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践行,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多教育部门的普遍关注,但是纵观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会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深入挖掘课本当中深层次的内容,相关知识无法得到拓展,使得数学学习效率相当低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半年前,笔者將一道完全陌生的题目摆在学生面前,孩子们显得束手无策,并且有许多的抱怨“我死活做不出来”“我找不到公式”“我没有见过”等等,这让笔者很惊讶,其实孩子们之前也学习过类似的一些知识,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思索,去挖掘。其实这和我之前的教学很大的关系,笔者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太多浮于表面的东西。
课堂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得学生对于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学生抓不到学习的重点,后期学习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渗透的时候,往往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感受不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得教学目标的开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匹配,学生无法切实感知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再者,在各级考试的压力下,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不能深入挖掘教材当中的重点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都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诸多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仅仅浮于表面,可我们的学生将来要面临无数的没有见过的难题,难道还是依旧束手无策吗?因此从这样的现状入手,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深入学习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二、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个体系又有无数分支,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呈现的,教师就是要思考新知识在哪一个旧的分支上,根据这些来设计复习题,为接受新知做好铺垫。例如,在执教《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加法时,很明显这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上进行了整合,计算方法相同,所以我在执教时把例题756+168拆分成了56+16和56+68来作为课前复习,让学生做完以后阐述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两道题也为解决新知给出了思考的途径,在新课教学中,大胆的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让孩子自己找到方法并进行汇报,孩子们可以从中得出了正确的计算方法。
(二)合作展示性学习
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强,就是能在头脑中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当下我们的学生表现如何呢?是不是常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畏难退缩?老师们要学会等待,不要希望学生一步登天,错了没关系,只要不放弃,这很重要。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条件,在学新知时激发“矛盾”的产生。“矛盾”是学生思考的导火索,让学生产生了挑战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动机。合作展示性是学习是激发学生“矛盾”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选择时机,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次数不宜过多,凡是遇到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成效比较大。如在教学《数的整除》时,笔者出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这个数的末位,能被3整除的数能否只看这个数的末位呢?此问题一出,学生们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验证。得出否定结论之后,我又出示了两组数字:3、7、5,和4、3、6,让学生任意组成几个三位数,看它们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计算后,有一点惊讶,但仍未发现规律,顿时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这时笔者趁势激励各组学生再次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学生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观点,通过集体的智慧终于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再一次感觉合作的力量。
(三)鼓励学生质疑困难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疑问是创造的动力。我们在面对学生质疑的时候,不要简单的直接给出答案,应通过启发和引导,来促使学生自己去积极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重复问题的时候,笔者通过抢凳子和猜拳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引发出学生一系列的质疑。玩猜拳的有4人,抢凳子的3人,总人数应该是7人呀?为什么实际数出来只有6个人?多数同学都能发现,有一个人既玩了猜拳游戏又玩了抢凳子游戏,他一个人扮演了两个角色。在随后的教学中,笔者拿出了两个呼啦圈,请同学把玩过猜拳游戏的套在一起,玩过抢凳子的同学套在一起,这时候又有孩子提出质疑:老师,玩过两个游戏的那个同学怎么办?他不能单独进任何一个呼啦圈呀?此时同学们开始了大胆的思索,探讨,最终得出了答案:需要把两个呼啦圈重叠起来,玩过两个游戏的同学应站在两个呼啦圈重叠的部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我们的课堂应归真,求真,创造有意思的课堂,吸引每一个学生参与。
(四)在练习总结阶段形成数学能力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把新旧知识进行加工应用。例如:《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这部分新授后出示同一类型1598+684的计算题再次巩固新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多位数加多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和课前的复习题的计算方法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是把复习题的两种计算方法合并就是今天的新知识的计算方法。在练习探究中先出示2589+3547的四位数加四位数让学生讨论怎么算。学生汇报后继续追问“五位数加五位数”“六位数加六位数呢……”学生渐渐发现多位数加多位数和今天学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下,知识一次一次迁移,思维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数学学习习惯和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重点学科,对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严格的要求。数学学习不是教会一个知识会做一道题,而是培养学生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这样的数学思路去思考、实践、探索,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吴忠良,赵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半年前,笔者將一道完全陌生的题目摆在学生面前,孩子们显得束手无策,并且有许多的抱怨“我死活做不出来”“我找不到公式”“我没有见过”等等,这让笔者很惊讶,其实孩子们之前也学习过类似的一些知识,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思索,去挖掘。其实这和我之前的教学很大的关系,笔者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太多浮于表面的东西。
