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放假回家,他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敲键盘、做东西,很少见他看书做作业。”这对于一名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来说有些“不务正业”。然而,李熠东的这个习惯却得到了父亲的理解与支持。“从小学有了第一台电脑开始,他的业余时间就花在了各种电子零件、计算机书籍上,每个周末都是他的专属兴趣日。”
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是李熠东鲜明的个人标签,正因如此,小小年纪的他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无阻:在“百度知道”上解答了上千个与计算机相关的问题,被采纳率超过50%;用上百个继电器制作了一台能进行加减法和二进制乘法的计算机;相继制作出饭卡读取器、Wi-Fi定位仪、精选文本复印机等。
其中,精选文本复印机荣获第37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十二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回想起与电脑的初次见面,李熠东笑着说:“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但那些电脑又高又厚,都是老古董,根本玩不了游戏,大家对它们都没兴趣。”在这个老古董身上,他却发现了闪光点,“老师在键盘上敲一个字母,黑色的屏幕上会跳出一行行英文,当时觉得好神奇,想要去研究它。”
自从有了这个念头,李熠东便主动发起进攻。每次计算机课,其他同学都跑出去玩,只有他在机房认真听课;从广州探亲回来,他的行李箱里没有玩具,满满的都是与计算机相关的书籍;每个月的《电脑报》《微型计算机》,他都会第一时间买来翻阅。
当五年级拥有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后,李熠东开始专注于“拆电脑”,把CPU、显卡、主板、硬盘等零件都更换一遍,目的是增加内存、提高配置。拆解的次数多了,电脑经常出现故障,于是,他又自己摸索着学会了修电脑。“首先要相信它,当电脑出现问题时,主板会进行自我诊断并给出提示,就按照它的提示做。但也有一些问题是主板无法发现的,这时就需要用代替法。根据以往的经验,把可疑的硬件一个一个换掉,直到问题解决。”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李熠东成了名副其实的“计算机玩家”,不到一年时间,他便掌握了电脑的组织结构、运行原理。“如何破解电脑开机密码?我的电脑配置玩‘侠盗列车’会卡吗?谁能介绍一款3500左右的笔记本及其配置?”……对于网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能给出自己的见解。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李熠东还进行了一次工程浩大的超级DIY:从初一到高一,他用上百个继电器制作了一台计算机。“实际用处并不大,只能做加减法、二进制乘法或完成一些简单的自动控制程序,使用时还会发出很大的噪音。”李熠东介绍,“刚开始并没有头绪,中间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算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但整个过程让我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
在解决“计算机是什么”的疑惑后,如何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次,李熠东的目光瞄准了单片机和编程。“单片机就是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芯片,是一个微控制器。连接传感器后,就相当于一个人看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根据编程作出反应,据此可做成很多有趣的东西。”
学生的饭卡经常丢失,而学校的读卡器只能扣钱,不能读取姓名,因此饭卡一旦丢失就很难找回。于是,李熠东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写出了破译程序,成功读取了饭卡内的姓名。
学校每个教室都有无线路由器,它们各自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李熠东则将它们绘制成一张地图,根据距离越远、信号越弱的原理,通过手机搜索到的三个Wi-Fi信号强度,就能确定人们所在的位置。
此外,能测量空气PM2.5的检测仪、能连接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颜色传感器的万用表等等,李熠东大部分作品的诞生无非为了自娱自乐。
精选文本复印机的出现也是为了让学习更轻松。高二伊始,各科的习题越来越多,仅是把错题誊抄在作业本上就占用了不少时间,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可以用机器来代替吗?在最初的构想中,李熠东希望通过扫描笔进行区域扫描,将信息传输到热敏打印机上,即可实现区域复印。
但在实际操作中,扫描笔与打印机不能连接,必须由电脑作为中介方能传输信息,“这样就相当于做了一台打印机,没什么意义。”
多次尝试失败后,李熠东改用摄像头与打印机相连。很快他又遇到了新问题:“我需要打印的只是试卷上的一小块区域,如何让摄像头控制它看到的范围?”改写无数次程序后,复杂的C语言仍无法与摄像头“沟通”,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只能上网寻求帮助。
在一个论坛上,他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Python,通俗易懂的语法结构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很快他就掌握了让摄像头“乖乖听话”的方法,精选文本复印机的研制也得以顺利完成。
用两个红色的直角框住需要打印的区域,摄像头自动识别标记后,相连的热敏打印机便能还原复印区域的几何尺寸,完成复印,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节约纸张。不仅如此,精选文本复印机还能打印手机里的照片,或当拍立得使用,即拍即有。
