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朗读的定义及在语文中的作用
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
2、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
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
1、保证朗读的时间
在语文课上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作个读书的样子,草草过场,像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那样“随口念一遍”就算了。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让读完之后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2、坚持范读
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之中。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
(1)发音正确清楚。
(2)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
(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5)注意速度。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
4、朗读和点拨精讲相结合
再好的朗读也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一点毋须赘言。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
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
2、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
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
1、保证朗读的时间
在语文课上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作个读书的样子,草草过场,像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那样“随口念一遍”就算了。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让读完之后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2、坚持范读
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之中。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
(1)发音正确清楚。
(2)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
(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5)注意速度。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
4、朗读和点拨精讲相结合
再好的朗读也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一点毋须赘言。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