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范大学与县级政府共建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的重要依托、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的重要切入点。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优秀人才输送、未来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发展、优质资源共享、教改研究合作、农村社会服务等六个基本途径,并起着重要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关键词: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基本途径;效应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各方面下足功夫、形成合力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作为师范大学主导的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成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验田”。那么,近年来被教育界寄予厚望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历程中究竟能有什么“作为”?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笔者试图从华中师范大学的实践出发,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1. 现行教师教育体系不适应当前教师培养和教育发展的形势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师范”最早出现于汉朝扬雄编著的《扬子法言》:“师者,人之模范也。”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其基本特点是以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比重还比较低,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在培养空间上,教师教育主要局限在师范院校内部进行,高等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回应。在培养方法上,先进理论与技术和教师教育的融合不够,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由于条件所限职后培训无法保证。在培养时间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尚未有效贯通,不利于教师职业的发展。
2.基础教育均衡化要求师范大学自觉进行教师教育体系创新
基础教育均衡化意义重大。其所强调的教育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到学校和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原则,不仅指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也包括在接受高质量教育上的机会均等。教育均衡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因素。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师范院校要主动进行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特别是将教师教育创新的成果惠及教育欠发达地区,才能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华中师范大学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正在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构想是,以师范大学为主体,以认知科学、IT技术等手段为支撑,以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依托,校内校外有机衔接,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在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培养和培训教师。开放性、广阔性、一体化是这个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开放性。即教师教育不再局限在高等师范院校内部进行,而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理论、技术与资源优势,基础教育的实践优势,地方政府的组织优势,实现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第二,广阔性。即教师教育要在搞好校内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等先进技术和理论,使其向校外延伸,发挥虚拟空间和基础教育阵地的作用,使教师教育的成果渗透到社会多个组织。
第三,一体化。教师教育要努力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校本培养与远程培训的一体化。
二、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本”
1.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重要意义
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包括教师教育理论、学科、技术、队伍、平台、机制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创新。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想和基本特征,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呈现。在此要求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应运而生。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连接基础教育的桥梁与纽带,是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化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地方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薄弱的农村教育来说,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目前条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有益尝试。首先,实验区有利于培养优质师资。实验区不仅有助于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培训地方教师,提高地方教育质量。其次,实验区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它通过源源不断地为地方提供优质师资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高校与地方的长期合作和地方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实验区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剪刀差”。实验区主要建在县级行政区,能够带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渐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2.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共建模式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具体模式是:在平等、自愿、公平、互利的基础上,由华中师范大学与有合作意向的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基层县(区)为区域,合作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在实验区内,选取一所条件最好的中学为实验区中心学校,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中学成为实验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区人民政府——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区中心学校——实验基地”的垂直沟通机制和“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区中心学校——实验基地”的横向服务机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搭建了以“师范大学——基层政府——中心学校——基层中学”为模式的合作框架。
3.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现状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总体规模是80个。其布局思路是:以武汉市“1+8”城市圈为核心,以湖北省为重点,以中南地区为主要范围,逐渐覆盖至所有生源省,最终形成“立足湖北,辐射中南,影响全国”的建设格局。
2008年,该校与湖北省崇阳县人民政府签约建设全国第一个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基层政府共建的“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试验区”。截至2010年,该校已在全国10个省份建设了30个实验区(93%建在中西部省份,1/3建在民族和边远地区),并在湖北崇阳、五峰、大悟、南漳,贵州余庆,云南大理、武定等多个实验区建成了数字化学习港。目前,实验区各个合作项目逐步推进,成效明显。
