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概述
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分析
2016年,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华山在云南省高校教学工作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会的讲话中提出云南省教育厅及各高职院校根据本省和学校实际承接了大量任务,涉及优质学校建设、实训基地、骨干专业、教师培训、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课程、文化传承示范专业点等内容。各单位要对所承接的任务进行认真研究、科学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任务。云南省教育厅将根据工作推进情况,给予有关单位一定的经费支持,并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云南省每年接待来自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的运动员10000余人次进行高原训练。在户外康体休闲健身方面,云南有高尔夫俱乐部12家,康体休闲、户外健身活动中心共3277个,每年接待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超过100万人次。在云南省本土也有着数量庞大的人群参与到各级各类体育活动中,目前云南省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竞技体育高原训练基地,以及全国突出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群众体育开展的优秀省份。但现阶段的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和开拓市场来打造云南省体育的强势品牌。
2.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
建设使命:以云南省体育行业专业、人才、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有效聚集省内外创新要素与资源,建成支撑和引领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建设云南省体育健康服务。
总体思路:以服务昆明区域性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和阳光健康城市建设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依托协同单位优势资源,从体育行业中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助推一批体育相关企业发展。
发展目标:坚持协同、开放、创新的原则,整合成员创新力量,把中心建设成为云南省体育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心,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行业信息发布与技术的咨询中心。
重点任务:①体育健身资源开发利用;②体育赛事组织研究;③体育信息 技术开发应用;④终身体育观念推广;⑤社区体育服务。
3.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运行模式
组建方式:由学校牵头,重点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依托行业协会协同组建,协商建立实体性、开放式独立运行的研究机构。实行聘任制,根据创新目标任务组建核心研究团队和技术推广团队。
运行模式:以“对接产业、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服务”为原则,坚持资源整合、团队建设和制度规范三结合的高效管理体制,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4.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基础与能力
以云南省体育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吸纳中心成员单位的创新资源,进一步明确共建单位的职责和权利,建设科研与创新子平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工作基础
1. 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及整合情况
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整合运动训练、健身指导、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电子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群,联合云南省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和体育相关企业,共建攀岩基地、健身指导中心、保健治疗中心重点实训基地3个,与23家体育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2个。
2.体制机制情况
(1)建立“人才特区”。以重大任务需求为引导,建立全职和兼职人员聘用体系,设定科研岗和社会服务岗;加大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力度,签订个性化协议,在科研启动费等方面实行一人一议。
(2)构建协同机制。建立了由行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等联合参加的共建机制,实行理事会管理下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协同单位会商制度。
3.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情况
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尊重选择、多样成才”人才模式改革,建立了“专业技能工作室”,构建基于模拟企业平台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培育技能型人才,开展了“校企一体、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协同创新中心运行保障
1.基础条件保障
云南省体育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现有一间80m2的独立办公用房,整合了学院各类实验场地30000m2,含12个实训室(基地),拥有总值16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设施。
2. 人才保障
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形成了一支行业领先的现代体育产业研究团队。学校在岗位聘任、业绩考核和绩效工资中,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政策倾斜,分类设岗、分类管理,把高层次人才岗位目标与团队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开展不同类型的人才队伍培训项目,提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类型的业务水平,优先支持协同创新平台的人员引进、培养、晋升和推荐,优先保障协同创新平台人员的引进、培养培训计划实施,按照分类评审原则重点支持协同创新平台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晋升。在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指标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赋予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协同创新中心现已有博士、副高以上骨干科研人员24名。
3. 政策保障
学校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并配备了一定的人、财、物,在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以保证协同创新中心的顺利开展。颁布实施了《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建设目标、人员选拔、资金安排、经费使用、任务管理和评价考核等进行具体规定。
四、未来两年的实施計划和预期成效
在云南省教育局、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将进一步聚合各专业优势,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2017年12月前,学校将建成一个“高职教育与技能实训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平台。学校将深入探索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并改善中心工作条件。通过深化专业群建设,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培养云南省体育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培训行业技术人员5000人。通过体育相关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体育行业技术标准与服务水平,助推云南省体育相关企业的发展,打造云南省体育健康品牌。
参考文献:
[1]张 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2]苏 竣,薛二勇.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
