伴的青少年占比还比较小,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要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的高度重视。
三、学校对青少年建立网络时代下健康同伴关系的建议
作为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现实同伴关系的指导和平台建设,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现实同伴交往经验,同时高度重视对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的培训和规范。
一是学校开设同伴交往课程,强化认知,提升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心理健康老师、人生规划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通过交往课程,创设一个虚拟的或现实的交往情境,让青少年在虚拟的或现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如何解决活动中的社会交往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分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学得与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在游戏中要告诉青少年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表演和典型案例分析,使他们在模拟的社会交往情景中,认识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优点和缺点,并理解心理换位的重要性,帮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青少年创设一种交往情境。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青少年扮演某一角色,使他们理解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认识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最终达到帮助他们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对虚拟同伴交往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模拟,老师可以充当学生的“网友”,指导规避上网风险的方法,赠予“试金石”,做学生“网上交友”的领航人,让青少年能正确地了解虚拟的同伴交往与现实中的同伴交往的联系与区别、传统的道德品质在虚拟交往中受到哪些挑战、如何提升虚拟交往的道德功能、虚拟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提高虚拟同伴交往中青少年的认知应对能力。通过同伴交往课程的开设,让青少年认识到良好的现实同伴关系更有利于自己适应现实社会。现实的同伴在交往中,尤其是在团队的合作中,需要包容、理解、互相接纳,对今后走向社会大有好处。同时,青少年在“拥抱互联网”时,对虚拟同伴交往做到冷静、客观、清醒、安全、有度、会选择取舍,对虚拟同伴交往的利、弊、风险要心中有数,真正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寻找同道中人,建立稳定的联系,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让虚拟同伴交往成为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新选择。
二是学校创设形式多样的同伴交往实践体验平台,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让青少年积极参加互动性的、需要交往技能的集体活动,鼓励青少年多观察成人或同伴正面的社会行为,有效模仿他们的动作、言语,从而学到一些社会化的技巧。学校搭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团队”系列生活体验项目,通过同伴合作学习、同伴合作展示、同伴合作体验等方式,让青少年在现实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通过体验,让学生在现实和网络两种世界的择友和交友上,更愿意结交活生生的身边同伴,同时对虚拟同伴交往形成基本策略:不轻易相信一个人,不随便伤害一个人,可心的朋友真诚交往,一般的网友友好往来,品行低劣的网友不理不睬,弃而不要。另外一定注意网络安全,不要轻易将自己和家庭的信息外漏。
三是学校加强家长的指导。从年龄特点来看,青少年在生活的各领域选择同伴作为交往对象的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呈递增趋势,而对父母、老师的选择则均呈递减趋势。调查表明,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游乐、倾诉和乐趣分享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选的位置。但是,父母毕竟是青少年的第一交往对象,也是他们习得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同伴交往行为。因此,学校对家长的亲子培训不可缺少,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家人陪伴、家教家风、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同伴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依托“家长学校”,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让家长成为引导子女健康同伴交往的深度参与者,这样能更完整更全面地指导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与交往的需要”。良好同伴关系可以加深同伴友谊,增强同伴接纳,对青少年生活和学习产生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作为学校,我们要花大力气指导好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我们要把“全环境育人”理念、网络素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领域和崭新内容,帮助青少年立足现实同伴关系的建设,正视虚拟同伴关系的交往和使用,让广大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更健康、朋友圈更立体、社交更丰富。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青少年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社会的同伴关系主要表现为现实中的同伴交往。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青少年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使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众多与传统社会所不同的特征。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频繁的社会互动是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的,从而形成了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活动场所,即虚拟社区。随着互联网对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介入,虚拟同伴关系日渐流行,青少年在虚拟环境中的交往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那么,面对崭新课题,学校该如何引导青少年建立网络时代下的健康同伴关系,下面从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谈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一、虚拟同伴交往成为交往的一种可选方式