课堂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得学生对于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学生抓不到学习的重点,后期学习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渗透的时候,往往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感受不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得教学目标的开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匹配,学生无法切实感知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再者,在各级考试的压力下,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不能深入挖掘教材当中的重点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都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诸多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仅仅浮于表面,可我们的学生将来要面临无数的没有见过的难题,难道还是依旧束手无策吗?因此从这样的现状入手,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深入学习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二、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个体系又有无数分支,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呈现的,教师就是要思考新知识在哪一个旧的分支上,根据这些来设计复习题,为接受新知做好铺垫。例如,在执教《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加法时,很明显这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上进行了整合,计算方法相同,所以我在执教时把例题756+168拆分成了56+16和56+68来作为课前复习,让学生做完以后阐述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两道题也为解决新知给出了思考的途径,在新课教学中,大胆的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让孩子自己找到方法并进行汇报,孩子们可以从中得出了正确的计算方法。
(二)合作展示性学习
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强,就是能在头脑中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当下我们的学生表现如何呢?是不是常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畏难退缩?老师们要学会等待,不要希望学生一步登天,错了没关系,只要不放弃,这很重要。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条件,在学新知时激发“矛盾”的产生。“矛盾”是学生思考的导火索,让学生产生了挑战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动机。合作展示性是学习是激发学生“矛盾”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选择时机,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次数不宜过多,凡是遇到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成效比较大。如在教学《数的整除》时,笔者出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这个数的末位,能被3整除的数能否只看这个数的末位呢?此问题一出,学生们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验证。得出否定结论之后,我又出示了两组数字:3、7、5,和4、3、6,让学生任意组成几个三位数,看它们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计算后,有一点惊讶,但仍未发现规律,顿时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这时笔者趁势激励各组学生再次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学生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观点,通过集体的智慧终于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再一次感觉合作的力量。
(三)鼓励学生质疑困难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疑问是创造的动力。我们在面对学生质疑的时候,不要简单的直接给出答案,应通过启发和引导,来促使学生自己去积极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重复问题的时候,笔者通过抢凳子和猜拳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引发出学生一系列的质疑。玩猜拳的有4人,抢凳子的3人,总人数应该是7人呀?为什么实际数出来只有6个人?多数同学都能发现,有一个人既玩了猜拳游戏又玩了抢凳子游戏,他一个人扮演了两个角色。在随后的教学中,笔者拿出了两个呼啦圈,请同学把玩过猜拳游戏的套在一起,玩过抢凳子的同学套在一起,这时候又有孩子提出质疑:老师,玩过两个游戏的那个同学怎么办?他不能单独进任何一个呼啦圈呀?此时同学们开始了大胆的思索,探讨,最终得出了答案:需要把两个呼啦圈重叠起来,玩过两个游戏的同学应站在两个呼啦圈重叠的部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我们的课堂应归真,求真,创造有意思的课堂,吸引每一个学生参与。
(四)在练习总结阶段形成数学能力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把新旧知识进行加工应用。例如:《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这部分新授后出示同一类型1598+684的计算题再次巩固新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多位数加多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和课前的复习题的计算方法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是把复习题的两种计算方法合并就是今天的新知识的计算方法。在练习探究中先出示2589+3547的四位数加四位数让学生讨论怎么算。学生汇报后继续追问“五位数加五位数”“六位数加六位数呢……”学生渐渐发现多位数加多位数和今天学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下,知识一次一次迁移,思维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数学学习习惯和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重点学科,对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严格的要求。数学学习不是教会一个知识会做一道题,而是培养学生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这样的数学思路去思考、实践、探索,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吴忠良,赵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