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乐于去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他认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就活跃,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激活课堂,不失为让高中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根本之举,也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趣”激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乐于去学习语文。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潜在的欲望。例如在讲授《陈情表》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罗斯福总统拒绝向朋友透露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故事,罗斯福的那句有趣的“你可以保密吗?我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了说“不”的艺术,然后才回到课文,引导学生领会到李密以情动人的拒绝艺术。以这种方式走进课文,能够把学生领入一个他们喜欢的情境中,让他们愿意研读课文,愿意认真听课,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真正得以高效有序地进行。
二、以“新”激活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习以为常的事物,会产生感受的自动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愈是新鲜、新奇的事物愈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激活其“兴奋点”。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课堂只能使学生厌倦,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创新,时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可以在导语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下功夫。例如我在上《项链》时,就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欲望”为导语。语文课上出现方程式可是新鲜事,因此这一方程式一写到黑板上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闹哄哄的教室安静了,学生都在等着我开讲,想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之时再走进课文,事半功倍。再如,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和“惊涛拍岸”的图片导入,引出苏轼,引出他对自己的人生概括,很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活动”的环节中,把此词分为四个画面,要求学生充当导演,从拍TV的角度叙述这四个画面,再现情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讨论热烈,发言精彩,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乐趣。所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语文也变得有滋有味。
三、以“情”激活
关于教师的使命,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激情感染着激情,一个教育者的真诚的宗教心情会在学生身上激起同样的心情。”无独有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的话:“真正的教育能手是满怀激情地讲课的。”这两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中激情和情感的力量,在他们看来,激情无疑是教师的第二生命,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首要标准。泰戈尔曾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教育更是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而文化是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所以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就应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独有的语文情趣中感悟知识、体验人生,让语文课行走在情感中。
四、以“问”激活
这里所说的“问”指的是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教师提问要有艺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①把握住最佳时机提问。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此外,在讲到重点、难点时,可以通过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②问题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所以说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③提问要有层次。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学生才乐于接受。
要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教材的一些疑点,放手给学生质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求知的欲望。对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对传统观点或旧事物说“不”,使课堂教学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接触作者的灵魂,从而诱发自身缤纷的内心感受,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和魅力。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他认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就活跃,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激活课堂,不失为让高中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根本之举,也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趣”激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乐于去学习语文。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潜在的欲望。例如在讲授《陈情表》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罗斯福总统拒绝向朋友透露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故事,罗斯福的那句有趣的“你可以保密吗?我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了说“不”的艺术,然后才回到课文,引导学生领会到李密以情动人的拒绝艺术。以这种方式走进课文,能够把学生领入一个他们喜欢的情境中,让他们愿意研读课文,愿意认真听课,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真正得以高效有序地进行。
二、以“新”激活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习以为常的事物,会产生感受的自动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愈是新鲜、新奇的事物愈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激活其“兴奋点”。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课堂只能使学生厌倦,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创新,时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可以在导语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下功夫。例如我在上《项链》时,就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欲望”为导语。语文课上出现方程式可是新鲜事,因此这一方程式一写到黑板上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闹哄哄的教室安静了,学生都在等着我开讲,想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之时再走进课文,事半功倍。再如,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和“惊涛拍岸”的图片导入,引出苏轼,引出他对自己的人生概括,很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活动”的环节中,把此词分为四个画面,要求学生充当导演,从拍TV的角度叙述这四个画面,再现情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讨论热烈,发言精彩,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乐趣。所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语文也变得有滋有味。
三、以“情”激活
关于教师的使命,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激情感染着激情,一个教育者的真诚的宗教心情会在学生身上激起同样的心情。”无独有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的话:“真正的教育能手是满怀激情地讲课的。”这两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中激情和情感的力量,在他们看来,激情无疑是教师的第二生命,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首要标准。泰戈尔曾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教育更是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而文化是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所以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就应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独有的语文情趣中感悟知识、体验人生,让语文课行走在情感中。
四、以“问”激活
这里所说的“问”指的是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教师提问要有艺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①把握住最佳时机提问。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此外,在讲到重点、难点时,可以通过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②问题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所以说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③提问要有层次。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学生才乐于接受。
要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教材的一些疑点,放手给学生质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求知的欲望。对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对传统观点或旧事物说“不”,使课堂教学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接触作者的灵魂,从而诱发自身缤纷的内心感受,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