一方面青少年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需要同伴,同伴在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认知、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及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和监管问题、学业竞争问题、青少年同伴交往经验不足问题等种种原因,青少年现实的同伴交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少现实的同伴交往的能力,他们面临人际关系的困惑,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而全媒体时代,多种多样的社交工具、游戏、新闻客户端、贴吧、论坛、直播平台等为青少年提供了结交虚拟同伴的便捷机会。
网络和现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网络社会结构扁平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多节点性、无中心性。在现实中不敢说的话、不好意思说的话,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完全可以畅所欲言,任何阶层都拥有着相对平等的话语权。我们对高中生进行了“关于网络虚拟同伴交往”的问卷调查,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对象都有在网上与陌生人沟通交流的情况,都赞同虚拟网络交友的方式,其中在网上通过游戏方式与陌生人成为虚拟伙伴交流沟通的比例最大,其次是QQ、微信和朋友推荐,也有通过“摇一摇”认识的。通过网络认识的虚拟同伴沟通信息的内容包括娱乐、谈心事、打发无聊时间、跟上潮流、谈学习功课等。了解虚拟同伴年龄、性别等真实情况的比例极小,即使了解,情况是否是事实的考证也很少,愿意向网络虚拟同伴吐露自己真实身份情况的也很少。选择虚拟同伴的原因大概有:躲避现实的压力、无聊寂寞、寻找更多的朋友、隐藏真实的自己、叛逆、现实交往中的孤独感和无归属感、复杂的现实同伴环境等。
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少年寻找虚拟同伴是因为网上交友跳出了世俗的交友观的束缚,一些青少年认为虚拟同伴的约束力是非强制性的,权利差异亦是微小的。因此,同伴之间的互动近乎是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往往是协商式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杜绝独裁、专制与霸权,使交往具有更强的共识性。首先,网络与生惧来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友有如“雾中花,水中月”,有人认为正因为如此,它看起来才格外美,它充分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与表现的心理,网络交友为我们的生活开辟了新的空间,它让我们超越了现实中交友的局限。其次,网上朋友相隔远,不会有什么利益冲突,更不必担心袒露心灵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才乐意把自己的事情讲给未曾谋面的网友听,通过倾诉使心理得到自我调节。最后,在网络上能够结交到各种各样的人,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可以在网上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你烦心时,可以向他倾诉。
众所周知,“主体的匿名性、交流的跨时空性、共享主题的虚拟性”是网络社会虚拟性的主要表现。在网络社会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是非面对面的。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青少年能够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个人质疑困惑能得到迅速回应、个人情感能得到及时宣泄,这种同伴的互动,不要求固定的时间和地域,无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顾及现实交往中需要考虑的更多因素,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可以虚拟生活、虚拟主题,任意驰骋,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大胆本真地表现自我,与现实同伴相比,许多青少年认为网络虚拟同伴“更懂我、更能放松自我、交往更简单”,这也是越来越多青少年从现实同伴中“淡出、撤出”,愈来愈热衷于虚拟世界,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网络的原因。
二、虚拟同伴交往缺少规范
网络实实在在地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交际渠道,拓宽了我们的交际范围。但是,当前,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还很不健全,网络交往中“什么必须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缺乏约束和监督,“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等针对网络交往的系统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网络自动监管技术和信息过滤技术还未普及,实名上网制度还未落实,“网德”缺少规范、标准和“网民”缺乏自律是网络交往存在风险的最大原因。不管青少年选择网络虚拟同伴是出于追求时髦的一种行为方式,还是回避现实抵制无聊的一种选择,青少年的网络“朋友圈”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虚拟同伴交往,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因为年少无知,上当受骗;也可能使自己学习分心,影响自己的学业;还可能使自己沉溺社交网络,不思进取。有人这样形容网络:“黄网泛滥,黑客猖獗;游戏耍赖,聊天下流。”某些人打着交友的旗号,不顾道德规范,破坏公序良俗,甚至进行意识形态颠覆。一些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病态的依赖网络虚拟同伴,出现“网瘾、网恋、网购、网毒”等问题,网络诈骗、不良信息、网络欺凌也成为青少年上网交友过程中遭遇的三大危险。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往往十分复杂,涉及互联网自身的特点、环境因素、个体需求等诸多方面。一旦遇到“不良虚拟同伴”,不仅过度依赖手机和网络会损害个体的身体健康,也导致个体的学业成绩下降,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在对高中生進行的“关于网络虚拟同伴交往”问卷调查中,93%的被调查者拥有属于自己的移动设备。基于网络游戏的同伴交往占比最高,玩网络游戏主要基于六种动机:受现实同伴影响打发时间、游戏设计得好、好玩、虚拟性、有团队合作。网络游戏的玩伴以熟人(朋友、同学)为主,陌生人玩伴主要来自游戏的匹配。在“网络对自己同伴交往影响如何”一项中,回答“几乎没有影响”占比最高;在“你认为与网络虚拟同伴沟通给自己的影响,哪方面更多”一项中,回答“正面多”“反面多”的各占一半;在“虚拟同伴让自己学会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一项中,回答“比较同意”“不能确定”的占比高;在“虚拟同伴让自己养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一项中,回答“不能确定”“不大同意”的占比高;在“虚拟同伴激励自己好好学习,自己学习进步了”一项中,回答“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的占比高。
