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家长对教育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望子成龙”的心愿难以实现。因此,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对策成了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人数、就业率
2011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660万人[1],如果考虑历年累积的未就业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更加庞大。通过表1分析知: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再逐渐提高,但是还是低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高专的薪资2010届高于往届,但是都低于大学毕业生的薪资。
表格1 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和薪资[2]
2.就业专业状况
通过分析,由表2可知,高职院校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越低,或者说初次就业质量较低。
表格2 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专业门类数量和就业的相关性[3]
另外,在各个科类中,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着明显的反差,教育、考古、历史、社会等专业的学生近年来都遭遇了较重程度的就业难,而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则相对要容易。
3.地域特征
广大的农村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并不愿意进来,即使进来了,也经常留不住。而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就业岗位有限,却又云集着大量人才,“人才过剩”的表象应运而生。[4]
4.就业歧视
在一项调查中有96.55%的被访者认为存在就业歧视。[5]歧视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就业歧视类型,是中国社会中常见的、普遍的,甚至已经到了司空见惯,以致熟视无睹的地步。它包括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健康歧视、经验歧视、民族歧视。第二层次的就业歧视虽然不如前一类常见和普遍,但对于某一类特定的人群而言却很可能是“致命”的。这一层次的就业歧视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简直让劳动者无所适从。相貌歧视、属相歧视、姓氏歧视、血型歧视、身高歧视、酒量歧视、经历歧视。
二、高职院校就业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产生基础性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就业产生深远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和收入差距对毕业生就业流向产生直接影响。
(2)政府因素:大学生就业受到政府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政府宏观管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调节作用;政府管理体制与服务体系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3)用人单位因素: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对毕业生初次就业产生深远影响;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提高就业门槛;隐性或显性的存在对性别、户籍、健康、院校甚至身高相貌歧视,形成不公平的就业环境。
2.学校因素
(1)盲目招生:部分高职院校不顾人才的社会需求,盲目招生,造成供求大于需求。
(2)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灵活;课程知识体系老化,严重滞后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度不够,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就业服务不到位:就业政策的落实和宣传力度不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和沟通。
3.家庭因素
父母对职业的评价和定位及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与子女发生激烈冲突时,父母会对子女的择业观产生冲击,给他们的择业产生压力,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
4.个体因素
(1)毕业生就业观念、心态存在偏差:毕业生就业观念会对其择业行为产生影响;置身市场经济环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不够理性和成熟;毕业生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2)就业期望过高:毕业生普遍存在一种追求“大城市、高薪水、舒适岗位”的心态,他们最向往的工作单位恰恰是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用人也比较少的一些单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度。
(3)缺乏社会实践:由于多年生活在封闭单一的学校环境中,对社会缺乏基本的了解,面临就业时心性焦躁又手忙脚乱,择业途径过窄、择业技巧不高,获取、筛选就业信息和进行求职谈判的能力都比较弱。
三、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社会层面的就业对策
(1)政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加强就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整;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服务意识;有效实施就业歧视的问责制度;创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2)用人单位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完善用人绩效考核制度。
2.学校层面的就业对策
(1)加强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就业趋势规律研究,搞好创新工作,促进基层就业。
(2)搭建好网络职业指导平台、校内校外媒体平台和开展供需见面会。
(3)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灵活办学;集中优势资源,办好特色学科专业。
(4)加强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的沟通,招生就业处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之后,促进教务处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务处也要多走出校园,与企业接轨,及时掌握最新的就业需求信息。
3.毕业生个体的就业对策
(1)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1)树立从基层做起和艰苦奋斗的择业观念: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应根据自己实际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兴趣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能一味地追求大中型发达城市,追求高薪职业。应树立从基层做起的从业意识,树立脚踏实地的择业思想和观念,把实现自身价值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在首要的位置。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人才流动的观念: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人才的合理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岗位。人事代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为毕业生的职业流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发展的角度讲,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要充分相信自身的能力,相信用人单位正在推崇“为能而用”的人才理念,要摈弃“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要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和把握机会。
