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的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集群内部的竞争与合作、集群抗风险能力、持续创新与集群稳定性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产业集群与英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我国产业集群尚处于相对初步发展阶段,在国际商业环境下竞争力不高的结论。借鉴英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改善发展集群经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经济
【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07-03
产业集群是指在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和经济环境之内,借助各行业部门间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来发展,从而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集合体”。中英两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环境、政府政策、经济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两国产业集群在竞争力方面拥有不同的优势。
1.中国和英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体评估
1.1英国产业集群的优势。
英国的产业集群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英国传统产业集群经历了风雨兴衰,历久弥新,竞争力仍然强劲。例如,白金汉郡的椅子生产和设菲尔德的刃具生产等都是早期发展起来,这一类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高,工业底子厚,集群内分工明确,相关产业彼此之间相互协助,注重研发和创新,具有浓厚的“产业气氛”,技术更新快互补性强,加之创新科技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促使传统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提升并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奠定了工业基础[1]。为此,当今英国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是在传统产业集群基础上的深化,其发展劲头势不可挡。众多工业技术领域名列前茅,高科技产品辐射世界各地,其中生物技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航空等领域均处于欧洲及世界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能对英国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以剑桥工业园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东安格利尔地区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集聚地以及剑桥工业园计算机企业、光电子企业等集聚,由于产业集群的优势,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优势产业促进英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科技革命,据有关学者研究,作为众多产业集群成功的典范,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成功的原因是:一是有强大的科学基础,二是有强大的研发中心,三是有强大的科技人才[2]。总体来说,集群的企业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所以英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可持续性的。
1.2中国产业集群的劣势。
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边缘地区。这类地区具有灵活的经济体制,资金、人才充足,行业经验丰富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我国产业集群的对外竞争力[3]。理论上这些产业集群拥有集群的特征,但事实上尚处初级的发展阶段,被称为“准集群”。准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相对于成熟的产业集群显得较为弱势。进一步讲,和英国集群对比,中国集群内企业显得离散化,这样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内部产业链畸形化导致产业集群内产品同质化,企业间竞争大于协作,黏合度不高。例如,嵊州领带集群(集群领带产量为世界的40%,中国的90%)内部企业之间没有明确的上下游分工,而是各企业自行独立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从外部购入,没有很好的协作机制,嵊州领带集群则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互补”,从而阻碍了集群的创新能力。第二,大多数企业间信息反馈的效率低。在集群中一般企业的信息传递关系为F1→F2→F3→F4→F5(F表示企业)。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会丢失或者信息传输不及时,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反馈效率。假设第一次信息传递(F1→F2)效率为P=80%,则经过5次传递后,最后F5得到的准确信息的百分比就会变为:P5=0.32768[4]。中国产业集群黏合度不高,信息传递量会递减,这样则会出现牛鞭效应——在整个生产营销过程中需求变异放大的现象。众多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订货量往往大于实际需求量,使得订货量从经销商到原材料供应商逐步扩大。例如,嵊州领带每年生产能力只有250吨,由于牛鞭效应,其结果为真丝原材料年需求量高达5000余吨,远远超过了生产能力,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费[5]。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企业的离散化,导致企业间黏合度不高以及因信息效率低而造成大量浪费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未达到复制英国产业集群稳定的合作与竞争机制的阶段,从而无法复制英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中英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的评估
2.1中国集群抗风险能力低的原因。