三、运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呈现协同效应的创新与服务系统。实验区的建设,需以项目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合作,发挥其强大的功能效应,使地方、高校达到共赢。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实验区的综合基地的功能,主要从优秀人才输送的渠道、未来教师培养的阵地、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优质资源共享的载体、教改研究合作的伙伴、农村社会服务的舞台等六个方面探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1.向实验区输送优秀免费师范毕业生,促进当地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部属师范大学和实验区政府要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契机,建立吸引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实验区任教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做法方面,一是引导和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直接到实验区就业。实验区人事部门可创新教师招聘机制,减少招录环节,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引进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当地就业。华中师大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近200人赴实验区中学任教,在人数和比例方面均超以往年份。以贵州某县为例,建立实验区以前,该县很少接收该校师范生;2011年,该县从该校一次性录用了5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二是引导和组织签约到城镇学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踊跃到实验区支教。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到城镇学校就业的毕业生,要到农村学校任教两年。华中师大已组织了一批免费师范毕业生赴各实验区支教,进一步充实了当地师资队伍,提升了教育质量。一些实验区还实行了“华师教师在县城学校支教,置换出的县城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的方式,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师的交流。
2.与实验区合作培养免费师范生,探索师范大学与地方协同培养优秀教师的机制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优秀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单靠师范大学一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以共建实验区为基础,探索师范大学与地方协同培养优秀教师的机制尤为重要。在具体举措方面,一是组织免费师范生到实验区开展教育实习。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不仅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还了解了农村基础教育国情,增强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二是选聘实验区优秀教师担任免费师范生兼职导师。师范大学应选聘具有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实验区优秀教师为免费师范生提供课堂教学、师德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并使之与本校教学论教学队伍形成交流与互动,促进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三是选拔实验区优质生源报读师范专业。通过大力宣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并建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实验区第一志愿生源就读我校师范专业的机制,提高实验区优质生源报读师范的积极性和师范大学的生源质量。而四年后来自实验区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根据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的政策,大多又回到生源地就业,从而促进了优秀教师在“入口、培养、出口”等环节的良性循环。
3.为实验区教师提供高层次培训和教育,促进当地教师的专业发展
帮助实验区教师拓展教学视野,提升学历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是共建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合作内容。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是利用师范大学教育培训的平台优势对实验区教师实施国家级培训。如在“国培计划”等多个项目中,在培训指标的分配上对实验区加以倾斜。实验区方面,可以组织学成归来的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轮训,使培训成果扩大化。二是组织教育专家赴实验区巡回讲学。师范大学要积极搭建教育专家与当地教师交流的平台,发挥专家的力量为当地教育发展“支招”。华中师大曾组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专家组成员雷万鹏教授等一批专家为一些实验区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做教育改革专题报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实验区优秀教师和干部攻读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三年来,华中师大先后录用了一批实验区优秀教师和干部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促进了当地教学和管理队伍的学历水平的大大提升。在将来,该校还将择优录用实验区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攻读教育博士。
4.向实验区输送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公平分配
一个实验区建设至少一个数字化学习港,是实验区共建在硬件方面的必备要求。在实验区建设的数字化学习港,不仅是免费师范毕业生支教期间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基地,还是师范大学向实验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当地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终身学习的平台。作为受益方的实验区当地教师,可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共享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点播”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获取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资源(师范大学须为联盟成员单位)等。此外,拥有电子双板和视频会议直播技术、具有实时录像功能的数字化学习港,还能为异地多个课堂之间实行实时直播和互动提供技术支撑。在实验区数字化学习港内,当地课堂可与华中师大一附中课堂、华中师大本部课堂实行实时直播与互动,并实现“同课异构”。譬如,实验区教师足不出户就可观摩到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公开课,并将本地同类型课堂提供给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点评,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远程同步“切磋”。因此,可以说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公平分配提供了平台和技术。
5.与实验区合作开展教育改革与研究,助推地方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内的每一个实验基地,都是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观测点,为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和教育变革提供信息、知识和实践上的支持。在实验区内开展教育改革与研究,可以将相应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当地教育改革,促进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华中师大投入了300万元用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多个实验区参与合作并获益。如学校提出的《武穴市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建设方案》,促进了湖北省武穴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多名教授的课题组在实验区开展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代课教师问题研究”、“新课改研究”等课题,为实验区进行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6.积极服务实验区新农村建设,帮助实验区创建农村“学习型”社会
这是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所推行的一个拓展性的合作项目。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学习型”建设,又将会加速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可以做到“三个覆盖”:一是将网络教育覆盖实验区。通过在实验区开设网络教育所有大专、本科专业,为实验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学历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将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覆盖实验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赴各实验区开展支教支农、文化传递、科技下乡、心理和法律咨询、社工服务等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广大农村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终身学习”的主旋律。三是将大学生村官和新型农民的教育覆盖实验区。如华中师大新农学院是湖北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培训基地,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村官和新型农民,目前已在多个实验区设立了分院或教学点,面向社会开展了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硕士教育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四、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1.实验区的建设推动了当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对当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优秀教师的大量输送和合理配置,提高了地方办教育的重视程度。如由于实验区的大力建设和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导向的影响,华中师大2011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有60%以上到中西部和县及县以下学校任教,创历史最高记录。该校每年组织的赴各实验区支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能够稳定任教两年以上,将有效解决当地优质师资力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矛盾。实验区各项业务的推进,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如湖北省崇阳县将实验区的共建与建设教育新城结合起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并大大改善了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条件。贵州省余庆县投入资金近2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9个数字化学习港,利用网络资源为余庆教育服务,加快了当地教育信息化进程。余庆县还投入600万元兴建2栋华中师大支教生公寓楼,目前已交付使用。而华中师大在建设实验区的过程中,还注重与一些薄弱学校“结对子”,对其实施硬件、资源、师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援,改变了其落后的面貌。