3)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这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当然,高职学生要想自主创业并不容易,必须要有远见卓识、渊博的知识及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学会观察市场、了解现状,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搜取各种相关信息,熟悉所要进入的行业。只有掌握了该行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总结规律,找到成功的钥匙。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6]
(2)调整就业心理状态
1)由自大心理调整为务实心理:自大心理,是指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缺少或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的心理、态度及状态。作为毕业生首先要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评价,将自己的位置摆正,遵循踏实务实的求职心理,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由自卑心理调整为自信心理:自卑心理,指行为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难免的,我们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就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了解职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7]
3)由从众心理调整为创新意识:一部分高职生缺乏自己的主见和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客观地分析自身专业基础和自己的实际状况,忽视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这种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有可能最终一无所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由攀比心理调整为现实心理:求职择业过程中有些同学已选定就业单位已经非常适合其自身发展,只是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者认为某同学平时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盲目放弃业已选定的工作。这种盲目攀比的求职观念,缺乏对自身实际的考量,常常会耽误择业时机,到头来也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5)由依靠心理调整自主心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药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和自信心,敢于竞争,勇于面对,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亲戚朋友上。
6)由冷漠心理调整为积极心理:一些高职毕业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时,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精神和行为状态。他们不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试图以冷漠的心理逃避现实的压力。显然,这种冷漠的心理与激烈的就业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1/29/c_12827672.htm,2010,11.
[2]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3]高职院校的专业门类数量与就业的相关性[Z].麦可思研究,2011-1-20.
[4]就业援助让大学生学有所用——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黎[OL].http://job.workercn.cn/c/2011/03/28/110328100037953688080.html.
[5]近半受访者曾“被就业歧视”各种歧视现象令人忧[OL].新华网,www.news.com,2010-8-2.
[6]王茂.高职毕业生择业观:问题、归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8):138-139.
[7]王永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和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10(3):
35-36.
作者简介:宋克俭(1980-),男,山东枣庄人,工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人数、就业率
2011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660万人[1],如果考虑历年累积的未就业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更加庞大。通过表1分析知: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再逐渐提高,但是还是低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高专的薪资2010届高于往届,但是都低于大学毕业生的薪资。
表格1 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和薪资[2]
2.就业专业状况
通过分析,由表2可知,高职院校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越低,或者说初次就业质量较低。
表格2 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专业门类数量和就业的相关性[3]
另外,在各个科类中,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着明显的反差,教育、考古、历史、社会等专业的学生近年来都遭遇了较重程度的就业难,而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则相对要容易。
3.地域特征
广大的农村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并不愿意进来,即使进来了,也经常留不住。而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就业岗位有限,却又云集着大量人才,“人才过剩”的表象应运而生。[4]
4.就业歧视
在一项调查中有96.55%的被访者认为存在就业歧视。[5]歧视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就业歧视类型,是中国社会中常见的、普遍的,甚至已经到了司空见惯,以致熟视无睹的地步。它包括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健康歧视、经验歧视、民族歧视。第二层次的就业歧视虽然不如前一类常见和普遍,但对于某一类特定的人群而言却很可能是“致命”的。这一层次的就业歧视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简直让劳动者无所适从。相貌歧视、属相歧视、姓氏歧视、血型歧视、身高歧视、酒量歧视、经历歧视。
二、高职院校就业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产生基础性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就业产生深远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和收入差距对毕业生就业流向产生直接影响。
(2)政府因素:大学生就业受到政府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政府宏观管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调节作用;政府管理体制与服务体系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3)用人单位因素: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对毕业生初次就业产生深远影响;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提高就业门槛;隐性或显性的存在对性别、户籍、健康、院校甚至身高相貌歧视,形成不公平的就业环境。
2.学校因素
(1)盲目招生:部分高职院校不顾人才的社会需求,盲目招生,造成供求大于需求。
(2)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灵活;课程知识体系老化,严重滞后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度不够,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就业服务不到位:就业政策的落实和宣传力度不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和沟通。
3.家庭因素
父母对职业的评价和定位及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与子女发生激烈冲突时,父母会对子女的择业观产生冲击,给他们的择业产生压力,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
