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下,教育部对中小学生的课程要求进行了更新,其要求课堂主体应从教师转化为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美术课堂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的关键,应明确地作出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小学培育;美术教学;民族元素;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1-022
引言
民族元素是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民族元素在艺术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艺术增添别样地韵味,为文化延伸历史的传承。民族元素具体包括:其一,大部分中国人所认同;其二,拥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其三,彰显国家魅力尊严;其四,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
一、将“民族元素”融入美术课堂的原因
民族元素作为历史传承的积极元素,一方面能够引领学生文化传承的加深;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元素的魅力,为学生想象力和设计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旧式的美术课堂基础知识太过单调,学生既无法拓展课外知识,又无法加深自身的综合发展[1]。美术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利于吸引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美术课堂的实效;利于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利于学生全面综合性发展,满足社会所需人才之所求。
二、简单恰当地融入美术课堂
我国的民族元素有诸多优秀的代表,例如国画、窗花、折纸等,这些优秀的代表弘扬了一代人的智慧和文化结晶,也给现代的文化艺术创造了诸多机遇。中国画以水墨为主,为古代文人雅士的最爱,其强大的包容性可写实、写意;国画还是美学的最初体现,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师授课时将简易的国画融合到美术课堂中,可帮助学生跳出固定的“教材思维”,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国画与教材中的主体联合起来。例如在湘教版五年级的《水墨动物》一课中,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水墨画的工具和一些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最好是水墨图);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可选一名学生的水墨画作为授课例子,为学生讲述水墨画的笔法,鼓励学生亲自体悟水墨画的魅力。国画写实的色彩调和,可令学生初步了解民族元素,增添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三、潜移默化地代入“民族元素”
新课改革的过程中,多样化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美术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可选择多样课堂结合,将民族元素代入进去。“吃元宵,赏花灯;观烟火,庆团圆”是中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教师在授课时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闹花灯》时,可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元宵节的视频,让学生对元宵节的由来和做花灯的寓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准备好材料的前提下,教师应一步步地向学生传授做花灯的步骤,让学生掌握做花灯的起步要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来,又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使自身的品质得到进一步地加强。
四、与实践相结合的“民族元素”
所有的事物皆须“实践出真知”。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时,应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建筑的绘画与本地的建筑特色;阳光色彩的变化;小偶人表演和皮影,这些课堂知识与现实传统文化的碰撞,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2]。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家乡古建筑》一课时,可先提问学生当地有哪些特殊的古建筑,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负责鼓励引导;教师也可通过借助PPT,来向学生展示一些古建筑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指出这些建筑间的不同,教师负责归类总结然后进行实操,在实操过程中,教师既可让学生联想家乡的古建筑来作画,也可运用故事来向学生展示古建筑细节的特性,如“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与实践相结合的民族元素的融入,可令学生对实际存在的民族元素加以关注,提高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为其在以后的生活中增添艺术文化的色彩。
五、趣味课后作业,寻找“民族元素”
美术教师可适当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日常取景、简单手绘、寻找“民族元素”等。其中寻找“民间元素”的作业可参考“奶奶的窗花”,窗花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拥有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特点。学生在通过向祖母或者奶奶求助时,会收获窗花的故事和窗花的技艺,既收获了有趣的课外知识,又传承了中国的民间艺术,可谓两全其美。同时,学生在收获故事的同时,也增添了对美术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收回作业后,可挑选一些学生优秀作品贴在班级的展示墙上,从而鼓励学生学好美术。
六、结束语
民族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课题研究,符合现下新课改的要求。综上来看,将民族优秀元素融入美术课堂并结合实践的教学策略,其一,利于学生加强自身的美术兴趣;其二,利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知识,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其三,利于学生培养美感,综合性发展。同时,这种教学策略也能够大幅提升教师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为课堂高效提供不可磨滅的成就。美术教室应抓紧创新教学方式,将“民族元素”融入到课堂授课中。
参考文献
[1]马静.小学美术教学中民族元素的渗透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9,000(012):122-123.
