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丁默邨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_h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从人性角度、李安从情色角度诠释主人公的行为轨迹,其艺术效果似雾里看花,隔着一层,不甚真切。是什么力量逼迫丁默邨们拿着生命、尊严去下赌注?这恰恰是小说家、电影家未能深度阐释,未能挖掘表现的。
  
  丁默邨的自辩
  
  名导演李安近作《色·戒》系一间谍惊悚片,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讲述爱国女学生王佳芝陷入一个危险感情游戏的故事。她本来计划以美人计暗杀汉奸头目易先生,却意外地对老易生出爱意,遂于千钧一发之际助他逃走。小说本身将人物心理变异融化在生活细节中,读来并不惊险,但其行为可能自有其心理依托。其中,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苹如,而易先生的原型则是丁默邨。
  特工主导、郑苹如出面,暗杀丁默邨,结果功亏一篑。事后观察,可知暗杀技术欠精,设计欠周密,当然也跟丁本人高度防备有关。日本战败投降,他被军统局诱捕,1947年7月5日以汉奸罪正法。
  丁默邨极善防身,也极善狡辩,1947年2月,首都高等法院审讯笔录,由审判长推事金世鼎问他,其中涉及郑苹如这一节,问:“上海有个郑苹如是你害的……你听懂没有?”丁氏回答说,李四群的老婆叶吉卿、吴四宝的老婆佘爱珍都可证明郑苹如不是他丁默邨杀的,然后他冒出关键的一句狡辩:“郑苹如为人道德很坏,被告不愿说。”(《审讯汪伪汉奸笔录》)
  他这一句话,很具欺骗性,把要害责任推在一个年轻女性身上,以男女之事为说辞,企图留下想象空间,凸出暧昧关系,藉以混淆视听。实际上据汪伪政权的亲历者回忆说,在汪伪政权中,太多醇酒妇人之道,而丁默邨这个“76号”的特工首领,他虽然支离病骨,弱不禁风,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色中饿鬼。
  审判长又问他:“女孩子为国家做特工当然是要牺牲自己贞操的。你陪她买大衣是吧?”丁回答说,他没有陪在她的身旁,只是用车送,他在车上,杀手用枪打车子,并未打中目标。这个供述和眼下报刊渲染的惊心动魄的细节颇有不同。譬如,他如何在她身边选购付款,怎样把钱抛洒一地,如何在商店玻璃门瞄到杀手的身影,如何制造混乱迅速逸脱,好像刚强与温柔并济的007詹姆斯·邦德一样……
  他的供述说明他高度防备到杯弓蛇影的地步,这些人选择了铤而走险的生涯,事实上也是随时都有杀身之祸,所以他根本没有下车。然后,他还加以说明,郑苹如被捕后遭枪杀是实,但不是经他的手,也不是他的意思。第二次审讯法院刑庭书记官又问他,“被告将郑苹如拘捕到76号被害经过说一说。”丁氏回答说,苹如被害时他在南京,不在上海。他说他是郑苹如被害后才一度接掌76号的。
  小说中,王佳芝救了易先生一命,其艺术效果之高下见仁见智;而在现实中,郑苹如将丁默邨引入致命陷阱,意在索其性命,却是事实。就是说,这和张爱玲的用意恰好相反。郑要杀丁,而丁却于她被捕后并未决意杀之,也有持续暧昧的考量在内。从审判记录,以及金雄白的考辩来看,可知个中端倪。
  当时证人出庭证明“郑苹如之死全系丁逆主动”,但笔者以为,金雄白《汪政权的开场和收场》对郑苹如死难之事最后关节点有所陈述,最为可信。“郑苹如是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首席检察官郑钺之女……她常常骑了一辆脚踏车由学校返家,必然经过我的门口,一个鹅蛋脸,配上一双水汪汪的媚眼,秋波含笑,桃腮生春,确有动人丰韵。在审讯中,郑苹如承认了为重庆工作,而且是奉军统之命行事……丁默邨最初也余情未断,颇有怜香惜玉之心,并不一定欲置之死地。一天在佛海住宅中午饭,我也在座,许多汪系要人的太太们纷纷议论,事前都曾经到她羁押的地方看过,一致批评郑苹如生得满身妖气,谓此女不杀,无异让她们的丈夫更敢在外放胆胡为。默邨的太太当然是醋海兴波,而其余的贵妇人们尤极尽挑拨之能事,当时我看到这样的形势,早知郑苹如之将必难幸免。”可见,对于郑苹如的处置,丁氏确在依违两可之间。
  
  周作人的感逝诗
  