中国的“准集群”主要集中在纺织制衣制鞋、五金装配、医药、塑料等轻工业行业。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国内的准集群主要是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组成,对外竞争主要是靠低劳动力优势取胜,一旦国际市场有个风吹草动,这类产业极其容易出现经营问题。例如,受今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浙江发展最早且最为成熟的产业集群——绍兴的纺织服装业集群中很多中小企业倒闭,连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纵横集团等龙头企业也濒临破产。产业集群不稳定的是由于我国“准集群”的块状经济存在抗风险能力小的问题。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由于大部分这类集群的本质是单纯的“地理扎堆”,表面上产业链完整,其实是断裂的,因而中国的准集群缺少集群本身应该具有的优势(如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高等),缺乏强有力的研发中心,导致其竞争力相对较弱且发展是不可以持续的。其次,造成较弱的抗风险能力是因为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出现“软三元”的现象。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低价优势,像英国这类高新技术国家会把很多布制品生产都承包给大陆的企业,非不选择自己开厂。此时会出现“软三元”的现象:一件商品,如果他的成本价是1元,而在商场里要卖4元。也就是说,生产厂家只能赚商品总价值的25%——1元的那部分的利润,大多数利润都产生于剩下的流通领域,即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批发零售、信息和管理。英国和其他欧美国家则把重点放在“软三元”内的工作,通过改良供应链管理来节省75%——3元的那部分成本。郎咸平教授在“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演讲中指出,原料制造成本可以省下来的钱约是25%,也就是1元中的25%(0.25元),而这些钱还要付工人工资,从而最后得到的利润只是0.25元剩下的一小部分[6]。而真正的利润是被英国等企业获得的。又如,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年产领带3亿多根,总产值超百亿,但由于销售渠道受制于外国企业,缺少自主品牌,加上研发能力的匮乏,使得产业年利润只有3个多亿,远远小于总产值,而大多利润都是由外国企业获得[7]。总的来说,中国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业利润薄,使得产业总体抗风险能力低。
2.2英国传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低的原因。
在金融危机下,虽然英国的传统产业和新兴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拥有完善的产业运作,但是不少企业受到了经营问难和不同层次的衰退。即使英国产业能在上文提到的“软三元”中赚得较多一部分的利润,英国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下仍然表现出脆弱性。但是有学者指出,金融危机只是促使产业衰退的原因,并不是最本质的原因。
2.2.1传统产业的衰退原因归咎于英国依附性经济体的特质。以制造业为例,英国大部分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今天的英国主要有以服务业和少量的技术产业为主,可以看出传统产业集群其过度依赖海外产业。有学者指出,那些具有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负面影响远远小于那些制造业被大量转移出去的国家(如英国)。英国产业的脆弱性还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制造业是吸收劳动力的地方,当制造业被转移出去,英国的就业会成为问题。即使人们失业,很多人会无所事事并不会急着去找工作,因为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能保障人民过着体面的生活,这时候这些多余的劳动生产力则会浪费,间接造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下降[8]。
2.2.2高新技术产业的衰退大多是由于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影响。虽然英国集群具有良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即集群本身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此优势远远大于中国集群),但是产业资金的不足和政府不当的政策导致英国高新技术集群的竞争力下降。首先,研发经费亦被大幅削减导致人才的流失。在英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规模和资本市场上,还没有像美国安进(Amgen)这样大规模的公司。而小规模的公司越来越多,这些小公司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前不久,英国一家生物技术初创型公司Apitope将厂房搬到比利时去了,原因就是在英国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政府的政策对生物技术企业发展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例如,由于税收高的原因,辉瑞等公司关闭了设在英国的制药工厂,而Shire药厂将其总部迁往爱尔兰。再如,过于严格临床试验手段使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比例从2002年的46%下降到2007年的24%[9]。
3.中国产业集群独有的灵活性优势
虽然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总体来说不如英国产业集群高,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在经济稳定的时候,中国产业集群相对于英国集群有灵活性的优势,对提升竞争力有着关键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即使创新的科技使得某些产业集群(如英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竞争力,但这些竞争力优势只是短期的,由于科技是可以复制的,在长期很有可能会被拥有低劳动力优势的国家的产业集群超越,许多欧美的高科技国家普遍存在这一问题[10]。所以如果要保持产业集群强劲的竞争力,就必须保持不断地创新,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然而新的科技革命有一定几率会带来新的问题,即一些突破性创新(radicalinnovation)的出现。突破性创新所取得的全新技术使得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协调创新的优势大幅削减,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全新的知识和机械设备[12]。也就是说,集群需要资源重新整合优化,在一段时间内会减弱产业的竞争力。所以,强劲的竞争力并不仅仅依靠最先进的科技,而是通过将现有的资源合理整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集群的潜力。对于中国来说,其产业集群能以更灵活的方式采用新科技从而发挥集群的潜力。原因是中国产业集群在短期内无法赶上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创新速度,从而中国产业集群决策者可以在新科技出现后观察其他国家的集群发展情况再决定是否复制西方国家的高新技术。也就是说,如果新科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那中国产业集群可以吸取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发展国内集群经济。但如果突破性创新的技术导致新旧人才和生产器械的更替困难,那便意味着中国在选择是否采取突破性创新的技术时,需持谨慎态度。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迟,基础薄弱,单纯的“地理扎堆”是无法复制英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以英国的产业集群的历史经验为教材,通过加强中国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借鉴英国的产业管理模式,使中国集群经济蓬勃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经济
