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关键词:文本解读的巧妙切入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ow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语文教师或许有过这样的体会:为了找到一个精当而巧妙的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往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盘点必修三的教学,回首其间思索的过程,竟发现不少令自己不禁击节的设计。概括起来,就是借助探寻关键词的方法,来巧妙地切入文本解读。现不揣浅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何谓关键?借用陆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之语,可以理解为文本之中“居要”且“警策”之处。转用柯灵所喻,即文本的“关节处”与“结穴处”。抓住它,犹如庖丁解牛,能切中肯綮、游刃有余,又如“一着活棋,妙手成春”。
  关键词暗示文体特征
  《祖国山川颂》,作者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用片段式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热烈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于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从文本体式来看,这是一篇“颂”体。抓住“颂”字,按照什么是“颂”——“颂”什么——怎样“颂”——为什么“颂”的线性思路架构课堂,能巧妙解读文本。首先,补充介绍知识,明确什么是“颂”,引导学生积累“颂”体特征;接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即“颂”什么,梳理思路和文章结构;然后,研习文本,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弄清作者怎样“颂”,学习借鉴文本表情达意的方法与技巧,比如、片段式的结构、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综合使用多种修辞等;最后、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情感生发的缘由,探究为什么“颂”,深入理解文本主旨和作者情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抓住“颂”,就突出了文本体式特征,就能很好地把握重点,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发现并建构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彰显文本主旨
  《五人墓碑记》一文,作者主要叙述了以五义士为首的苏州民众抗暴斗争的经过,高度评价了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文章第五段)的“死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作者的着力点在于“义”字,通过叙述五“义士”的“义举”,倡导舍生取义的“死义”精神。抓住“义”字,即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介绍背景,了解“义”士事迹,奠定情感基础;诵读课文,研习文本,感知“义”举;品味细节,感受“义”士形象;补充拓展(项羽、屈原的死和司马迁、文天祥的生),对话交流,评价“死义”精神。以“义”为中心,层层推进,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感悟文本主旨,辩证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又如《指南录后序》,作者叙述了自己出使元营的经过以及南归途中经历的十八种险境。面临着是“求死以报国”还是“求生以救国”的生死抉择,作者做出了“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抓住文中的三个关键词“志”“死”“义”,即可突破。可以从研读作者写作目的(“将藏之于家,使来着读之,悲予志焉”),解读文天祥的“志”的内容切入,重点研习“18种险境”、“22个死”、“2个义”,引导学生开展对话交流,体会作者求生的艰难,感受其爱国情怀,讨论并评价其生死观,主旨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再如《肖邦故园》一文,安排在“祖国土”这一专题的第一板块。这一板块主要表现对祖国的热爱,梳理人与祖国的关系。这篇文章在内容上大都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上,在肖邦的爱国情怀上。文本通过探讨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阐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个体具有这种双向的意义。要引导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发现文本的价值,不妨从体现这种关系的两组关键词——“源泉”与“清流”、“纽带”与“支柱”——切入来解读文本。抓住“源泉”与“清流”,通过品味“蔚蓝的色调”、“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等词句,讨论肖邦成为音乐家的原动力等问题,筛选归纳肖邦对故园的怀念、眷恋等具体表现,就能体会到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意义,即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是“渊源”关系,也就是说肖邦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抓住“纽带”与“支柱,通过品味“我听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等词句,讨论归纳肖邦故园发生的变化,就能体会到肖邦、肖邦音乐、肖邦故园对祖国的影响与意义,即肖邦音乐逐渐渗进每个波兰民众的心里,成为连接波兰民族的“最坚强的纽带”和“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波兰成就了肖邦,肖邦、肖邦音乐凝聚了波兰,这就是祖国与个体之间的双向意义。
  关键词凸显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记述了在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之下,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夜缒出城,游说秦伯,不费一兵一卒,使秦晋毁盟、自动撤兵的故事。“退”字可谓一字千钧,凸显了烛之武“义”“智”“勇”的形象,充分表现出人物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和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如何理解文本的内容价值?可以扣住“退”字设置问题,以此做牵引,带动诵读和文本研习,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山“退”师的?诵读研习1-2段,感受其“义”的形象(不计前嫌、顾全大局)。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主动“退”兵的?为什么能三言两语智“退”秦师,妙在何处?诵读研习3-4段,赏析并探究烛之武巧妙的说辞,感受其“智”和“勇”的形象,总结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的游说艺术,体会其语言智慧的魅力。
  再如《品质》一文,这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文中写到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品质。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表现的人物的品质却是如此感人,作者也对格斯拉倾注了极大的悲悯情怀。因此,如何将底层人物的品质的光芒彰显出来,就成了本文学习的关键。不妨选取文章结尾处“他是个怪人”这句话的“怪”字作为突破口,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围绕“怪”字,筛选典型细节,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研习人物性格;接着合作探究“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认为格斯拉是个“怪人”的理由,深入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深刻感悟从格斯拉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品质和耀眼的光芒;最后,知人论世,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在体会作者对待人物的情感语言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个“怪人”的看法,以此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关键词揭示文本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是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主要内容是作者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换言之,“十思”揭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文本的关键词。教学时就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展开:什么是“十思”?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提出“十思”?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探究,文本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先是重点诵读“十思”语段,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再辅以唐太宗与魏徵交往的实例,引导学生辨析,做到真正理解什么是“十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关键词(欲作高满乐,忧虑想恩罚)背诵“十思”内容;接着研习作者描绘出的“不言而化,垂拱而治”的政治蓝图,理解做到“十思”的好处;然后再回过头来诵读前两段,研习作者提出的人君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作者提出“十思”的原因和理由;最后针对“十思”的现实意义或学习“十思”之后的启示,开展对话交流,谈感悟与体验,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类似的还有鲁迅的《拿来主义》,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全文的关键词,揭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不妨设计如下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说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按照问题设置的顺序,先重点研习拿来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后分组讨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危害,理解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再研习实行拿来主义的方法、措施(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探究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最后针对身边的文化现象,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拓展延伸,深化提升。
  综合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所谓关键词,表现为能暗示文体特征、彰显文本主旨、凸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内容等文本关键的词语。这些词语或镶嵌于文题之中,或蛰伏于文本之一隅,或张扬于文段之首尾。教者只要有发现的慧眼、探寻的精神和创造的灵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倘若此,自会体验到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妙境。试一试,如何?