  抗战胜利,周作人被捉拿到南京,关进监狱。他的狱中诗作,很少直接涉及降日后的生活,日据时期的人物也似在有意避免。但似乎究竟难以“藏拙”,一点信息还是漏出来了。他的一组感逝诗,分别写梅思平、林柏生、傅筑隐,都写在他们毙命之际。这三个虽然接触不多,但都是文人学者,同气相求还是可以说得上的。
  这组诗里面,还有一首是写在丁默邨毙命之后。一方面兔死狐悲,另一方面,他们虽说不上有什么实际接触,但他的诗流露的情绪反而很抬举丁氏——
  “英雄一死寻常耳,午月终凶事或诬。赢得众生齐拊掌,投身应悔饲耶呼。”(《老虎桥杂诗》)他自注:越十六日而丁默邨卒,在小暑前三日,耶呼者,人形之劣等动物,见《格列佛游记》。诗中替丁氏捧场定位为英雄,有点滑稽;又将他们刚刚依附过的日军认定为劣等东西,是醒悟是反省?有点突然。
  张爱玲从人性的角度、李安从情色男女角度诠释主人公的行为轨迹,但就算美女间谍临危救了汉奸头目一命,其艺术效果仍似雾里看花,隔着一层,不甚真切。因为据说易先生身上又有胡兰成的影子,张对胡的爱情,到晚年是下了逐客令的,为什么?还不是胡先生做人实在不成个样子嘛!政治上是依草附木,情色方面更是配套似的左拥右抱,东抱西抱,晚年的张爱玲对其已很木然,将胡氏的和好信决然打回。而《色·戒》又是她晚年的作品,所以其中的情爱寓意,与其说是当年“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执著坚执,还不如说是事后“伤心总是难免的”那样一种哀悯超越。换句话说,王佳芝拯救易先生的情节设计,系出于作者的悲悯意识,而非对史实或张爱玲自己爱情经历的坐实!
  至于李安先生执导该片,情色在其中自然是艺术的有机成分,正如审判长对丁氏所说:“女孩子为国家做特工当然是要牺牲自己贞操的。”但也不免过于放大,因为审判的时候,对于此点,双方都是点到为止。如在艺术形式中将此放达到几乎变形,反而影响谍报斗争的激烈程度。
  丁默邨投敌全然从人事斗争落败,意志不遂作为出发点,怨而成恨,转而投敌,纯属一种怨妇式的报复,而置家国于不顾,民族观念抛诸脑后。
  可怕的是,这样的投敌潮,不是丁氏一个人而是一大批人,不是民国那一特殊时期而是明末等前朝从来就大规模上演过的。是什么力量逼迫丁默邨们拿着生命、尊严去下赌注?这恰恰是小说家、电影家未能深度阐释,未能挖掘表现的。
其他文献
1948年10月18日,胡适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来到杭州,下榻在西湖边熟悉的新新旅馆,20日下午二点钟,他在浙大体育馆演讲《自由主义》。浙大学生唐为根回忆,当年胡适来浙大讲话“不得人心”,“台下学生不断地出现哄声四起”,并不确切。因为当天的竺可桢日记写得很清楚,听讲的浙大学生、老师有八九百人,大部分都是站着听讲的,但一小时二十分,很少有人退场的,“亦可知适之演讲之魔力也”。他的日记中还说到胡
期刊
数万年前,现代亚洲人的一支,身上带着O3型的染色体,开始向北迁徙;数千年前,O3-122这一支种小米起家的人,开始向东向南扩展,最终遍布中国大地。    9月初,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复旦大学校园里,到处是报到的新生,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谭婧泽老师则忙着带几个助手给新生做体检。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检查,她是要配合课题,对学生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测量,取得一批数据。“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
期刊
过去,咱中国人老是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中国古代礼仪的核心,就是跪拜,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磕头。跪拜在政治上的解读,就是臣服,乍被征服的时候,要用长跪不起,要磕头如同鸡啄米,除非安了心,想当断头将军,才可以“立而不跪”,其实刚烈如斯者,有一部分无非是以进为退,行险取胜,只要对方给点好脸,咱这边立马就坡下驴,依旧还是跪和拜。  自打西方世界,起了近代化的骚动,一干不逞之徒,驾起船满世界走,自然也
期刊