【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07-03
产业集群是指在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和经济环境之内,借助各行业部门间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来发展,从而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集合体”。中英两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环境、政府政策、经济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两国产业集群在竞争力方面拥有不同的优势。
1.中国和英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体评估
1.1英国产业集群的优势。
英国的产业集群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英国传统产业集群经历了风雨兴衰,历久弥新,竞争力仍然强劲。例如,白金汉郡的椅子生产和设菲尔德的刃具生产等都是早期发展起来,这一类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高,工业底子厚,集群内分工明确,相关产业彼此之间相互协助,注重研发和创新,具有浓厚的“产业气氛”,技术更新快互补性强,加之创新科技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促使传统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提升并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奠定了工业基础[1]。为此,当今英国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是在传统产业集群基础上的深化,其发展劲头势不可挡。众多工业技术领域名列前茅,高科技产品辐射世界各地,其中生物技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航空等领域均处于欧洲及世界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能对英国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以剑桥工业园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东安格利尔地区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集聚地以及剑桥工业园计算机企业、光电子企业等集聚,由于产业集群的优势,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优势产业促进英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科技革命,据有关学者研究,作为众多产业集群成功的典范,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成功的原因是:一是有强大的科学基础,二是有强大的研发中心,三是有强大的科技人才[2]。总体来说,集群的企业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所以英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可持续性的。
1.2中国产业集群的劣势。
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边缘地区。这类地区具有灵活的经济体制,资金、人才充足,行业经验丰富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我国产业集群的对外竞争力[3]。理论上这些产业集群拥有集群的特征,但事实上尚处初级的发展阶段,被称为“准集群”。准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相对于成熟的产业集群显得较为弱势。进一步讲,和英国集群对比,中国集群内企业显得离散化,这样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内部产业链畸形化导致产业集群内产品同质化,企业间竞争大于协作,黏合度不高。例如,嵊州领带集群(集群领带产量为世界的40%,中国的90%)内部企业之间没有明确的上下游分工,而是各企业自行独立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从外部购入,没有很好的协作机制,嵊州领带集群则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互补”,从而阻碍了集群的创新能力。第二,大多数企业间信息反馈的效率低。在集群中一般企业的信息传递关系为F1→F2→F3→F4→F5(F表示企业)。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会丢失或者信息传输不及时,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反馈效率。假设第一次信息传递(F1→F2)效率为P=80%,则经过5次传递后,最后F5得到的准确信息的百分比就会变为:P5=0.32768[4]。中国产业集群黏合度不高,信息传递量会递减,这样则会出现牛鞭效应——在整个生产营销过程中需求变异放大的现象。众多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订货量往往大于实际需求量,使得订货量从经销商到原材料供应商逐步扩大。例如,嵊州领带每年生产能力只有250吨,由于牛鞭效应,其结果为真丝原材料年需求量高达5000余吨,远远超过了生产能力,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费[5]。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企业的离散化,导致企业间黏合度不高以及因信息效率低而造成大量浪费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未达到复制英国产业集群稳定的合作与竞争机制的阶段,从而无法复制英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中英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的评估
2.1中国集群抗风险能力低的原因。