2.实验区的建设引领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教育实验区的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实验区建设以来,成为了“优质生源选拔、学生就业、支教服务、教育实习、教师培训、远程教育、教育研究、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九位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的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位于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实验区,师范大学还可利用专家、学科、平台、理论研究等优势,指导当地发展教育、农业、旅游、文化、工商等事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湖北省内,华中师大建有19个实验区,其中11个位于武汉“1+8”城市圈。实验区的全面建设,将为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实验区的建设加快了教师教育创新实践进程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师范大学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与地方合作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重要渠道。这种“先行先试”的合作方式,不同于民国时期晏阳初、陶行知等教育家推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它旨在培养优秀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将为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标本,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效应。它同时为地方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借鉴。所以说,实验区的建设加快了我国教师教育创新实践进程。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的整体推进,又将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准教师”。
4.实验区的建设促进了师范大学办学水平提升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实验区的创建,是师范大学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重要实践,是师范大学探索免费师范生培养新模式、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贡献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师范大学抢抓国家教师教育“985”创新平台建设机遇、加快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提升的重要里程碑。三年来,华中师大依托实验区在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相关学科建设、基础教育研究和课程教学论队伍建设、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农村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学校向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迈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实验区建设规模的扩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将在教师教育创新和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敏.以免费师范教育为契机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4日第6版.
[2]黄兴国,党波涛.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有益尝试——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谈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实验区的建立.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5日第2版.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
关键词: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基本途径;效应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各方面下足功夫、形成合力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作为师范大学主导的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成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验田”。那么,近年来被教育界寄予厚望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历程中究竟能有什么“作为”?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笔者试图从华中师范大学的实践出发,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1. 现行教师教育体系不适应当前教师培养和教育发展的形势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师范”最早出现于汉朝扬雄编著的《扬子法言》:“师者,人之模范也。”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其基本特点是以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比重还比较低,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在培养空间上,教师教育主要局限在师范院校内部进行,高等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回应。在培养方法上,先进理论与技术和教师教育的融合不够,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由于条件所限职后培训无法保证。在培养时间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尚未有效贯通,不利于教师职业的发展。
2.基础教育均衡化要求师范大学自觉进行教师教育体系创新
基础教育均衡化意义重大。其所强调的教育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到学校和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原则,不仅指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也包括在接受高质量教育上的机会均等。教育均衡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因素。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师范院校要主动进行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特别是将教师教育创新的成果惠及教育欠发达地区,才能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华中师范大学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正在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构想是,以师范大学为主体,以认知科学、IT技术等手段为支撑,以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依托,校内校外有机衔接,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在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培养和培训教师。开放性、广阔性、一体化是这个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开放性。即教师教育不再局限在高等师范院校内部进行,而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理论、技术与资源优势,基础教育的实践优势,地方政府的组织优势,实现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第二,广阔性。即教师教育要在搞好校内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等先进技术和理论,使其向校外延伸,发挥虚拟空间和基础教育阵地的作用,使教师教育的成果渗透到社会多个组织。
第三,一体化。教师教育要努力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校本培养与远程培训的一体化。
二、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本”
1.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重要意义