调查中发现,随着年级升高,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率也逐渐提高。中学生主要以QQ或微信为主要网络即时交往平台,多以现实生活周围的朋友为交流对象,以自身感兴趣或生活与学习琐事为主要话题。青少年使用网络即时通讯、真正寻找虚拟同伴的目的主要包括:娱乐、沟通交流、信息获取,其中娱乐是网络即时虚拟同伴交往的首要目的。目前,真正深度结交或依赖陌生虚拟同伴的青少年占比还比较小,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要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的高度重视。
三、学校对青少年建立网络时代下健康同伴关系的建议
作为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现实同伴关系的指导和平台建设,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现实同伴交往经验,同时高度重视对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的培训和规范。
一是学校开设同伴交往课程,强化认知,提升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心理健康老师、人生规划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通过交往课程,创设一个虚拟的或现实的交往情境,让青少年在虚拟的或现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如何解决活动中的社会交往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分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学得与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在游戏中要告诉青少年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表演和典型案例分析,使他们在模拟的社会交往情景中,认识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优点和缺点,并理解心理换位的重要性,帮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青少年创设一种交往情境。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青少年扮演某一角色,使他们理解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认识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最终达到帮助他们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对虚拟同伴交往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模拟,老师可以充当学生的“网友”,指导规避上网风险的方法,赠予“试金石”,做学生“网上交友”的领航人,让青少年能正确地了解虚拟的同伴交往与现实中的同伴交往的联系与区别、传统的道德品质在虚拟交往中受到哪些挑战、如何提升虚拟交往的道德功能、虚拟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提高虚拟同伴交往中青少年的认知应对能力。通过同伴交往课程的开设,让青少年认识到良好的现实同伴关系更有利于自己适应现实社会。现实的同伴在交往中,尤其是在团队的合作中,需要包容、理解、互相接纳,对今后走向社会大有好处。同时,青少年在“拥抱互联网”时,对虚拟同伴交往做到冷静、客观、清醒、安全、有度、会选择取舍,对虚拟同伴交往的利、弊、风险要心中有数,真正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寻找同道中人,建立稳定的联系,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让虚拟同伴交往成为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新选择。
二是学校创设形式多样的同伴交往实践体验平台,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让青少年积极参加互动性的、需要交往技能的集体活动,鼓励青少年多观察成人或同伴正面的社会行为,有效模仿他们的动作、言语,从而学到一些社会化的技巧。学校搭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团队”系列生活体验项目,通过同伴合作学习、同伴合作展示、同伴合作体验等方式,让青少年在现实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通过体验,让学生在现实和网络两种世界的择友和交友上,更愿意结交活生生的身边同伴,同时对虚拟同伴交往形成基本策略:不轻易相信一个人,不随便伤害一个人,可心的朋友真诚交往,一般的网友友好往来,品行低劣的网友不理不睬,弃而不要。另外一定注意网络安全,不要轻易将自己和家庭的信息外漏。
三是学校加强家长的指导。从年龄特点来看,青少年在生活的各领域选择同伴作为交往对象的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呈递增趋势,而对父母、老师的选择则均呈递减趋势。调查表明,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游乐、倾诉和乐趣分享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选的位置。但是,父母毕竟是青少年的第一交往对象,也是他们习得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同伴交往行为。因此,学校对家长的亲子培训不可缺少,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家人陪伴、家教家风、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同伴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依托“家长学校”,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让家长成为引导子女健康同伴交往的深度参与者,这样能更完整更全面地指导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与交往的需要”。良好同伴关系可以加深同伴友谊,增强同伴接纳,对青少年生活和学习产生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作为学校,我们要花大力气指导好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我们要把“全环境育人”理念、网络素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领域和崭新内容,帮助青少年立足现实同伴关系的建设,正视虚拟同伴关系的交往和使用,让广大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更健康、朋友圈更立体、社交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