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分析
2016年,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华山在云南省高校教学工作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会的讲话中提出云南省教育厅及各高职院校根据本省和学校实际承接了大量任务,涉及优质学校建设、实训基地、骨干专业、教师培训、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课程、文化传承示范专业点等内容。各单位要对所承接的任务进行认真研究、科学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任务。云南省教育厅将根据工作推进情况,给予有关单位一定的经费支持,并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云南省每年接待来自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的运动员10000余人次进行高原训练。在户外康体休闲健身方面,云南有高尔夫俱乐部12家,康体休闲、户外健身活动中心共3277个,每年接待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超过100万人次。在云南省本土也有着数量庞大的人群参与到各级各类体育活动中,目前云南省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竞技体育高原训练基地,以及全国突出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群众体育开展的优秀省份。但现阶段的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和开拓市场来打造云南省体育的强势品牌。
2.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
建设使命:以云南省体育行业专业、人才、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有效聚集省内外创新要素与资源,建成支撑和引领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建设云南省体育健康服务。
总体思路:以服务昆明区域性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和阳光健康城市建设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依托协同单位优势资源,从体育行业中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助推一批体育相关企业发展。
发展目标:坚持协同、开放、创新的原则,整合成员创新力量,把中心建设成为云南省体育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心,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行业信息发布与技术的咨询中心。
重点任务:①体育健身资源开发利用;②体育赛事组织研究;③体育信息 技术开发应用;④终身体育观念推广;⑤社区体育服务。
3.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运行模式
组建方式:由学校牵头,重点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依托行业协会协同组建,协商建立实体性、开放式独立运行的研究机构。实行聘任制,根据创新目标任务组建核心研究团队和技术推广团队。
运行模式:以“对接产业、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服务”为原则,坚持资源整合、团队建设和制度规范三结合的高效管理体制,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4.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基础与能力
以云南省体育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吸纳中心成员单位的创新资源,进一步明确共建单位的职责和权利,建设科研与创新子平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工作基础
1. 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及整合情况
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整合运动训练、健身指导、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电子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群,联合云南省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和体育相关企业,共建攀岩基地、健身指导中心、保健治疗中心重点实训基地3个,与23家体育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2个。
2.体制机制情况
(1)建立“人才特区”。以重大任务需求为引导,建立全职和兼职人员聘用体系,设定科研岗和社会服务岗;加大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力度,签订个性化协议,在科研启动费等方面实行一人一议。
(2)构建协同机制。建立了由行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等联合参加的共建机制,实行理事会管理下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协同单位会商制度。
3.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情况
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尊重选择、多样成才”人才模式改革,建立了“专业技能工作室”,构建基于模拟企业平台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培育技能型人才,开展了“校企一体、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协同创新中心运行保障
1.基础条件保障
云南省体育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现有一间80m2的独立办公用房,整合了学院各类实验场地30000m2,含12个实训室(基地),拥有总值16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设施。
2. 人才保障
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形成了一支行业领先的现代体育产业研究团队。学校在岗位聘任、业绩考核和绩效工资中,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政策倾斜,分类设岗、分类管理,把高层次人才岗位目标与团队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开展不同类型的人才队伍培训项目,提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类型的业务水平,优先支持协同创新平台的人员引进、培养、晋升和推荐,优先保障协同创新平台人员的引进、培养培训计划实施,按照分类评审原则重点支持协同创新平台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晋升。在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指标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赋予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协同创新中心现已有博士、副高以上骨干科研人员24名。
3. 政策保障
学校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并配备了一定的人、财、物,在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以保证协同创新中心的顺利开展。颁布实施了《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建设目标、人员选拔、资金安排、经费使用、任务管理和评价考核等进行具体规定。
四、未来两年的实施計划和预期成效
在云南省教育局、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将进一步聚合各专业优势,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2017年12月前,学校将建成一个“高职教育与技能实训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平台。学校将深入探索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并改善中心工作条件。通过深化专业群建设,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培养云南省体育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培训行业技术人员5000人。通过体育相关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体育行业技术标准与服务水平,助推云南省体育相关企业的发展,打造云南省体育健康品牌。
参考文献:
[1]张 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2]苏 竣,薛二勇.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