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包括教师教育理论、学科、技术、队伍、平台、机制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创新。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想和基本特征,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呈现。在此要求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应运而生。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连接基础教育的桥梁与纽带,是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化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地方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薄弱的农村教育来说,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目前条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有益尝试。首先,实验区有利于培养优质师资。实验区不仅有助于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培训地方教师,提高地方教育质量。其次,实验区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它通过源源不断地为地方提供优质师资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高校与地方的长期合作和地方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实验区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剪刀差”。实验区主要建在县级行政区,能够带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渐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2.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共建模式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具体模式是:在平等、自愿、公平、互利的基础上,由华中师范大学与有合作意向的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基层县(区)为区域,合作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在实验区内,选取一所条件最好的中学为实验区中心学校,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中学成为实验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区人民政府——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区中心学校——实验基地”的垂直沟通机制和“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区中心学校——实验基地”的横向服务机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搭建了以“师范大学——基层政府——中心学校——基层中学”为模式的合作框架。
3.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现状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总体规模是80个。其布局思路是:以武汉市“1+8”城市圈为核心,以湖北省为重点,以中南地区为主要范围,逐渐覆盖至所有生源省,最终形成“立足湖北,辐射中南,影响全国”的建设格局。
2008年,该校与湖北省崇阳县人民政府签约建设全国第一个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基层政府共建的“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试验区”。截至2010年,该校已在全国10个省份建设了30个实验区(93%建在中西部省份,1/3建在民族和边远地区),并在湖北崇阳、五峰、大悟、南漳,贵州余庆,云南大理、武定等多个实验区建成了数字化学习港。目前,实验区各个合作项目逐步推进,成效明显。
三、运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呈现协同效应的创新与服务系统。实验区的建设,需以项目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合作,发挥其强大的功能效应,使地方、高校达到共赢。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实验区的综合基地的功能,主要从优秀人才输送的渠道、未来教师培养的阵地、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优质资源共享的载体、教改研究合作的伙伴、农村社会服务的舞台等六个方面探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1.向实验区输送优秀免费师范毕业生,促进当地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部属师范大学和实验区政府要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契机,建立吸引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实验区任教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做法方面,一是引导和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直接到实验区就业。实验区人事部门可创新教师招聘机制,减少招录环节,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引进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当地就业。华中师大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近200人赴实验区中学任教,在人数和比例方面均超以往年份。以贵州某县为例,建立实验区以前,该县很少接收该校师范生;2011年,该县从该校一次性录用了5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二是引导和组织签约到城镇学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踊跃到实验区支教。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到城镇学校就业的毕业生,要到农村学校任教两年。华中师大已组织了一批免费师范毕业生赴各实验区支教,进一步充实了当地师资队伍,提升了教育质量。一些实验区还实行了“华师教师在县城学校支教,置换出的县城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的方式,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师的交流。
2.与实验区合作培养免费师范生,探索师范大学与地方协同培养优秀教师的机制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优秀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单靠师范大学一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以共建实验区为基础,探索师范大学与地方协同培养优秀教师的机制尤为重要。在具体举措方面,一是组织免费师范生到实验区开展教育实习。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不仅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还了解了农村基础教育国情,增强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二是选聘实验区优秀教师担任免费师范生兼职导师。师范大学应选聘具有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实验区优秀教师为免费师范生提供课堂教学、师德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并使之与本校教学论教学队伍形成交流与互动,促进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三是选拔实验区优质生源报读师范专业。通过大力宣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并建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实验区第一志愿生源就读我校师范专业的机制,提高实验区优质生源报读师范的积极性和师范大学的生源质量。而四年后来自实验区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根据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的政策,大多又回到生源地就业,从而促进了优秀教师在“入口、培养、出口”等环节的良性循环。
3.为实验区教师提供高层次培训和教育,促进当地教师的专业发展
帮助实验区教师拓展教学视野,提升学历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是共建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合作内容。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是利用师范大学教育培训的平台优势对实验区教师实施国家级培训。如在“国培计划”等多个项目中,在培训指标的分配上对实验区加以倾斜。实验区方面,可以组织学成归来的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轮训,使培训成果扩大化。二是组织教育专家赴实验区巡回讲学。师范大学要积极搭建教育专家与当地教师交流的平台,发挥专家的力量为当地教育发展“支招”。华中师大曾组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专家组成员雷万鹏教授等一批专家为一些实验区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做教育改革专题报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实验区优秀教师和干部攻读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三年来,华中师大先后录用了一批实验区优秀教师和干部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促进了当地教学和管理队伍的学历水平的大大提升。在将来,该校还将择优录用实验区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攻读教育博士。
4.向实验区输送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公平分配