随着学习的深入,李熠东的目标也逐渐清晰:“我想要的不是把计算机做得更好更快,而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难题,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是李熠东鲜明的个人标签,正因如此,小小年纪的他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无阻:在“百度知道”上解答了上千个与计算机相关的问题,被采纳率超过50%;用上百个继电器制作了一台能进行加减法和二进制乘法的计算机;相继制作出饭卡读取器、Wi-Fi定位仪、精选文本复印机等。
其中,精选文本复印机荣获第37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十二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回想起与电脑的初次见面,李熠东笑着说:“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但那些电脑又高又厚,都是老古董,根本玩不了游戏,大家对它们都没兴趣。”在这个老古董身上,他却发现了闪光点,“老师在键盘上敲一个字母,黑色的屏幕上会跳出一行行英文,当时觉得好神奇,想要去研究它。”
自从有了这个念头,李熠东便主动发起进攻。每次计算机课,其他同学都跑出去玩,只有他在机房认真听课;从广州探亲回来,他的行李箱里没有玩具,满满的都是与计算机相关的书籍;每个月的《电脑报》《微型计算机》,他都会第一时间买来翻阅。
当五年级拥有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后,李熠东开始专注于“拆电脑”,把CPU、显卡、主板、硬盘等零件都更换一遍,目的是增加内存、提高配置。拆解的次数多了,电脑经常出现故障,于是,他又自己摸索着学会了修电脑。“首先要相信它,当电脑出现问题时,主板会进行自我诊断并给出提示,就按照它的提示做。但也有一些问题是主板无法发现的,这时就需要用代替法。根据以往的经验,把可疑的硬件一个一个换掉,直到问题解决。”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李熠东成了名副其实的“计算机玩家”,不到一年时间,他便掌握了电脑的组织结构、运行原理。“如何破解电脑开机密码?我的电脑配置玩‘侠盗列车’会卡吗?谁能介绍一款3500左右的笔记本及其配置?”……对于网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能给出自己的见解。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李熠东还进行了一次工程浩大的超级DIY:从初一到高一,他用上百个继电器制作了一台计算机。“实际用处并不大,只能做加减法、二进制乘法或完成一些简单的自动控制程序,使用时还会发出很大的噪音。”李熠东介绍,“刚开始并没有头绪,中间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算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但整个过程让我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
在解决“计算机是什么”的疑惑后,如何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次,李熠东的目光瞄准了单片机和编程。“单片机就是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芯片,是一个微控制器。连接传感器后,就相当于一个人看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根据编程作出反应,据此可做成很多有趣的东西。”
学生的饭卡经常丢失,而学校的读卡器只能扣钱,不能读取姓名,因此饭卡一旦丢失就很难找回。于是,李熠东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写出了破译程序,成功读取了饭卡内的姓名。
学校每个教室都有无线路由器,它们各自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李熠东则将它们绘制成一张地图,根据距离越远、信号越弱的原理,通过手机搜索到的三个Wi-Fi信号强度,就能确定人们所在的位置。
此外,能测量空气PM2.5的检测仪、能连接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颜色传感器的万用表等等,李熠东大部分作品的诞生无非为了自娱自乐。
精选文本复印机的出现也是为了让学习更轻松。高二伊始,各科的习题越来越多,仅是把错题誊抄在作业本上就占用了不少时间,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可以用机器来代替吗?在最初的构想中,李熠东希望通过扫描笔进行区域扫描,将信息传输到热敏打印机上,即可实现区域复印。
但在实际操作中,扫描笔与打印机不能连接,必须由电脑作为中介方能传输信息,“这样就相当于做了一台打印机,没什么意义。”
多次尝试失败后,李熠东改用摄像头与打印机相连。很快他又遇到了新问题:“我需要打印的只是试卷上的一小块区域,如何让摄像头控制它看到的范围?”改写无数次程序后,复杂的C语言仍无法与摄像头“沟通”,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只能上网寻求帮助。
在一个论坛上,他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Python,通俗易懂的语法结构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很快他就掌握了让摄像头“乖乖听话”的方法,精选文本复印机的研制也得以顺利完成。
用两个红色的直角框住需要打印的区域,摄像头自动识别标记后,相连的热敏打印机便能还原复印区域的几何尺寸,完成复印,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节约纸张。不仅如此,精选文本复印机还能打印手机里的照片,或当拍立得使用,即拍即有。
随着学习的深入,李熠东的目标也逐渐清晰:“我想要的不是把计算机做得更好更快,而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难题,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