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的教育人生。
1988年8月,中师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一所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偏僻小学任教。从此以后,每星期辗转于相距30多公里的老家和學校之间;承受晚上用蜡烛照明的日子;隐忍一个人在空旷校园中独挑孤灯的寂寞;也曾经历与同事共买一盒3元钱“红梅”牌香烟的寒酸……当然,也有温馨的时刻:班级学生送米送菜;家长盛情邀请到家小酌;逢年过节收到往届学生的真诚问候;人事调动时村干部的再三挽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我所在的学区除了1所中心小学外,还有12所拥有完整年级的小学。这些学校的环境、条件、交通有着天壤之别。以我工作过的学校为例,最近的学校离家3公里,抄小路步行只花费15分钟;而最偏远的学校离家大约30公里,交通极其不便,上班几乎只能靠步行,偶尔才能享受到福利——搭乘当地的手扶拖拉机,或到该村运载松木的“东风”牌汽车。最不方便的是当地没安装电灯,一到晚上整个村子就一片漆黑,难熬漫漫长夜。
在农村学校,不但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受到限制,教师的办公条件艰苦,而且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也极为简陋。
从教的第一年,我被分配到德化县蟠龙小学任教。有一次,我与同事到学校下辖的山后分校听课。为数不多的学生零星坐在一间十几平方米大的教室里——说是教室,其实仅仅因为墙上有一块大约一米高、两米长的木黑板而已。那块木黑板是由多块木板拼凑而成的,估计是时间久了,每个拼接处都有一厘米宽的裂缝,且板面上的黑漆也多处脱落。代课的梁老师在上面写粉笔字时,吱吱作响,粉尘飞扬,字道断裂。一节课下来,梁老师的头上、手上和衣袖上都被蒙上了一层白色的粉笔灰。
我在总校任教,条件稍好,使用的是水泥材质的黑板。可水泥黑板弊端也明显:板面粗糙,写粉笔字时粉尘更多,写上的字也不易擦干净,往往得用水擦洗。即使如此,黑板面上也是黑不黑白不白的,好在小学生视力好,要不,准看不清上面的字。
在乡村小学任教的18年时光里,我们用的一直都是水泥黑板。经常由于在黑板光滑处陡然打滑,“叽”的一声,粉笔滑出一尺多远。每到这时,老师得用力将粉笔头折去一点方能再用,要不然是写不出字的。
大概在2000年的一天,我到城区学校参加教研活动,首次见到了执敦老师使用课件教学,顿生敬意。大银幕上,随着鼠标的移动,一段段文字忽闪忽现的,让我大开眼界,感到无比神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在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教师生活待遇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的人生轨迹。随着县里“大城关战略”的实施,大量生源涌向城区学校,乡村小学实行布局调整。我所在的小学由于生源大幅度减少也被撤并。
2006年8月,我顺利通过城区缺编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从农村来到城市,站上了当初参加教研活动所见到的多媒体教室。虽还没有现在的多媒体教室规模大、设备好,但每每要站在那间教室的讲台上,心中难免会有几分跟不上时代的危机感。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带着“学习”这颗永不褪色的初心重新上路。2010年,我被调到尚思小学任教。随着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像我所在的这种新建学校,除了录播室、一间可容纳200名左右参会者的会场配备多媒体设备之外,还在每间教室都配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片、投影仪、音频、视频、互动综合的多媒体教学逐步取代了传统和单调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当年那“叽叽”的声响,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回首30多年的从教生涯,虽然没有引以为豪的成就、值得炫耀的资本,但聊以欣慰的是自己还保有一颗不变的教育“初心”,并能在“動能补拙”的成全下坚持一份“始终”。
一直很喜欢路遥的一段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
在个人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在漫漫教育人生的旅途中,我将在“始”和“终”之间不断追寻,不断提升……
一句话,一块黑板写春秋。
1988年8月,中师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一所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偏僻小学任教。从此以后,每星期辗转于相距30多公里的老家和學校之间;承受晚上用蜡烛照明的日子;隐忍一个人在空旷校园中独挑孤灯的寂寞;也曾经历与同事共买一盒3元钱“红梅”牌香烟的寒酸……当然,也有温馨的时刻:班级学生送米送菜;家长盛情邀请到家小酌;逢年过节收到往届学生的真诚问候;人事调动时村干部的再三挽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我所在的学区除了1所中心小学外,还有12所拥有完整年级的小学。这些学校的环境、条件、交通有着天壤之别。以我工作过的学校为例,最近的学校离家3公里,抄小路步行只花费15分钟;而最偏远的学校离家大约30公里,交通极其不便,上班几乎只能靠步行,偶尔才能享受到福利——搭乘当地的手扶拖拉机,或到该村运载松木的“东风”牌汽车。最不方便的是当地没安装电灯,一到晚上整个村子就一片漆黑,难熬漫漫长夜。
在农村学校,不但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受到限制,教师的办公条件艰苦,而且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也极为简陋。
从教的第一年,我被分配到德化县蟠龙小学任教。有一次,我与同事到学校下辖的山后分校听课。为数不多的学生零星坐在一间十几平方米大的教室里——说是教室,其实仅仅因为墙上有一块大约一米高、两米长的木黑板而已。那块木黑板是由多块木板拼凑而成的,估计是时间久了,每个拼接处都有一厘米宽的裂缝,且板面上的黑漆也多处脱落。代课的梁老师在上面写粉笔字时,吱吱作响,粉尘飞扬,字道断裂。一节课下来,梁老师的头上、手上和衣袖上都被蒙上了一层白色的粉笔灰。
我在总校任教,条件稍好,使用的是水泥材质的黑板。可水泥黑板弊端也明显:板面粗糙,写粉笔字时粉尘更多,写上的字也不易擦干净,往往得用水擦洗。即使如此,黑板面上也是黑不黑白不白的,好在小学生视力好,要不,准看不清上面的字。
在乡村小学任教的18年时光里,我们用的一直都是水泥黑板。经常由于在黑板光滑处陡然打滑,“叽”的一声,粉笔滑出一尺多远。每到这时,老师得用力将粉笔头折去一点方能再用,要不然是写不出字的。
大概在2000年的一天,我到城区学校参加教研活动,首次见到了执敦老师使用课件教学,顿生敬意。大银幕上,随着鼠标的移动,一段段文字忽闪忽现的,让我大开眼界,感到无比神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在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教师生活待遇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的人生轨迹。随着县里“大城关战略”的实施,大量生源涌向城区学校,乡村小学实行布局调整。我所在的小学由于生源大幅度减少也被撤并。
2006年8月,我顺利通过城区缺编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从农村来到城市,站上了当初参加教研活动所见到的多媒体教室。虽还没有现在的多媒体教室规模大、设备好,但每每要站在那间教室的讲台上,心中难免会有几分跟不上时代的危机感。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带着“学习”这颗永不褪色的初心重新上路。2010年,我被调到尚思小学任教。随着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像我所在的这种新建学校,除了录播室、一间可容纳200名左右参会者的会场配备多媒体设备之外,还在每间教室都配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片、投影仪、音频、视频、互动综合的多媒体教学逐步取代了传统和单调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当年那“叽叽”的声响,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回首30多年的从教生涯,虽然没有引以为豪的成就、值得炫耀的资本,但聊以欣慰的是自己还保有一颗不变的教育“初心”,并能在“動能补拙”的成全下坚持一份“始终”。
一直很喜欢路遥的一段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
在个人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在漫漫教育人生的旅途中,我将在“始”和“终”之间不断追寻,不断提升……
一句话,一块黑板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