  [作者通联:江苏邳州运河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逐步开放化、灵活化、多样化了。课改成果累累,“发现法”、“对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各种新方法、新思路蔚为大观、异彩纷呈。可是有的教学活动浮华、热闹的背后却是对文本解读和感悟的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有的课堂则是“传达文件”式的“复制教参”、“克隆教案”,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以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失。  著名
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是一个新名词,它已经有大概2500年的历史了。这比我们老师出生还早呢!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古老的伊利斯王国(位于今天的希腊)的一个叫做“奥林匹亚”的地方,这也是奥林匹克这个词的来历。    令人激动的节目    现在看来,奥林匹克的仪式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奥运会刚开始时,主要是一种宗教仪式,要进行祷告,屠宰牲畜,来纪念天神宙斯。  最初的奥运会只举行一天;但是很快,越来越多的运动
太空电梯通九天  当1970年美国物理学家皮尔森提出太空电梯的想法时,人们对他的反映是:“改行写科幻小说去吧。”  最近美国西雅图的电梯系统公司负责人透露他们要把魔幻般的太空电梯变为现实。目前太空电梯模型已经完成。那么他们计划建造的太空电梯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是选择建造材料,它必须能够承受超强的压力和太空垃圾撞击力,并且要非常轻,整个太空电梯只有200吨重,初步选定石墨纳米为太空电梯的材料。主
你是属于理性还是感性呢?这道题通过你的潜意识了解隐藏版的自己,测试看看吧!第一眼你看到了什么?    A.树B.美女C.鸟  测试结果:A.树  第一眼看到树的你,是表面平静内心沸腾的高压锅型:你的理性占比35名,感性占比65%。不了解你的人会觉得你很有距离感,不易接近,尽管你总是粗枝大叶,神经有点大条。但熟悉你的人都知道,你只是表面高冷,内心很容易沸腾,可能电影里一个感人或者悲伤的故事,便会让你
馬刀的起源  马刀是传统的冷兵器,它因骑兵而生。骑兵在我国汉代广泛兴起,所以,最早关于马刀的考证要到汉代了。1974年了月,山东临沂苍山地区汉墓出土了一把环首刀,正是墓室壁画骑兵所持的刀,这是关于马刀的最早记录。  环首刀的刀柄上有一个金属环,这样的设计既能起到平衡配重的稳定作用,也可以挂以饰物和刀穗。许多书籍资料都提到过环首刀战匈奴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并促成了匈奴分裂西迁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杰作,《古文观止》评其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更有宋人赵马时在《宾退录》中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真有这么严重吗?学生们往往不以为意,如果教师不善加引导,他们初次接触作品,是很难深刻领会那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至性”之情的。所以我们在教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情”这根主线,把握作者高超的煽情艺术,才会让学生有所体悟和收获。  (一)
埃达威尔市有个13岁的少年,名字叫罗伊·布朗,他比大学老师读的书都多,人们叫他“百科全书”。他是警察局布朗警长的独生子,有些疑难案件,布朗警长也会请教自己的儿子罗伊。  罗伊的妈妈总说:“也许你长大了真的会成为一名大侦探的!”罗伊想:何必等到长大呢?马上我就当个小侦探给你看看。这时正值暑假,学校不上课,说干就干。于是他找来有铁拳头之称的小姑娘莎莉作帮手,用一块纸板当招牌,上面写着:  罗伊侦探事务
俗话说,佳作不厌百回读。读一遍便有一次新的收获。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也是读者百读不厌的杰作,在反复诵读中,我总有新的收获。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文中表现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已形成了共识。每读一次,每教一次,总是自然地去找开篇的“文眼”,找那“幻想超脱的”独白,找那“夹杂着喜悦与哀愁”的
导航分自主和非自主  导航设备根据对外部的依赖性,可将其分为非自主导航设备和自主导航设备。  非自主导航技术是通过接收外部信息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最常见的是以北斗和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该导航技术具有优异的導航精度,位置精度可达亚米级,速度精度可达0.05米/秒,在众多领域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卫星导航系统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人们在一些领域也采用自主导航技术。  目前的自主导
一个词语,有“正用”,有“妙用”。所谓正用,指使用词语的理性意义和常规附加意义;所谓妙用,指通过使用词语的理性意义和常规附加意义,使其产生超越词语意义本身的意蕴和效果。我们来看电视传媒中的两个“奇迹”的例子:   (1)故事嘉宾是一对夫妻,其实按道理说他们俩是不幸的,妻子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成为植物人的状态长达八年的时间,丈夫一直不弃不离坚持着,终于用歌声唤醒了妻子,用自己的情感创造了奇迹。(凤凰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