4.个体因素
(1)毕业生就业观念、心态存在偏差:毕业生就业观念会对其择业行为产生影响;置身市场经济环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不够理性和成熟;毕业生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2)就业期望过高:毕业生普遍存在一种追求“大城市、高薪水、舒适岗位”的心态,他们最向往的工作单位恰恰是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用人也比较少的一些单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度。
(3)缺乏社会实践:由于多年生活在封闭单一的学校环境中,对社会缺乏基本的了解,面临就业时心性焦躁又手忙脚乱,择业途径过窄、择业技巧不高,获取、筛选就业信息和进行求职谈判的能力都比较弱。
三、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社会层面的就业对策
(1)政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加强就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整;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服务意识;有效实施就业歧视的问责制度;创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2)用人单位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完善用人绩效考核制度。
2.学校层面的就业对策
(1)加强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就业趋势规律研究,搞好创新工作,促进基层就业。
(2)搭建好网络职业指导平台、校内校外媒体平台和开展供需见面会。
(3)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灵活办学;集中优势资源,办好特色学科专业。
(4)加强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的沟通,招生就业处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之后,促进教务处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务处也要多走出校园,与企业接轨,及时掌握最新的就业需求信息。
3.毕业生个体的就业对策
(1)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1)树立从基层做起和艰苦奋斗的择业观念: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应根据自己实际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兴趣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能一味地追求大中型发达城市,追求高薪职业。应树立从基层做起的从业意识,树立脚踏实地的择业思想和观念,把实现自身价值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在首要的位置。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人才流动的观念: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人才的合理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岗位。人事代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为毕业生的职业流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发展的角度讲,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要充分相信自身的能力,相信用人单位正在推崇“为能而用”的人才理念,要摈弃“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要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和把握机会。
3)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这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当然,高职学生要想自主创业并不容易,必须要有远见卓识、渊博的知识及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学会观察市场、了解现状,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搜取各种相关信息,熟悉所要进入的行业。只有掌握了该行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总结规律,找到成功的钥匙。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6]
(2)调整就业心理状态
1)由自大心理调整为务实心理:自大心理,是指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缺少或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的心理、态度及状态。作为毕业生首先要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评价,将自己的位置摆正,遵循踏实务实的求职心理,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由自卑心理调整为自信心理:自卑心理,指行为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难免的,我们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就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了解职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7]
3)由从众心理调整为创新意识:一部分高职生缺乏自己的主见和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客观地分析自身专业基础和自己的实际状况,忽视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这种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有可能最终一无所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由攀比心理调整为现实心理:求职择业过程中有些同学已选定就业单位已经非常适合其自身发展,只是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者认为某同学平时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盲目放弃业已选定的工作。这种盲目攀比的求职观念,缺乏对自身实际的考量,常常会耽误择业时机,到头来也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5)由依靠心理调整自主心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药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和自信心,敢于竞争,勇于面对,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亲戚朋友上。
6)由冷漠心理调整为积极心理:一些高职毕业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时,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精神和行为状态。他们不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试图以冷漠的心理逃避现实的压力。显然,这种冷漠的心理与激烈的就业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1/29/c_12827672.htm,2010,11.
[2]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3]高职院校的专业门类数量与就业的相关性[Z].麦可思研究,2011-1-20.
[4]就业援助让大学生学有所用——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黎[OL].http://job.workercn.cn/c/2011/03/28/110328100037953688080.html.
[5]近半受访者曾“被就业歧视”各种歧视现象令人忧[OL].新华网,www.news.com,2010-8-2.
[6]王茂.高职毕业生择业观:问题、归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8):138-139.
[7]王永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和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10(3):
35-36.
作者简介:宋克俭(1980-),男,山东枣庄人,工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