[2]张星,韦昆,刘燕.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实践与尝试[J].美术教育研究,2018,000(018):115-116.
关键词:小学培育;美术教学;民族元素;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1-022
引言
民族元素是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民族元素在艺术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艺术增添别样地韵味,为文化延伸历史的传承。民族元素具体包括:其一,大部分中国人所认同;其二,拥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其三,彰显国家魅力尊严;其四,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
一、将“民族元素”融入美术课堂的原因
民族元素作为历史传承的积极元素,一方面能够引领学生文化传承的加深;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元素的魅力,为学生想象力和设计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旧式的美术课堂基础知识太过单调,学生既无法拓展课外知识,又无法加深自身的综合发展[1]。美术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利于吸引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美术课堂的实效;利于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利于学生全面综合性发展,满足社会所需人才之所求。
二、简单恰当地融入美术课堂
我国的民族元素有诸多优秀的代表,例如国画、窗花、折纸等,这些优秀的代表弘扬了一代人的智慧和文化结晶,也给现代的文化艺术创造了诸多机遇。中国画以水墨为主,为古代文人雅士的最爱,其强大的包容性可写实、写意;国画还是美学的最初体现,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师授课时将简易的国画融合到美术课堂中,可帮助学生跳出固定的“教材思维”,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国画与教材中的主体联合起来。例如在湘教版五年级的《水墨动物》一课中,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水墨画的工具和一些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最好是水墨图);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可选一名学生的水墨画作为授课例子,为学生讲述水墨画的笔法,鼓励学生亲自体悟水墨画的魅力。国画写实的色彩调和,可令学生初步了解民族元素,增添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三、潜移默化地代入“民族元素”
新课改革的过程中,多样化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美术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可选择多样课堂结合,将民族元素代入进去。“吃元宵,赏花灯;观烟火,庆团圆”是中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教师在授课时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闹花灯》时,可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元宵节的视频,让学生对元宵节的由来和做花灯的寓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准备好材料的前提下,教师应一步步地向学生传授做花灯的步骤,让学生掌握做花灯的起步要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来,又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使自身的品质得到进一步地加强。
四、与实践相结合的“民族元素”
所有的事物皆须“实践出真知”。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时,应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建筑的绘画与本地的建筑特色;阳光色彩的变化;小偶人表演和皮影,这些课堂知识与现实传统文化的碰撞,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2]。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家乡古建筑》一课时,可先提问学生当地有哪些特殊的古建筑,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负责鼓励引导;教师也可通过借助PPT,来向学生展示一些古建筑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指出这些建筑间的不同,教师负责归类总结然后进行实操,在实操过程中,教师既可让学生联想家乡的古建筑来作画,也可运用故事来向学生展示古建筑细节的特性,如“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与实践相结合的民族元素的融入,可令学生对实际存在的民族元素加以关注,提高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为其在以后的生活中增添艺术文化的色彩。
五、趣味课后作业,寻找“民族元素”
美术教师可适当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日常取景、简单手绘、寻找“民族元素”等。其中寻找“民间元素”的作业可参考“奶奶的窗花”,窗花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拥有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特点。学生在通过向祖母或者奶奶求助时,会收获窗花的故事和窗花的技艺,既收获了有趣的课外知识,又传承了中国的民间艺术,可谓两全其美。同时,学生在收获故事的同时,也增添了对美术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收回作业后,可挑选一些学生优秀作品贴在班级的展示墙上,从而鼓励学生学好美术。
六、结束语
民族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课题研究,符合现下新课改的要求。综上来看,将民族优秀元素融入美术课堂并结合实践的教学策略,其一,利于学生加强自身的美术兴趣;其二,利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知识,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其三,利于学生培养美感,综合性发展。同时,这种教学策略也能够大幅提升教师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为课堂高效提供不可磨滅的成就。美术教室应抓紧创新教学方式,将“民族元素”融入到课堂授课中。
参考文献
[1]马静.小学美术教学中民族元素的渗透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9,000(012):122-123.
[2]张星,韦昆,刘燕.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实践与尝试[J].美术教育研究,2018,000(01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