三十年以前,还没有人把“计算机”和“病毒”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今天,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想尽力避免的那一部分。让我们回溯过去,去看看这些给我们带来大麻烦的小程序。    大计算机和小恶作剧    早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前,“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就在一篇名为《复杂自动装置理论及组识的进行》的论文里提出了可自我复制程序的概念,可以说,创造病毒的
期刊
编译/范范    怀表是装饰品,亦是复杂的工艺品。它们娇小的尺寸,优雅闪亮的银制外壳,玻璃反射表面,珐琅或者陶瓷针面,结合了很多18世纪首饰的元素。历史学家托马斯认为劳动人民因为工业化而拥有怀表,并以此显示身份。    1747年,英国诺丁汉24岁的编织工威廉,用35先令购买了一只银表。“自豪源于佩戴怀表,它是我生命中的骄傲”威廉在自传中回忆道:“虽然这块表最后坏掉了。”  勃勃雄心促使威廉在后来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中央的经济政策刚刚松动时,已经有人开始重拾资本主义的尾巴了。他们是中国的第一批富人,他们共同的名字叫个体户。  但是在旧体制中,他们却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家庭背景的回乡知青成为个体户的主体,在他们的带动下,进城的农民、其他无业人员逐渐加入这一支大军。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凭着他们的胆大开餐馆、卖衣服、放录像、摆百货小摊、倒卖电子产品,迅速积累了不少的财富,社会上称之为“万元户”。他
期刊
这是一支远早于北洋舰队的强大海军,西方的军史中称其为中英联合舰队。大清国在最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为它准备了巨款,而英国人也毫不吝啬地为它配置了许多先进装备。成军后,它却在政治的口水战中迅速消亡……    1863年的春夏之交,一支火力强大的舰队,从英国启航,驶往中国。  金发碧眼的英国海军官兵驾驶着每艘军舰,舰桥上高高飘扬的,却并非大英帝国的海军旗,而是一面奇怪的新旗:黄色的对角交叉线贯穿绿底,旗
期刊
口述:韩子华 整理:本刊记者 关昕  社会流传关于父亲的笑话很多,无非说父亲没文化,不仅是老粗,而且是大老粗。实际上,父亲出身书香门第,旧学颇有根底。    我的父亲韩复榘,字向方,1891年出生在河北霸县(旧称霸州)东山台村。社会流传关于父亲的笑话很多,比如什么“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什么“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地盘上建一个大使馆”、什么“十几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什么“没来的请
期刊
刺杀傅筱庵    傅筱庵,宁波人,1938年10月16日继苏锡文成为上海市长,在任期间帮助日本军队维持上海统治,破坏抗日,捕杀抗日军民。军统遂决定将其除掉。傅筱庵为人十分机警,加之在其刚就任时就遭逢过一次暗杀,故防范相当周密,很难得手。其寓所就在上海虹口,属于日军势力范围,强攻也不太可能。就在军统一筹莫展之际,傅筱庵的一个贴身佣人朱升联系上了军统,愿意刺杀此奸。1940年10月10日晚间,傅筱庵很
期刊
《51号兵站》    为了尽快恢复苏北新四军的后勤供给,中共华东局委派新四军某部作战科长梁宏,以青帮“小老大”的身份前往上海重建“51号兵站”。梁宏的父亲是上海帮会“义展堂”的堂主,家境显赫。此次回来他正是以“小老大”的身份作掩护,铲除叛徒,重建兵站。“小老大”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大特务马浮根和黄元龙乃至日本宪兵队队长田中敏行的疑虑,上海各方势力都把目光聚焦在这个突然从北方回来的“小老大”身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