一个实验区建设至少一个数字化学习港,是实验区共建在硬件方面的必备要求。在实验区建设的数字化学习港,不仅是免费师范毕业生支教期间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基地,还是师范大学向实验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当地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终身学习的平台。作为受益方的实验区当地教师,可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共享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点播”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获取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资源(师范大学须为联盟成员单位)等。此外,拥有电子双板和视频会议直播技术、具有实时录像功能的数字化学习港,还能为异地多个课堂之间实行实时直播和互动提供技术支撑。在实验区数字化学习港内,当地课堂可与华中师大一附中课堂、华中师大本部课堂实行实时直播与互动,并实现“同课异构”。譬如,实验区教师足不出户就可观摩到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公开课,并将本地同类型课堂提供给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点评,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远程同步“切磋”。因此,可以说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公平分配提供了平台和技术。
5.与实验区合作开展教育改革与研究,助推地方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内的每一个实验基地,都是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观测点,为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和教育变革提供信息、知识和实践上的支持。在实验区内开展教育改革与研究,可以将相应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当地教育改革,促进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华中师大投入了300万元用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多个实验区参与合作并获益。如学校提出的《武穴市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建设方案》,促进了湖北省武穴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多名教授的课题组在实验区开展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代课教师问题研究”、“新课改研究”等课题,为实验区进行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6.积极服务实验区新农村建设,帮助实验区创建农村“学习型”社会
这是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所推行的一个拓展性的合作项目。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学习型”建设,又将会加速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可以做到“三个覆盖”:一是将网络教育覆盖实验区。通过在实验区开设网络教育所有大专、本科专业,为实验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学历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将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覆盖实验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赴各实验区开展支教支农、文化传递、科技下乡、心理和法律咨询、社工服务等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广大农村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终身学习”的主旋律。三是将大学生村官和新型农民的教育覆盖实验区。如华中师大新农学院是湖北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培训基地,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村官和新型农民,目前已在多个实验区设立了分院或教学点,面向社会开展了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硕士教育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四、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1.实验区的建设推动了当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对当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优秀教师的大量输送和合理配置,提高了地方办教育的重视程度。如由于实验区的大力建设和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导向的影响,华中师大2011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有60%以上到中西部和县及县以下学校任教,创历史最高记录。该校每年组织的赴各实验区支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能够稳定任教两年以上,将有效解决当地优质师资力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矛盾。实验区各项业务的推进,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如湖北省崇阳县将实验区的共建与建设教育新城结合起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并大大改善了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条件。贵州省余庆县投入资金近2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9个数字化学习港,利用网络资源为余庆教育服务,加快了当地教育信息化进程。余庆县还投入600万元兴建2栋华中师大支教生公寓楼,目前已交付使用。而华中师大在建设实验区的过程中,还注重与一些薄弱学校“结对子”,对其实施硬件、资源、师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援,改变了其落后的面貌。
2.实验区的建设引领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教育实验区的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实验区建设以来,成为了“优质生源选拔、学生就业、支教服务、教育实习、教师培训、远程教育、教育研究、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九位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的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位于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实验区,师范大学还可利用专家、学科、平台、理论研究等优势,指导当地发展教育、农业、旅游、文化、工商等事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湖北省内,华中师大建有19个实验区,其中11个位于武汉“1+8”城市圈。实验区的全面建设,将为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实验区的建设加快了教师教育创新实践进程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师范大学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与地方合作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重要渠道。这种“先行先试”的合作方式,不同于民国时期晏阳初、陶行知等教育家推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它旨在培养优秀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将为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标本,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效应。它同时为地方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借鉴。所以说,实验区的建设加快了我国教师教育创新实践进程。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的整体推进,又将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准教师”。
4.实验区的建设促进了师范大学办学水平提升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实验区的创建,是师范大学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重要实践,是师范大学探索免费师范生培养新模式、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贡献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师范大学抢抓国家教师教育“985”创新平台建设机遇、加快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提升的重要里程碑。三年来,华中师大依托实验区在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相关学科建设、基础教育研究和课程教学论队伍建设、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农村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学校向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迈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实验区建设规模的扩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将在教师教育创新和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敏.以免费师范教育为契机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4日第6版.
[2]黄兴国,党波涛.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有益尝试——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谈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实验区的建立.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5日第2版.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