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实施差异教学。力求在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之间的矛盾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
一、在教学目标上,立足需求,体现差异
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是根据班上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结果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当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学习《海伦·凯勒》一文中表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两个片段时,可制定如下差异目标:朗诵课文的差异目标: 1.基础目标: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不丢字、不添字,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高级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向有感情地朗读尝试; 3.发展目标:能正确、连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学文的差异目标: 1.基础目标:知道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海伦·凯勒的; 2.高级目标:揣摩课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对反映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发展目标: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尝试仿写。这样的差异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层次分明,但又紧密联系,前一目标是后一目标的基础,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的作用。基础目标是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让基础弱、理解能力低的学生“吃得了”。而发展目标弹性大,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大,让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选目标任务,这样既注意了各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又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在教学内容上,鼓励选择,适应差异
根據班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后,还要根据设定的目标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作相应的选择,选择时要考虑学生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一组课文,教师大可不必均衡用力,篇篇精雕细琢,却可以先教、教好学生最想学的课文,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篇课文,教师大可不必统一要求,点点细敲多练,却可以确定研究的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趣味相投的同学还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共同研讨。对于学生呢,大可不必求全求深,却要人人都能从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中有所悟、有所得,再追求有所创。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练习题,让学生选择,完成其中的二分之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本文的优美词句进行摘抄。 (3)背诵你最为喜爱的语段。 (4)根据课文中关于“二泉映月”美景的描绘,画一幅《惠山月色图》。 (5)查资料,加深了解阿炳苦难的一生,复述《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 (6)从海伦·凯勒和阿炳的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得到怎样的启发,写一写。 (7)自己为自己设计一项练习,并完成。这一组练习设计有难有易,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语言的积累,又有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训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有了选择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三、在教学过程中,弹性设置,满足差异
传统教育常常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教师常常是捧着备课本上课,而不是根据学生情况施教。懂了的学生也得听,不懂的学生也得听。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要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分析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教学。如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秦兵马俑的图片。观赏后回答: 1.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①规模宏大②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在这两个特点中,你最想先了解哪个特点 (绝大部分学生回答——“最想了解第二个特点”) (二)根据学生发言,随机选择第三段进行教学。1.自由读第三段,找出表现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思考: (1)你认为哪些词句值得大家共同品味 (2)在写作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3)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你已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的 3.你觉得哪些片段写得好,想办法把它们背下来。4.你们喜欢先学“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可课文中为什么要把“规模宏大”放在前面呢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改变教路,变先导读第二段(规模宏大)为先导读第三段(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也引导学生琢磨教材中先写“规模宏大”的道理。学生审美观、语文基础、鉴赏能力的差异性,决定着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去“品味”课文,既会有不同的收获,也会存在着各不相同的“不懂问题”。因此,教师要随学生的学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路,变教路为学路。这样的教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服务于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在教学方式上,优化组合,发展差异
在教学中,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采用伙伴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以此来弥补集体学习和学生独立学习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1.伙伴教学。这是一种由学生做辅导老师的教学方式。由班级中能力较强、较负责的同学,经过适当培训,让他们做学困生的辅导老师。学生做辅导老师,直接受益的是老师和被辅导的学生。因为学生作为辅导老师,他们往往能很好地理解被辅导的学生,被辅导的学生在他们面前也能畅所欲言。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会使学生学得更好。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于教学内容,首先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凡是能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的内容,就要设计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就“小组朗读”来说:以往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因受时间限制,只是面向少数几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朗读的机会,因此一篇课文学下来,还有许多学生读得不好。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读是分析文章的基础,或是小组齐读,或是每人轮读,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把文章好好地读一读。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还能消除一些学生不敢大声朗读的惧怕心理,从敢在小组内朗读,逐渐到敢在班上朗读,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五、在教学评价中,充分鼓励,尊重差异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1.课堂中的差异评价。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当优等生和学困生答案相似时,对学困生应充分肯定,对优等生则应提出期待和希望。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问题,要求他们做得更好,对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要给予赞扬和充分肯定。要善待学困生,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如学生回答对的,教师可评价:“说对了,你真能干!”“你说得真不错!”对回答得不够完整或不够正确的可评价:“说对了,你很认真,还有补充吗”“答对了一部分,认真想一想,一定能更精彩更完整地回答!”对回答错的:“你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一定行!”“你能举手回答,老师已经很高兴了,再加把劲!”如发现学困生有了点滴进步,就应该当场表扬,帮他们鼓起勇气,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2.作业中的差异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在无数次强化后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记忆中,不仅制约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一次作业,对优生,批改评定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打上“☆”号。在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批改评分标准的同时,还可借助批语对学生进行差异评价。如“你又进步了,真为你高兴!”“字迹端正、清楚,值得学习。请把它挂在作业展览处!”“看来,只要认真,就没有过不了的坎。相信自己,没错!”“你又差点得了☆!”……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批语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还能促进学生寻求疑问、深入思考,更能使不同个体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
