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朗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u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朗读的定义及在语文中的作用
  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
  2、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
  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
  1、保证朗读的时间
  在语文课上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作个读书的样子,草草过场,像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那样“随口念一遍”就算了。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让读完之后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2、坚持范读
  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之中。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具体来说:
  (1)发音正确清楚。
  (2)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
  (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不可打乱。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5)注意速度。朗读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速度加快。朗读沉郁、凄凉的句子时,速度可适当放慢。
  4、朗读和点拨精讲相结合
  再好的朗读也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一点毋须赘言。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
  
  
其他文献
【摘要】 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上有着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依据具体文本特点,学生认知特点、情感特点、生活体验和阅读需要来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成功,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 问题情境;文本;阅读兴趣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是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共同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保证。
期刊
【摘要】 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过去是这样,在未来的社会也是这样。近五年来,初中语文课本三易其主,主要也是为了选择更适合学生能力提高的文本。叶老曾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是教育家、学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而编写的,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文本;教学    我们认识到中
期刊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这种德育渗透意识,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德育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意识;活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繁荣,中西文化、道德意识、价值观的碰撞、交流和输入。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出
期刊
【摘要】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不能离开其本身的特点与年级差别。低年级中识字教学是关键,学生识字量大且极为集中。在识字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应确定识字教学模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逐步形成思维的技能、技巧,在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上下功夫。为此,教学流程清晰、得法;施教方法有序、有据。   【关键词】 小学;识字教学;思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意义。但是,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呢?我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新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期刊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高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 阿瑞提指出:“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是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机交际工具,中学教材中的那些美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在语文教学中把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呈现在学生面前,文章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章符号,而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了。所以说情感教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把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使之彼此促进,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期刊
一个班集体,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能力差些的,我们视为学困生。作为学生,谁也不想成为学困生,因此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分析小学阶段“学困生”的原因,探求转化“学困生”的几点教育教学措施,为提高整体素质服务。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复杂,差异悬殊。每个学期,我们学校中总要转入一些学生,每个班级中总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