中国的“准集群”主要集中在纺织制衣制鞋、五金装配、医药、塑料等轻工业行业。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国内的准集群主要是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组成,对外竞争主要是靠低劳动力优势取胜,一旦国际市场有个风吹草动,这类产业极其容易出现经营问题。例如,受今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浙江发展最早且最为成熟的产业集群——绍兴的纺织服装业集群中很多中小企业倒闭,连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纵横集团等龙头企业也濒临破产。产业集群不稳定的是由于我国“准集群”的块状经济存在抗风险能力小的问题。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由于大部分这类集群的本质是单纯的“地理扎堆”,表面上产业链完整,其实是断裂的,因而中国的准集群缺少集群本身应该具有的优势(如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高等),缺乏强有力的研发中心,导致其竞争力相对较弱且发展是不可以持续的。其次,造成较弱的抗风险能力是因为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出现“软三元”的现象。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低价优势,像英国这类高新技术国家会把很多布制品生产都承包给大陆的企业,非不选择自己开厂。此时会出现“软三元”的现象:一件商品,如果他的成本价是1元,而在商场里要卖4元。也就是说,生产厂家只能赚商品总价值的25%——1元的那部分的利润,大多数利润都产生于剩下的流通领域,即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批发零售、信息和管理。英国和其他欧美国家则把重点放在“软三元”内的工作,通过改良供应链管理来节省75%——3元的那部分成本。郎咸平教授在“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演讲中指出,原料制造成本可以省下来的钱约是25%,也就是1元中的25%(0.25元),而这些钱还要付工人工资,从而最后得到的利润只是0.25元剩下的一小部分[6]。而真正的利润是被英国等企业获得的。又如,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年产领带3亿多根,总产值超百亿,但由于销售渠道受制于外国企业,缺少自主品牌,加上研发能力的匮乏,使得产业年利润只有3个多亿,远远小于总产值,而大多利润都是由外国企业获得[7]。总的来说,中国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业利润薄,使得产业总体抗风险能力低。
2.2英国传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低的原因。
在金融危机下,虽然英国的传统产业和新兴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拥有完善的产业运作,但是不少企业受到了经营问难和不同层次的衰退。即使英国产业能在上文提到的“软三元”中赚得较多一部分的利润,英国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下仍然表现出脆弱性。但是有学者指出,金融危机只是促使产业衰退的原因,并不是最本质的原因。
2.2.1传统产业的衰退原因归咎于英国依附性经济体的特质。以制造业为例,英国大部分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今天的英国主要有以服务业和少量的技术产业为主,可以看出传统产业集群其过度依赖海外产业。有学者指出,那些具有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负面影响远远小于那些制造业被大量转移出去的国家(如英国)。英国产业的脆弱性还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制造业是吸收劳动力的地方,当制造业被转移出去,英国的就业会成为问题。即使人们失业,很多人会无所事事并不会急着去找工作,因为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能保障人民过着体面的生活,这时候这些多余的劳动生产力则会浪费,间接造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下降[8]。
2.2.2高新技术产业的衰退大多是由于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影响。虽然英国集群具有良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即集群本身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此优势远远大于中国集群),但是产业资金的不足和政府不当的政策导致英国高新技术集群的竞争力下降。首先,研发经费亦被大幅削减导致人才的流失。在英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规模和资本市场上,还没有像美国安进(Amgen)这样大规模的公司。而小规模的公司越来越多,这些小公司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前不久,英国一家生物技术初创型公司Apitope将厂房搬到比利时去了,原因就是在英国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政府的政策对生物技术企业发展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例如,由于税收高的原因,辉瑞等公司关闭了设在英国的制药工厂,而Shire药厂将其总部迁往爱尔兰。再如,过于严格临床试验手段使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比例从2002年的46%下降到2007年的24%[9]。
3.中国产业集群独有的灵活性优势
虽然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总体来说不如英国产业集群高,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在经济稳定的时候,中国产业集群相对于英国集群有灵活性的优势,对提升竞争力有着关键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即使创新的科技使得某些产业集群(如英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竞争力,但这些竞争力优势只是短期的,由于科技是可以复制的,在长期很有可能会被拥有低劳动力优势的国家的产业集群超越,许多欧美的高科技国家普遍存在这一问题[10]。所以如果要保持产业集群强劲的竞争力,就必须保持不断地创新,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然而新的科技革命有一定几率会带来新的问题,即一些突破性创新(radicalinnovation)的出现。突破性创新所取得的全新技术使得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协调创新的优势大幅削减,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全新的知识和机械设备[12]。也就是说,集群需要资源重新整合优化,在一段时间内会减弱产业的竞争力。所以,强劲的竞争力并不仅仅依靠最先进的科技,而是通过将现有的资源合理整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集群的潜力。对于中国来说,其产业集群能以更灵活的方式采用新科技从而发挥集群的潜力。原因是中国产业集群在短期内无法赶上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创新速度,从而中国产业集群决策者可以在新科技出现后观察其他国家的集群发展情况再决定是否复制西方国家的高新技术。也就是说,如果新科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那中国产业集群可以吸取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发展国内集群经济。但如果突破性创新的技术导致新旧人才和生产器械的更替困难,那便意味着中国在选择是否采取突破性创新的技术时,需持谨慎态度。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迟,基础薄弱,单纯的“地理扎堆”是无法复制英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以英国的产业集群的历史经验为教材,通过加强中国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借鉴英国的产业管理模式,使中国集群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