一、在教学目标上,立足需求,体现差异
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是根据班上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结果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当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学习《海伦·凯勒》一文中表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两个片段时,可制定如下差异目标:朗诵课文的差异目标: 1.基础目标: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不丢字、不添字,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高级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向有感情地朗读尝试; 3.发展目标:能正确、连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学文的差异目标: 1.基础目标:知道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海伦·凯勒的; 2.高级目标:揣摩课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对反映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发展目标: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尝试仿写。这样的差异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层次分明,但又紧密联系,前一目标是后一目标的基础,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的作用。基础目标是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让基础弱、理解能力低的学生“吃得了”。而发展目标弹性大,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大,让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选目标任务,这样既注意了各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又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在教学内容上,鼓励选择,适应差异
根據班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后,还要根据设定的目标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作相应的选择,选择时要考虑学生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一组课文,教师大可不必均衡用力,篇篇精雕细琢,却可以先教、教好学生最想学的课文,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篇课文,教师大可不必统一要求,点点细敲多练,却可以确定研究的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趣味相投的同学还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共同研讨。对于学生呢,大可不必求全求深,却要人人都能从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中有所悟、有所得,再追求有所创。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练习题,让学生选择,完成其中的二分之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本文的优美词句进行摘抄。 (3)背诵你最为喜爱的语段。 (4)根据课文中关于“二泉映月”美景的描绘,画一幅《惠山月色图》。 (5)查资料,加深了解阿炳苦难的一生,复述《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 (6)从海伦·凯勒和阿炳的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得到怎样的启发,写一写。 (7)自己为自己设计一项练习,并完成。这一组练习设计有难有易,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语言的积累,又有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训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有了选择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三、在教学过程中,弹性设置,满足差异
传统教育常常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教师常常是捧着备课本上课,而不是根据学生情况施教。懂了的学生也得听,不懂的学生也得听。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要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分析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教学。如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秦兵马俑的图片。观赏后回答: 1.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①规模宏大②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在这两个特点中,你最想先了解哪个特点 (绝大部分学生回答——“最想了解第二个特点”) (二)根据学生发言,随机选择第三段进行教学。1.自由读第三段,找出表现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思考: (1)你认为哪些词句值得大家共同品味 (2)在写作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3)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你已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的 3.你觉得哪些片段写得好,想办法把它们背下来。4.你们喜欢先学“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可课文中为什么要把“规模宏大”放在前面呢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改变教路,变先导读第二段(规模宏大)为先导读第三段(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也引导学生琢磨教材中先写“规模宏大”的道理。学生审美观、语文基础、鉴赏能力的差异性,决定着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去“品味”课文,既会有不同的收获,也会存在着各不相同的“不懂问题”。因此,教师要随学生的学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路,变教路为学路。这样的教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服务于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在教学方式上,优化组合,发展差异
在教学中,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采用伙伴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以此来弥补集体学习和学生独立学习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1.伙伴教学。这是一种由学生做辅导老师的教学方式。由班级中能力较强、较负责的同学,经过适当培训,让他们做学困生的辅导老师。学生做辅导老师,直接受益的是老师和被辅导的学生。因为学生作为辅导老师,他们往往能很好地理解被辅导的学生,被辅导的学生在他们面前也能畅所欲言。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会使学生学得更好。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于教学内容,首先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凡是能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的内容,就要设计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就“小组朗读”来说:以往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因受时间限制,只是面向少数几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朗读的机会,因此一篇课文学下来,还有许多学生读得不好。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读是分析文章的基础,或是小组齐读,或是每人轮读,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把文章好好地读一读。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还能消除一些学生不敢大声朗读的惧怕心理,从敢在小组内朗读,逐渐到敢在班上朗读,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五、在教学评价中,充分鼓励,尊重差异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1.课堂中的差异评价。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当优等生和学困生答案相似时,对学困生应充分肯定,对优等生则应提出期待和希望。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问题,要求他们做得更好,对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要给予赞扬和充分肯定。要善待学困生,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如学生回答对的,教师可评价:“说对了,你真能干!”“你说得真不错!”对回答得不够完整或不够正确的可评价:“说对了,你很认真,还有补充吗”“答对了一部分,认真想一想,一定能更精彩更完整地回答!”对回答错的:“你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一定行!”“你能举手回答,老师已经很高兴了,再加把劲!”如发现学困生有了点滴进步,就应该当场表扬,帮他们鼓起勇气,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2.作业中的差异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在无数次强化后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记忆中,不仅制约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一次作业,对优生,批改评定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打上“☆”号。在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批改评分标准的同时,还可借助批语对学生进行差异评价。如“你又进步了,真为你高兴!”“字迹端正、清楚,值得学习。请把它挂在作业展览处!”“看来,只要认真,就没有过不了的坎。相信自己,没错!”“你又差点得了☆!”……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批语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还能促进学生寻求疑问、深入思考,更能使不同个体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